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空天路纵横,唯有生态共赢方能翱翔万里晴空
从无人机外卖划过城市天际线,到飞行汽车从实验室走向商用,低空经济正以惊人速度重塑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据预测,到2025年,中国低空经济市场规模将突破1.5万亿元,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在这场抢占万亿级蓝海的竞赛中,单一企业的单打独斗已难以满足产业发展需求,构建低空经济“朋友圈”,打造产业共同体,正成为头部企业的战略选择。
生态平台:头部企业的战略布局
5月27日,中兴通讯联合深圳市低空经济产业协会共同举办低空经济产业发展论坛,正式启动“中兴通讯低空产业生态平台”,首期成员就汇聚了32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

这个平台致力于打造行业智库和项目联合体,通过整合产业链上中下游资源,构建“技术共创、场景共探、市场共赢”的协同生态体系。
中兴通讯高级副总裁、首席战略官王翔在论坛上强调,平台将依托中兴通讯开放实验室环境、5G-A低空示范网络以及其他产业伙伴的业务环境等生态资源,分阶段推进低空典型业务的联合验证、低空经济示范区建设和低空规模化市场项目拓展。
这一布局反映了头部企业正从技术供应商向生态构建者转型,通过开放自身资源,牵引产业链协同发展。
产业链闭环:从技术到市场的无缝衔接
在低空经济产业链中,“技术-制造-运营” 全链路协同成为提升效率的关键。10月13日,光启技术携手创益通、科比特、天穹动力等无人机行业头部企业,以及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十所、九洲电气集团等上下游单位,正式成立“深圳超材料产业联盟——无人机蜂群创新分会”。

这一合作构建了完整的产业链闭环:光启技术作为技术引领者,依托超材料七大核心能力平台为产业链注入底层技术支撑;创益通发挥精密制造优势,为无人机蜂群量身定制高精度、轻量化的核心精密结构件;
天穹动力则借助光启技术与创益通规模化经验完成整机制造;科比特则发挥其场景应用与数据服务经验,推动蜂群无人机在海外市场的落地。
光启技术董事长刘若鹏博士道出了这种协同模式的价值:“蜂群不是简单的单机叠加,而是一种联网式的群体智慧,这将重塑整个低空经济的底层逻辑。”
应用场景:生态协同的价值验证地
任何技术的价值最终都要通过应用场景来验证。低空经济产业共同体的优势在于能够快速打通从技术到场景的最后一公里。
10月16日,广州启动首个低空飞行营地,并发布了涵盖十大领域的118个应用场景和文旅地标、物流速运两条示范航线。
现场,广州大学城12所高校和部分省内重点高校,小鹏汇天、亿航智能、广东高域、顺丰等低空经济龙头企业以及应急安全、公共服务、文体旅游等领域重点企业代表约200人参加活动。
同样,在济南,首条无人机外卖航线已投入常态化运营。一台橙黄色六旋翼无人机仅用5分钟就能将鲜果茶饮从泉城广场送到260米高的千佛山山顶,让游客在山顶也能享受现做饮品。
这些场景的快速落地,正是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合作的结果。
区域协同:构建低空经济大生态
低空经济的发展已超出单个企业的范畴,甚至超越城市边界,向区域协同方向迈进。
10月16日,第七届中国天津国际直升机博览会开幕,同期举行了重点项目签约仪式。现场共有21个航空产业合作项目集中签约,覆盖低空经济、研发设计、装备制造、航空培训、航空维修、航空物流等多个领域。

次日,“2025京津冀低空经济协同发展研讨会”在天津直博会期间召开,研讨会以“融通低空共筑区域发展新引擎”为主题,邀请地方政府相关部门、行业专家、高校专家学者和企业代表,共同探讨京津冀低空经济协同发展的方向和路径。
这种区域协同不仅打破了行政壁垒,更为空域管理、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政策创新提供了试验场。
创新与安全:产业共同体的双轮驱动
在低空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安全始终是不可逾越的底线。产业共同体的价值在于能够集多方之力,共同构建安全体系。
在济南无人机外卖的运营中,无人机的飞行并非“想飞就飞”。运营方山东鹰翔航空科技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介绍:“无人机外卖营业时间分为两个时段:上午10点至12点,下午2点至4点。工作人员每天早上要向民航局报备,得到允许后,这一天才可以起飞。”
此外,每台无人机顶部都装有应急降落伞,在千佛山、泉城广场设有应急备降点,由专业人员精准控制,如果无人机遇到突发情况,可在备降点降落,保障飞行安全。
这种安全保障能力,离不开通信、导航、监控、应急处理等各个环节的协同配合,正是产业共同体的优势所在。
未来展望:从“链式合作”到“网状生态”
随着低空经济产业共同体的不断发展,未来的合作模式将从简单的“链式合作”升级为复杂的“网状生态”。
在广州,这种趋势已经显现。10月14日,广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主办了“2025广州低空经济和航空航天产业与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对接交流活动”。

活动现场,广州数字科技集团、中科宇航、亿航智能等4家低空经济与航空航天领域龙头企业亮出发展计划与合作需求,开放资源,带动中小企业嵌入高端产业链。
广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副局长黄符伟介绍,广州集聚中小企业超3000家,在集成电路、智能装备等领域构建起强大配套能力。
例如金发科技的碳纤维材料为航天器轻量化提供关键支撑,海格通信的通信技术筑牢低空管控体系,空天领域的高端需求更反向推动新材料、人工智能等集群创新升级,双向赋能的产业生态已然成型。

结语
低空经济这片万亿级蓝海,需要的不是独行侠,而是共建者。头部企业通过构建产业共同体,正引领低空经济从“飞起来”到“用起来”,最终实现“强起来”的历史性跨越。
随着技术不断创新和应用场景持续拓展,一个“万物飞联”的智能低空时代正在加速到来。只有构建更加开放、协同、共赢的产业“朋友圈”,才能在这场全球竞争中抢占制高点,共同翱翔于低空经济的万里晴空。
来源说明:
本文中引用的案例和信息来自通信世界网、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广东省政府官网、新浪网、广州日报新花城、中国新闻网、南方新闻网、人民网、澎湃新闻等权威媒体公开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