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空经济发展路径案例分析

中关村产业研究院 2025-10-22 08:00
低空经济发展路径案例分析图1
低空经济发展路径案例分析图2
低空经济发展路径案例分析图3


当前,低空经济作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代表,正成为全球科技与产业竞争的新赛道。我国多个城市积极布局低空经济,围绕政策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应用场景拓展、安全监管体系构建等关键环节,探索形成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发展路径与模式。为系统梳理国内外先进经验,本文选取深圳、上海、武汉东湖高新区、苏州等国内领先区域,以及美国、德国、迪拜等国际典型案例,从其战略定位、政策体系、产业生态、基础设施、应用场景及监管模式等多维度进行深入剖析,以期为各地发展低空经济提供有益借鉴。


一、深圳:全国领先,低空安全

深圳是中国低空经济发展的领先城市之一,已形成完整的无人机产业链,涵盖生产制造、技术研发、软件开发、商业应用和人才培育等环节。深圳的低空经济产业以大疆、丰翼科技等行业头部企业为核心,聚集了1730家相关企业,年产值达960亿元。

具体举措:一是深圳积极出台系列政策规划。继2023年提出打造低空经济中心,率先出台《深圳市支持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后,深圳在2024年2月出台了全国首部低空经济立法——《深圳经济特区低空经济产业促进条例》,深圳陆续出台《深圳经济特区低空经济产业促进条例》《深圳市培育发展低空经济与空天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4—2025年)》《深圳市支持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等政策,此外,还联合各方率先发布《垂直起降航空器起降场建设规范》《低空通信网络建设指南》等地方标准。覆盖低空产业全链条和全业态,从基础设施、飞行服务、产业应用、技术创新、安全管理等方面助力低空经济产业“高飞”。

二是低空起降设施全国领先。深圳正在加速构建层次分明、结构合理的低空起降设施网络,截至2024年底,深圳已建成各类低空起降设施249个,目标是到2026年建成超过1200个低空起降点,覆盖载人飞行、物流运输、社区配送及城市治理服务四大领域。此外,深圳还计划在低空运营总部基地、龙华樟坑径等地打造一批标志性低空飞行全场景应用示范点。

三是构建低空全覆盖安全网络。深圳正在构建全球首个市域级“5G+毫米波+卫星”空天地一体化的低空全覆盖网络。目前,深圳已建成5G基站8万个,实现120米以下空域5G网络连续覆盖,并建成一批北斗卫星定位基准站,实现全市厘米级北斗高精度定位网络全覆盖。此外,深圳还搭建了国内规模最大、场景最丰富的5G-A通感试验网络,部署了4.9G 128TR大张角通感设备和毫米波试验设备,用于低空物流航线防护、场馆安防、消费级无人机监管等场景验证。

四是基础设施数字化智能化特征显著。深圳规划建设了“服务网”“航路网”“空联网”和“设施网”四张网,并率先开展高层建筑无人机消防应用示范项目,推动低空经济在城市治理、物流配送、应急救援等领域的应用,通过数字化与智能化技术,实现低空飞行的全场景安全保障。在低空信息基础设施方面,推进建设全市域智能融合低空系统(SILAS),SILAS现已全面接入深圳市全市域时空信息平台(CIM),能够快速、无缝地接入城市核心数据,实时获取涵盖建筑物模型、市政设施、行政区划等城市信息,并支持低空飞行活动的精细化管理。

五是强化监管和构建安全保障体系。深圳通过市级监管平台全量接入三家运营商通感数据,实现了无人机飞行状态的实时感知和管理。民航深圳监管局提前部署,对通航企业开展安全宣传教育,提高企业安全意识;全面收集通航企业作业信息,规范通航作业备案流程。此外,深圳还计划通过技术、制度、能力等方面,构建多层次的安全保障体系。技术保障上,加强飞行感知、避障、应急处置等关键技术研发。建设智能化的监管系统,提升安全管理能力。制度保障上,建立风险评估和应急响应机制。推广责任保险制度,建立风险分担机制。能力保障上,加强安全管理人才培养,提升专业化水平。开展安全教育和应急演练,提高风险防范能力。

二、上海:低空经济产业创新高地

上海作为我国低空经济发展的先行者,通过政策引领、技术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区域协同等多方面措施,构建了较为完善的低空经济产业体系。

具体举措:一是政策引领与规划先行。2024年发布《上海市低空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7年)》,提出到2027年建立完整产业体系,打造创新、商业应用和运营服务高地,核心产业规模达到500亿元以上等目标,明确领军企业培育、关键配套供给等重点任务。同时,上海将联合长三角城市建设全国首批低空省际通航城市,建成全国低空经济产业综合示范引领区,加快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天空之城”。

