深度丨半导体行业风向标,存储芯片“超级周期”

AI芯天下 2025-10-22 20:30




前言
10月16日,A股市场在整体调整的行情下,存储芯片板块上演了一场[狂欢盛宴]。

盘中超10只个股涨停,次新股云汉芯城20cm封板,香农芯城股价触及107.64元新高。

这场暴涨并非偶然,而是全球存储芯片[超级周期]的缩影。


作者 | 方文三
图片来源 |  网 络 

深度丨半导体行业风向标,存储芯片“超级周期”图1

[超级周期]的底层逻辑,供需失衡下的价格风暴


2025年6月以来,同花顺存储芯片指数累计涨幅超50%,9月单月涨幅突破20%,背后是AI算力需求爆发、国际巨头产能转向、国产替代加速的三重共振。


不同于2016年DDR4换代、2020年催生消费电子需求的前两轮周期,这一轮由AI基建驱动的超级周期,正以结构性重构改写行业逻辑,将存储芯片从标准化大宗商品升级为算力战略资源。


存储芯片的周期性波动历来是半导体行业的风向标,但此轮[超级周期]的特殊性在于,它并非简单的库存周期反弹,而是由AI引发的需求质变+供给收缩双重驱动,形成了罕见的全产业链缺货格局。


AI对存储的需求,早已突破量变进入质变阶段。


单台AI服务器的DRAM用量是传统服务器的8倍,NAND用量是3倍,而OpenAI[星际之门]项目更创下惊人纪录。


每月需采购90万片DRAM晶圆,占全球DRAM总产能的近40%,这种[吞噬式需求]正从数据中心向全场景扩散。


①数据中心成为核心引擎:北美云厂商资本支出同比增长超50%,亚马逊、Meta等巨头对企业级SSD的追加订单已达200EB,远超2026年150EB的原预期;


②端侧AI设备接力:AI手机、AIPC、AI眼镜等终端推动存储容量跃升,小米17系列搭载的LPDDR5X内存容量达16GB,较前代提升50%,而AI PC对DRAM的单机需求从8GB增至11GB;


③汽车电子需求爆发:智能驾驶对高可靠性存储的需求激增,美光用于汽车电子的DRAM产品涨幅高达70%,北京君正通过收购矽成跻身全球车载DRAM市占率第二。


更关键的是,AI大模型[训练-推理-再训练]的正循环,让存储需求呈现[指数级扩张]。


一个GPU节点需消耗数百GB DRAM和数TB闪存,超大规模数据中心的需求规模更是呈几何级增长。


摩根士丹利测算,到2027年全球存储市场规模将向3000亿美元迈进,较2023年翻倍。


面对AI带来的高附加值机遇,三星、SK海力士、美光三大寡头集体摒弃规模优先策略,转向利润优先,将产能向HBM、DDR5等高端产品倾斜,直接导致传统存储供给[断崖式收缩]。


①DDR4产能加速退出:三星2025年6月停止DDR4接单,12月完成最后出货;SK海力士将DDR4产能压缩至20%,2026年4月全面停产;美光Q4停止DDR4供应,仅保留工业定制化订单。


三大巨头拆除DDR4旧设备,彻底断绝复产可能,导致DDR4现货价格半年累计涨超200%,甚至出现DDR4 8Gb价格(6.3美元)超过DDR5 16Gb(5.8美元)的[价格倒挂]奇观;


②HBM产能挤占传统DRAM:三星将平泽工厂30%的DRAM产线改造为HBM产线,SK海力士M15x产线专注HBM3E/4量产,美光2026年底前的HBM产能已全部售罄。


全球HBM总产能2025年虽增至54万片,同比+105%,但仍无法填补AI需求缺口,HBM3e单价突破3000美元,是传统DDR5的20倍。


③NAND产能向企业级倾斜:三星、铠侠缩减128层以下消费级NAND产能,转向3D QLC企业级产品,导致消费级eMMC/UFS价格涨超10%,而企业级SSD因云厂商订单暴增,四季度价格预计涨10%-15%。


供给收缩的直接后果是库存降至历史冰点。TrendForce数据显示,2025年三季度全球DRAM供应商平均库存仅3.3周,远低于行业10周的安全线;


