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探讨化合物半导体,业内权威专家全视角解析

半导体产业研究 2025-10-23 08:00

内容目录

深度探讨化合物半导体,业内权威专家全视角解析图2

宏观视角:产业发展与能源革命

碳化硅产业全视角——从材料到应用

氮化镓功率器件——算力基础设施驱动,能源效率与器件性能的提升是关键

结语

深度探讨化合物半导体,业内权威专家全视角解析图3

本文涉及的专家:张鲁川,殷加亮,刘晓星,陈钰林,左正,杨霏,陈刚,相奇,陈媛,施三保,刘勇,信亚杰。

2025.10.15,湾区半导体产业生态博览会在深圳福田会展中心举办,化合物半导体系列论坛,包括“化合物半导体产业发展高峰论坛”及“化合物功率半导体技术及应用论坛”圆满落幕。


两场论坛汇集了业内各领域专家,从宏观发展、能源革命、技术路线-商业逻辑的宏观角度,以及电路设计、器件物理、工艺、量产、可靠性评估、应用场景、经营模式等具体问题角度,全方位解读了以SiC和GaN为代表的化合物半导体产业。


1

宏观视角:产业发展与能源革命

深度探讨化合物半导体,业内权威专家全视角解析图4


张鲁川主任从宏观视角系统阐述了化合物半导体的战略价值、产业现状与发展路径。作为智能时代的底座基石,宽禁带半导体凭借其高效率、低损耗的能量转换优势,正成为支撑“新基建”、“双碳”战略和中国智造的核心技术,赋能千行百业。


当前全球化合物功率和射频器件市场已初具规模,增速达28%,但产业面临“内卷”加剧的挑战,体现在技术、人才、资本、规模与价格的多维度激烈竞争。技术发展呈现“四极”趋势:向极宏观、极微观、极端条件及极综合交叉领域拓展,同时热点轮动推动技术向智能生态层面演进。面对地缘政治变化与宏观环境波动,张鲁川主任强调需遵循“摩尔+超越摩尔”的客观规律,把握产业从萌芽、成长到成熟的发展周期。化合物半导体发展高潮将至,需通过跨学科协同构建开放生态,以实现其未来战略地位的全面提升。


深度探讨化合物半导体,业内权威专家全视角解析图5

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的殷加亮博士,聚焦于碳化硅(SiC)功率器件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中的关键作用与战略定位。本报告围绕碳化硅(SiC)器件对实现国家“双碳”目标的碳排放影响展开系统分析。基于我国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的重大战略,报告指出电力系统低碳化是核心任务,而新能源汽车与数据中心作为用电侧两大高增长负荷,其能效提升至关重要。


中咨公司联合香港大学张宇昊教授团队,构建了SiC器件在电动汽车、数据中心等应用场景的碳排放定量模型。模型通过分析PFC、LLC、主驱电路等关键功率转换架构的损耗,对比SiC与传统硅(Si)基器件的能效差异。结果显示,SiC器件凭借更优的开关特性与导通损耗,能显著提升系统能效,进而降低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在电动汽车中,SiC的应用可助推普及率提升,并实现约3%的能效改进。


2

碳化硅产业全视角——从材料到应用

随着新能源汽车和光伏/储能等领域的应用驱动,碳化硅已成为近年半导体产业的发展热点,产能和需求都高速扩张。本次论坛,业内各位顶尖专家,从材料到应用,全方位解读碳化硅产业各环节的技术进展和关键挑战。

深度探讨化合物半导体,业内权威专家全视角解析图6

闭门技术论坛由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的左正博士主持。


深度探讨化合物半导体,业内权威专家全视角解析图7

山西烁科晶体的总监刘晓星先生,系统分析了全球碳化硅(SiC)产业的发展现状、技术进展与未来趋势。SiC材料凭借其低功耗、耐高温、开关快等优异性能,正从光伏、汽车等传统应用向光储充、射频GaN、AR眼镜、热沉片等新兴领域快速拓展。技术层面,衬底尺寸正向8英寸乃至12英寸加速迭代,PVT法仍是主流长晶工艺,但复合衬底等创新技术有望突破传统外延限制。然而行业也面临价格战加剧、低端产能过剩等挑战,6英寸MOS级衬底价格已跌破成本线。作为国内产业链“链主”企业,烁科晶体展示了其在无小面晶体、超厚晶体及12英寸衬底方面的技术突破,凸显了自主可控能力。  


展望未来,行业将进入洗牌期,供应链“双循环”格局加速形成,企业需聚焦高端产品与技术突破,才能在工业电源、数据中心等第二增长曲线中把握机遇。

深度探讨化合物半导体,业内权威专家全视角解析图8

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碳化硅首席科学家陈刚博士,进行了《SiC功率器件研究与展望》的全面技术报告。


报告第一部分,陈刚博士以罗姆、英飞凌、Wolfspeed的产品为例,从栅氧可靠性、体二极管可靠性、短路耐受能力、阈值电压稳定性四个指标维度,对比了SiC MOSFET在平面/沟槽两种经典器件结构中的优劣势,并从应用需求驱动增长的角度,对未来国内、国际市场的SiC功率器件需求做出乐观预期,但也强调了国产SiC器件将会面临严峻的竞争压力。