二是聚焦核心技术突破和产业链完善。支持高能量密度航空动力电池、高功重比航空动力电驱等关键零部件研发及产业化,布局网联通导配套,强化飞控系统、航电系统等关键系统配套。支持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eVTOL)、工业级无人机和新能源通航飞机的研发制造,培育适航取证技术服务机构。依托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加强产学研合作,培养航空航天、无人机技术、空管等专业人才,同时吸引全球相关人才汇聚。打造30个以上标志性产品,覆盖整机、关键系统及零部件,形成批量化制造能力。培育20家左右低空运营服务领军企业,集聚100家以上关键配套企业,建成研发制造、适航取证、飞行服务、场景应用完整的产业链

三是完善基础设施,提升低空经济承载力。构建低空航空器大中小型分布式起降点设施,升级低空测试试飞基地。初步建成“海-岸-城”智慧物流商业体系,推动低空物流的商业化应用。加快完善“四张网”建设,设施网上,金山区联合舟山嵊泗共建7个分布式起降点及通导链路设施满足近80架次无人机同时起降。空联网上,先行先试低空协同管理示范区建设,建立军、地、民三方协同管理机制,联合开展5G-A通感一体化设施布设。航路网上,获批8条城市陆上及海上航线,以及跨区、区内街镇间低空短途航线网络30余条。服务网上,与南航、上海交大共建适航审定研究检测中心,与华东各试验区建立协同发展联盟,设有多种功能性平台。

四是加强区域协同和开放合作。上海通过区区合作和区域协同,开展特色化低空经济发展。金山华东无人机基地,作为全国首家海岛应用场景的民用无人机驾驶航空试验区,开展海岛物流运输。杨浦区以城市配送为切口,推动低空应用场景的先行示范。徐汇区依托龙华机场,探索“无人机+物流”“无人机+文旅”等场景应用。区域协同上联合长三角城市建设低空交通网,开通跨省低空载客航线,如上海浦东至江苏启东航线。另外通过国际化合作,拓展低空经济的发展空间,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天空之城”,推动低空经济在全球范围内的应用。

三、武汉东湖高新区:低空经济引领城市智能治理

武汉东湖高新区通过构建低空感知网络与综合管理平台、研发AI算法、优化政府治理流程、统筹规划与集约建设、强化城市安全预警监测等具体做法,成功地将低空经济与城市智能治理相结合。

具体举措:一是构建低空感知网络与综合管理平台。武汉东湖高新区打造了覆盖全区的5G低空感知网络,拥有186架无人机和128台无人机自动机库,实现了全区域、全场景的低空覆盖。基于此,构建了低空综合管理平台,集成低空数据管理、AI模型、应用支撑、态势感知、资源共享、监测预警、运行管理、综合监管、集成门户等功能。这一平台通过高效的数据采集与分析,为城市治理提供了实时、准确的数据支持。

二是研发AI算法优化政府治理能力。东湖高新区研发了55种AI算法,打造了34个低空应用场景,涵盖城市治理、公共安全、消防应急等多个领域。通过大数据分析与人工智能的自动感知能力,东湖高新区实现了城市治理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变。具体而言,低空共享无人机应用为城市大数据治理提供了大量真实原始数据,通过大数据分析挖掘,提高了城市治理的预测预警能力,为政府管理者提供了科学决策依据。此外,东湖高新区还优化了事件处置流程,从多渠道事件统一归集、智能分拨到跨部门联动处置,再到全流程效能分析,实现了“高效处置一件事”,有效提升了市民诉求的响应速度和处置效率。

三是统筹规划强化城市安全监测。东湖高新区的城运中心建设秉承“充分利旧、开放兼容”的理念,统筹利用大数据能力平台、智慧综治项目等高新区信息化建设成果,搭建了区街一体化、综合性、智能化的城运平台。此外,通过统筹全区低空飞行需求,实现了低空基础设施共建、飞行航线共用共享,避免各部门重复建设、重复投资,降低开发和维护成本,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能。通过低空经济应用,强化了城市安全预警监测能力。利用渣土消纳监管、无人机综合执法、重点人群态势分析等场景应用,对城市运行管理中的风险隐患进行有效监测预警,及时化解城市公共安全隐患,保障城市安全。