NAND原厂库存周转天数从2023年的120天降至2025年的45天,供需紧平衡已成常态。


深度丨半导体行业风向标,存储芯片“超级周期”图2
技术革命开启,HBM、3D NAND、HBF的[三维竞赛]


超级周期的本质,是技术迭代与需求爆发的共振。当前存储行业正展开一场围绕[速度、容量、架构]的三维革命,技术话语权成为企业竞争的核心壁垒。


HBM通过2.5D/3D堆叠和硅通孔(TSV)技术,将DRAM与GPU紧密互联,解决了传统内存的带宽瓶颈。


英伟达H200搭载的HBM3E带宽达4.8TB/s,是DDR5的8倍。这场技术竞赛已形成[一超多强]格局。


①SK海力士领跑:凭借HBM3E的先发优势,占据全球60%市场份额,是英伟达H100/H200的独家供应商,2025年3月率先发布12层堆叠HBM4样品,单堆栈容量64GB,已启动与英伟达下一代GPU的适配;


②三星加速追赶:计划2025年下半年量产HBM4,采用4nm逻辑工艺与10nm DRAM制程,目标良率突破80%,夺回被侵蚀的市场份额;


③美光差异化布局:聚焦汽车与边缘计算领域的HBM3E变体产品,1β工艺LPDDR5X通过特斯拉认证,在车载细分市场市占率达35%。


HBM的高利润属性更让其成为巨头必争之地。花旗测算,HBM毛利率达50%-60%,远超传统DRAM的30%。


摩根大通预测2027年HBM将占DRAM总产值的43%,AI相关应用占DRAM市场的53%,技术红利正成为超级周期的核心支撑。


如果说HBM是[速度革命],3D NAND则是[空间革命]。通过提升堆叠层数,在单位面积内实现容量翻倍,为AI数据中心提供大容量存储解决方案,当前行业已进入[300层时代]。


①SK海力士突破321层:全球首款321层2Tb QLC NAND量产,容量、速度翻倍,能效提升30%,优先供应AI数据中心。


②三星押注400层+:V10 NAND计划2026年量产430层产品,接口速度达5.6GT/s,同步重启AI优化的Z-NAND研发,目标性能提升15倍。


③美光、铠侠跟进:美光340层NAND进入样品阶段,铠侠与西部数据合并后聚焦300层以上技术,但受合并拉锯影响,产能释放滞后。


3D NAND的生存空间正被HBM挤压。三星、SK海力士放缓先进NAND投资,将资金转向HBM和DRAM,三星西安工厂第9代NAND转换投资规模缩减,SK海力士甚至改造部分NAND产线生产HBM。这种产能倾斜,让NAND市场在2026年面临8%的供应缺口。


面对HBM的强势挤压,NAND厂商正通过架构创新寻找突破,高带宽闪存(HBF)应运而生,被视为NAND产业的[HBM时刻]。


其技术原理与HBM类似,16颗核心芯片垂直堆叠,通过TSV技术互连,单堆叠容量达512GB,是8-Hi HBM3E的21倍,延迟降至传统SSD的1/5以下,精准适配AI推理场景,当前HBF的生态卡位战已打响。


①西部数据领跑:将HBF与Ultrastar SSD整合,计划2026年推出企业级解决方案,目标拿下北美云服务商30%推理节点订单。


②三星、铠侠跟进:三星开发[High-Bandwidth NAND],侧重与HBM协同调度;铠侠推出[Flash-IO Accelerator],聚焦低功耗优化。


③生态联盟构建:闪迪联手SK海力士推动HBF成为开放标准,组建包含云服务商与芯片厂商的技术顾问委员会,试图以生态主导权压制对手。


HBF的出现,标志着存储行业的竞争从[层数竞赛]升维至[架构革命],为NAND在AI时代找到新的增长支点。


深度丨半导体行业风向标,存储芯片“超级周期”图3

全球格局重塑,国际巨头博弈与国产替代突围

[超级周期]不仅是价格的狂欢,更是产业格局的重塑。国际巨头凭借技术积累巩固优势,而国产厂商正抓住产能转移的窗口期,在利基市场和模组端实现突破,开启[从跟跑到并跑]的征程。