报告第二部分,陈刚博士分享了全球SiC从器件设计到先进工艺的进展,包含FastLane的轻量化低成本的银烧结膏工艺、去银化与低寄生参数设计的AMB基板、铜键合在内的先进工艺,1200 V规格趋势更低的FOM(Ron*Qg),以及全球学术机构在SiC MOSFET高压器件、SiC IGBT高压器件、SiC MOSFET超结器件、SiC抗辐照器件、SiC MOSFET集成电流/温度传感器方面的设计进展。


深度探讨化合物半导体,业内权威专家全视角解析图9

广东芯粤能公司的研发负责人相奇博士,系统阐述了碳化硅(SiC)芯片制造与研发的最新进展。相奇博士指出,在能源革命和AI算力需求的推动下,SiC功率器件市场正迎来爆发式增长,同时,AI数据中心对高效电源的需求为SiC开辟了新的增长空间,预计2030年市场规模超百亿元。技术层面,芯粤能已建立从平面栅到沟槽栅的完整技术路线图,其T1沟槽MOSFET平台比导通电阻达业界领先水平,2025年其芯片已通过车规认证并实现批量上车。


相奇博士同时剖析了产业挑战:国产材料市占率快速提升,但器件国产化率仍不足10%;SiC技术成熟度远低于硅基,面临栅氧可靠性、串扰、短路耐受等应用挑战,需通过器件与系统协同优化(SDCO)突破。相奇博士强调,未来将聚焦性能、可靠性与成本的平衡,加快国产替代,推动SiC技术在高端市场实现规模化应用。


深度探讨化合物半导体,业内权威专家全视角解析图10

深圳方正微电子公司的AE首席专家施三保先生,聚焦碳化硅(SiC)全链方案如何助力新能源汽车电驱系统增效降本与绿色升级。电驱系统正朝着“大三电”与“小三电”高度集成化的趋势发展,而SiC MOSFET凭借其高频率、高结温、高耐压和低损耗的卓越特性,成为提升功率密度、降低能耗的必然选择。当前新能源汽车能耗问题突出,功率模块在电驱成本中占比近40%,国产化替代势在必行。


方正微电子提供了覆盖650V至3300V电压范围的第三代SiC MOSFET技术平台,其产品具备高阈值电压、低导通电阻和业界领先的高可靠性(>3000小时测试),全面应用于主驱、车载充电(OBC)、空悬系统等领域。在主驱应用中,SiC方案能显著降低百公里能耗、提升功率密度并缩小系统体积。


深度探讨化合物半导体,业内权威专家全视角解析图11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的副总工程师杨霏教授,其团队为超高压SiC功率器件领域的国际领军团队之一。杨霏教授聚焦新型电力系统对碳化硅(SiC)器件的性能需求与技术发展。在"双高"(高比例新能源、高度电力电子化)电力系统发展趋势下,电源侧新能源装机占比将超50%,负荷侧电力电子化负荷过半,对柔性电网装备提出更高要求。SiC器件凭借高耐压、低损耗等优势,可提升装备效率30%以上,减小体积50%,成为支撑新型电力系统的关键技术。


电力系统对SiC器件提出严苛性能需求:需具备高电压(4500V及以上)、大容量(3-5kA)、强短路耐受能力、高过流关断特性及差异化开关速度(传统装备1kHz,新型装备10kHz以上)。研发进展显示,中低压SiC MOSFET已产品化,高压器件取得突破——杨霏团队研制了6.5kV/400A SiC MOSFET应用于35kV/5MW电力电子变压器, 以及18kV/125A SiC IGBT压接型器件。应用场景涵盖光伏逆变器、海上风电变流器、电力电子变压器及柔性直流输电工程,其中柔直输电需求最高(±800kV/8000MW)。杨霏教授强调,需突破材料缺陷控制、芯片精细化设计及高压封装等技术瓶颈,以推动SiC在电力系统的规模化应用。


深度探讨化合物半导体,业内权威专家全视角解析图12

赛宝实验室的陈媛总师,是SiC的行业标准的制定者之一。


陈媛总师讲解了碳化硅(SiC)MOSFET的可靠性评估挑战与体系构建。尽管SiC器件凭借其高禁带宽、高击穿场强等材料优势,在电动汽车、智能电网及家电领域可实现能效提升与设备小型化,但其固有的可靠性问题(如栅氧界面缺陷密度高、体二极管双极退化等)严重制约了推广应用。为应对挑战,国内外正加速构建标准化评估体系。


陈媛总师详细介绍了IEC、JEDEC及国内CASAS等组织制定的一系列关键标准,涵盖参数测试、产品性能与可靠性试验(如高温栅偏、功率循环、动态应力测试等)。 在机理层面,陈媛总师深入分析了阈值电压不稳定性(受预处理脉冲与测试时序显著影响)、功率循环应力下芯片与封装的耦合退化(键合点开裂、栅氧击穿)、以及动态应力下远超硅基器件的退化速率等核心问题。最后,陈媛总师强调,需从材料缺陷控制、测试方法优化及应用场景适配等多维度入手,方能系统提升SiC器件的可靠性。