四、苏州:全链条全领域发展

苏州凭借其强大的制造业基础、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前瞻性的政策布局,在低空经济领域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一是政策推动和产业规划。《苏州市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4—2026年)》提出到2026年,苏州将打造以低空科创智造产业为核心,以低空保障产业为支撑,以低空创新服务业为特色的产业体系,力争聚集产业链相关企业500家,产业规模达600亿元。《苏州市低空经济发展规划(2024—2030年)》和《苏州市支持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试行)》进一步完善了低空经济的顶层设计,推动产业发展。另外苏州将低空经济立法纳入市人大常委会2025年立法计划,通过建立提前介入起草工作制度、深入挖掘实践痛点和立法需求,为低空经济“起飞”铺就法治跑道。

二是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目前,苏州市已建成多个通用机场和起降点,如苏州唯亭A类通用机场、多个B类通用机场以及澄湖、七都、东太湖度假区等飞行营地和备案起降场。根据《苏州市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4—2026年)》,到2026年,苏州市将建成1~2个通用机场和200个以上垂直起降点,统筹引导企业开展垂直起降点建设。另外通过建设低空飞行服务站与无人机综合监管服务平台,构建低空空域数字孪生系统,打造低空飞行数字底座,为低空用户提供空域、航线申请、飞行计划申报、飞行通信气象监测及飞行过程监管等服务。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为低空飞行器的起降、停放和维修提供了有力保障,也为低空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是创新能力不断提升。苏州市低空经济领域的企业竞争力不断提升,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以无人机企业为例,苏州市拥有多家行业领军企业,如星逻智能、极目机器人等。这些企业在无人机技术研发、生产制造、商业化运营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推动了苏州市低空经济产业的快速发展。同时,苏州市还积极引进和培育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低空经济企业。如中直股份联合中国航空研究院、中航科工研发高速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H-eVTOL),中航机载在低空经济领域所涉及的飞行器配套方面进行布局,包括飞行控制、导航/航姿、电源管理、空管及有关传感器等。

四是企业协同合作不断加强。一方面,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通过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建立产业联盟等方式加强合作与交流;另一方面,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之间也建立了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共同开展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应用等工作。如苏州市多家无人机企业与本地高校合作开展无人机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工作;一些核心零部件生产企业与整机制造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供应关系等。这些协同与合作不仅提高了产业链的整体竞争力,还促进了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美国:政策支持与技术创新

具体举措:一是监管体系较为完善。一是美国坚持将无人机统一纳入国家空域体系,实现无人机与有人驾驶飞机的统一协调管理。《2012年联邦航空管理局现代化与改革法》要求制定全面计划,将无人机安全、快速地纳入国家空域体系。二是美国建立了多层次的无人机监管体系,包括无人机登记管理、驾驶员管理、运行许可及操作规则等。《2018年联邦航空局法案》进一步明确了无人机交通管理系统和服务(UTM)的建设,以确保无人机在国家空域系统内的安全与合法运行。三是隐私保护和数据安全方面,美国商务部发布无人机系统安全规则制定提案,旨在确保无人机信息和通信技术供应链的安全,防止敏感数据泄露。

二是空域管理相对宽松。一方面是空域分类上,美国参照国际民航组织(ICAO)标准,将空域分为管制区和非管制区,其中G类空域(一般指场压高度1200英尺以下)允许自由飞行,飞行安全由飞行员本人负责。另一方面低空空域开放上,美国约85%的空域划为民用空域,其中大部分对通用航空开放,极大地促进了通用航空的发展。同时针对特殊区域,设立军事训练区等特殊空域,像军事operations area用于非危险军事活动,restrictedarea用于危险军事活动如武器实弹射击,对进入这些区域的飞行严格限制。

三是低空基础设施网络不断完善。美国拥有规模庞大、布局合理的通用航空机场和功能明确、服务高效的低空飞行服务保障设施。拥有各类机场19700多个,其中15000多个通用航空机场,美国共有3000多个县,几乎每个县都拥有自己的通用航空机场。此外,全美大约有5000家固定运营基地和上万家维修服务站,还设有180个飞行服务站和58个自动飞行服务站,构建了完善的通航飞行服务保障体系。

四是引入公私合作运营。在低空空域监视领域,美国开创性地引入私营企业参与其中,充分发挥私营企业在技术创新、资金投入以及运营效率等方面的独特优势。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创新模式,利用私营企业先进的监测技术搭建低空监测网,不仅极大地减轻了政府的财政负担,而且显著提升了低空空域的监测效率,实现了技术创新与管理模式创新的协同发展,为全球低空经济安全体系建设提供了全新的思路与范例。

六、德国:低空经济的先行者

德国在低空经济领域的发展模式和典型做法具有显著的示范意义。德国通过政策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安全保障等多方面措施,构建了较为完善的低空经济体系。