三星、SK海力士、美光的不同策略,决定了它们在超级周期中的收益差异。


①三星:2026年DRAM产能预计达700Kwpm(千片/月),先进节点占比超50%,HBM4量产准备领先,Q3营业利润预计达10.1万亿韩元,创三年新高。


其与OpenAI的合作将带来每月90万片晶圆订单,四年增量需求超700亿美元。


②SK海力士:靠HBM3E垄断英伟达订单,HBM收入占比首次超过三星,Q3利润预计破10万亿韩元,市值突破1.46万亿元人民币。


NAND技术突破,但产能向HBM倾斜,321层NAND优先供应数据中心。


③美光:退出移动NAND市场,聚焦HBM、汽车存储和企业级SSD,HBM4计划2026年量产,Q4营收超113亿美元,毛利率预计达50.5%-52.5%,股价近一个月涨60%。


三巨头的共同特征是[利润优先],通过缩减低毛利产能,集中资源投向高附加值产品,推动行业从[规模竞争]转向[价值竞争]。


国产替代方面,从利基市场到高端突破,迎来黄金窗口期。


长期以来,全球存储市场被三巨头垄断,但超级周期为国产厂商创造了[差异化突围]的机遇。


①长鑫存储:19nm DDR5芯片稳定出货,2025年全球市占率达5%,给国内服务器厂商供货量翻倍。IPO辅导完成后,计划扩产至30万片/月,全部聚焦DDR5,DDR4产能占比降至10%。


②长江存储:320层NAND良率突破90%,东南亚数据中心订单占比35%,企业级SSD进入华为、阿里供应链,全球NAND市占率提升至7%-8%。


③设计端龙头:澜起科技内存接口芯片全球市占率36.8%,DDR5 Retimer芯片通过英伟达认证;兆易创新利基型DRAM收入2024年达1.46亿美元(全球第七),NOR Flash全球第二,MCU进入汽车高端领域。


④模组端先锋:江波龙企业级SATA SSD国内市占率第一,自研UFS4.1产品导入闪迪供应链;佰维存储QLC SSD单颗容量16TB,企业级SSD营收半年涨180%,进入Meta、亚马逊供应链。


国产替代的核心逻辑是[错位竞争],在国际巨头退出的DDR4利基市场、消费级模组领域快速填空,同时在HBM测试设备、内存接口芯片等细分领域突破技术垄断。


深度丨半导体行业风向标,存储芯片“超级周期”图4
尾:


从短期看,存储价格上涨仍将延续,产业链上下游需应对[缺货]与[涨价]的双重挑战。


从中长期看,AI带来的存储需求具有更强持续性,技术迭代下的HBM4、400层NAND、HBF将不断打开市场空间,而国产替代的深化将重塑全球竞争格局。


存储芯片不仅是当下的[周期风口],更是未来十年科技竞争的核心赛道。


部分资料参考:财闻:《存储芯片板块爆发,[超级周期]来了!》,格隆汇APP:《超级周期爆发!存储龙头终于翻身》,半导体行业观察:《存储芯片[超级周期],真的来了?》,电子发烧友网:《存储[超级周期],报价暂停、价格飞涨!》,半导体芯情:《存储大厂董事长:今年存储缺货情况是三十年未见,存储即将迎来多年牛市,新品合约价或将涨20%-30%》


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仅代表作者观点,如有内容违规问题,请联系处理。 
半导体 存储 芯片
more
20 亿芯片梦崩塌!浙江半导体公司破产清算
Potens 半导体推出热插拔 MOS,正式进军 AI 市场
直击4大痛点——电子半导体行业数字化升级指南
荷兰安世半导体或已减少晶圆供应
半导体靶材,如何左右7nm以下制程?
池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高端功率半导体芯片研发制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倒计时2天!芯片测试技术论坛 NI Days 2025半导体和汽车应用分论坛
深圳半导体器件“小巨人”,启动IPO
荷兰安世半导体或已减少晶圆供应,中国工厂“无米下锅”
深度探讨化合物半导体,业内权威专家全视角解析
Copyright © 2025 成都区角科技有限公司
蜀ICP备2025143415号-1
  
川公网安备510156020013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