3

氮化镓功率器件——算力基础设施驱动,

能源效率与器件性能的提升是关键

氮化镓凭借其高迁移率、低导通损耗、较好的散热能力,成为算力基础设施升级的重要推动力,特别是在能耗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论坛我们集中于氮化镓功率器件的关键环节,从技术和应用角度进行探讨。


深度探讨化合物半导体,业内权威专家全视角解析图13

英诺赛科的副总裁陈钰林,聚焦氮化镓(GaN)技术如何驱动AI数据中心实现能效跃升。随着AI算力需求爆发,数据中心功率密度从3.2kW攀升至12kW,对电源效率提出更高要求。GaN凭借其高频特性,在PFC和LLC等关键拓扑中展现出显著优势:在TCM PFC架构中,GaN效率优于碳化硅(SiC)且成本相当;在LLC谐振转换器中,GaN的开关损耗更低,可实现300kHz高频运行,同时集成驱动与保护功能。


英诺赛科公司推出了全系列InnoGaN产品,涵盖高压(650V-1200V)、中压(100V-200V)及低压(30V-40V)器件,并创新推出SolidGaN™模块,将半桥与驱动集成于5mm×6.5mm封装,功率密度达2150W/in³。实测数据显示,其48V-12V LLC-DCX方案峰值效率达98.2%,全负载效率较硅基方案提升0.6%。GaN通过降低栅极电荷(Qg)和输出电荷(Qoss),在实现100W/cm²超高功率密度的同时,为AI数据中心提供更优散热与能效解决方案,助力行业应对持续增长的电力消耗挑战。


深度探讨化合物半导体,业内权威专家全视角解析图14

成都氮矽科技的资深GaN研发总监刘勇博士,阐述了集成驱动氮化镓(GaN)芯片的必要性、技术挑战与发展趋势。刘勇博士指出,GaN器件凭借高功率密度、高效率及成本效益等优势,正从消费电子向工业、数据中心及新能源汽车领域快速渗透。然而,其产业化面临应用兼容性差、器件敏感度高、可靠性标准缺失及供应链过长等核心痛点。针对上述挑战,报告重点提出了集成化解决方案。


通过将驱动、保护电路与GaN HEMT单片集成或采用系统级封装(SiP),可显著提升栅极抗干扰能力,优化EMI/EMC性能,并实现开关压摆率可调,从而降低应用门槛。氮矽科技的模块化设计,支持动态参数测试与失效定位,通过专利技术攻克了高频应用下的可靠性难题。未来,GaN技术将持续向更高集成度、更优成本控制及车规级可靠性方向发展,以全面释放其在能源革命中的潜力。


深度探讨化合物半导体,业内权威专家全视角解析图15

上海新微半导体的研发工程师信亚杰博士,深入分析了pGaN栅极刻蚀、表面钝化、欧姆接触等核心工艺挑战,并指出GaN器件的比导通电阻仍有10倍以上的提升潜力。在应用层面,GaN已广泛应用于快充、数据中心服务器电源、电动汽车激光雷达及人形机器人运动控制等领域, 展现出体积小、效率高、散热佳等优势。


最后,信亚杰博士简单介绍了新微半导体的平台能力,覆盖30V至700V全电压范围的增强型/耗尽型GaN HEMT器件。


结语


化合物半导体系列论坛首日两场,化合物半导体产业发展高峰论坛集中于应用驱动与产业发展趋势,化合物功率半导体技术及应用论坛作为闭门技术论坛,着重于业内同仁进行深度技术交流,编者在现场受益颇丰。更多精彩的深度报道,后续为您带来。


深度探讨化合物半导体,业内权威专家全视角解析图16


深度探讨化合物半导体,业内权威专家全视角解析图17



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仅代表作者观点,如有内容违规问题,请联系处理。 
半导体
more
全球首个!科学家在半导体晶体管堆叠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Potens 半导体推出热插拔 MOS,正式进军 AI 市场
全国首条!安徽50亿8英寸半导体项目投产!
易冲半导体推出Qi2.2无线充电芯片CPS8610,小米30W车载磁吸无线充率先搭载!
深度丨半导体行业风向标,存储芯片“超级周期”
早报 | 黄金创12年来最大单日跌幅;高市早苗成为日本首位女首相;中荷就安世半导体交换意见;官方辟谣济南趵突泉靠水泵才能喷涌
7 亿!老鹰半导体:刷新 VCSEL 融资记录!
展期精彩 | 樾达科技龙总:电子特气业务领跑国内,双轮布局赋能半导体产业链
池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高端功率半导体芯片研发制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金刚石半导体,产业化还有多远?
Copyright © 2025 成都区角科技有限公司
蜀ICP备2025143415号-1
  
川公网安备510156020013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