具体举措:一是完善的法规政策和体系标准。德国建立了统一的无人机管理框架,将无人机系统安全地融入国家空域系统。框架涵盖了飞行器适航、飞行资质认证、飞行规则制定等多方面内容。数据保护上,德国实施了严格的《标准数据保护模式》,要求通过技术手段(如匿名化、假名化)增强个人信息保护,确保低空飞行数据的安全。另外德国在低空飞行器相关产业上也有较为严谨的标准体系,在飞行器设计制造等方面,会遵循严格的欧洲或德国本土行业标准,保障飞行器在结构强度、关键系统可靠性等方面达到安全要求。

二是高效的应急响应机制及安全保障。德国区域化应急联动,以州为单位构建了低空应急救援网络,整合消防、医疗、航空救援等多支专业力量,各救援力量之间定期组织联合演练,通过实战模拟不断磨合协同作战能力。在阿尔卑斯山区低空救援实战中,德国通过高效的区域化应急联动机制,能够在30分钟内迅速集结多支专业救援队伍赶赴事故现场,最大限度地挽救生命、减少损失。另外德国还具备严格的培训体系,德国的通航飞行员培训体系以严谨著称,飞行学员需在模拟复杂气象条件和机械故障的场景中累计投入超200小时的训练,确保具备极高的安全素养。

三是多层次的基础设施建设布局。德国构建了低空经济的“四张网”,即服务网、航路网、通信网和设施网。其中服务网,是德国的低空飞行服务与监管系统,提供飞行计划申报、审批、执行和结束的全流程服务。航路网,德国积极推动开发新的空中交通管理/无人机交通管理(ATM/UTM)系统,确保低空飞行能安全地融入现有空域。通信网,德国通过集成5G-A、低轨卫星互联网等前沿通信技术,增强低空域的网络覆盖,确保低空飞行器之间、飞行器与地面控制之间的通信顺畅。设施网,德国计划从2026年开始建立空中出租车测试路线,为此规划垂直起落机场作为电动垂直起降飞机起飞和降落的必要基础设施。另外德国还开发了低成本、动态更新的低空立体导航空域图,通过G-DGGS空域网格体系实现空域资产的数字化。

七、迪拜:城市空中交通的先行者

迪拜是全球低空经济发展的先锋之一。2022年,迪拜启动了“迪拜地平线”计划,规划低空航线和无人机着陆点,积极推动城市空中交通的发展。阿联酋民航总局(GCAA)正在制定安全、空域整合和认证方面的监管框架,为UAM服务的顺利推广铺平了道路。

迪拜在技术创新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也投入巨大,推动低空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多家eVTOL公司合作,进行了飞行出租车的测试。Volocopter公司在迪拜完成了多次飞行演示,展示了eVTOL在城市交通中的应用潜力。迪拜计划在主要地标和商业区附近建设多个垂直起降机场,为eVTOL提供专用的起降点。迪拜民航局(DCAA)已经开始实施UTM系统,使用AI技术进行实时流量监控,确保不同类型飞行器之间的安全分离与通信。

迪拜在低空经济的应用场景方面进行了广泛探索,尤其是在物流和城市交通领域。低空物流上迪拜推出了中东首个无人机送货系统,利用无人机进行最后一公里配送,提升物流效率。同时迪拜计划在2026年推出空中出租车服务,将飞行出租车纳入公共交通系统。这将显著缩短城市内部的通勤时间。另外在旅游与高端市场,迪拜将UAM纳入旅游战略,提供空中观光服务,由此吸引高端游客。


      E N D    

编辑 | 么大为

审核 | 马   俊

低空经济发展路径案例分析图4

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仅代表作者观点,如有内容违规问题,请联系处理。 
低空经济
more
县域低空经济如何发展?这些县市的实践值得借鉴
中国低空经济加速崛起,立体交通时代或提前到来
全球低空经济生态圈齐聚STE!11月4日香港盛会即将启幕
10月31日报名截止!国企广东省低空经济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招聘19人
山东省发改委:关于征集山东省低空经济专家的公告
最高2000万!广州天河区5个部门联合印发加快推动低空经济与航空航天高质量发展
低空经济发展路径案例分析
中国电信“VR+低空”融合,打造低空经济新基石
国家发改委低空经济发展司首次公开招聘公务员
【倒计时26天】第二届中国低空经济产业博览会暨中国低空经济产业高峰论坛倒计时开启!最新议程请查收~
Copyright © 2025 成都区角科技有限公司
蜀ICP备2025143415号-1
  
川公网安备510156020013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