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低空经济领域迎来里程碑式进展:小鹏汇天、广汽集团、吉利汽车等头部车企相继宣布,其飞行汽车项目将于2026年实现量产交付。这一消息标志着中国车企从地面交通向三维立体出行的战略转型迈入实质性阶段,也预示着低空经济这一万亿级赛道正式进入商业化倒计时。头部车企领跑,量产进度提速 2025年10月,小鹏汇天在迪拜完成全球首个有人驾驶飞行汽车海外公开飞行演示,并宣布其分体式飞行汽车“陆地航母”已收获超4000台预售订单。公司全球首个飞行汽车量产工厂已封顶,计划于2026年正式交付。与此同时,广汽集团旗下高域科技(GOVY)首款量产型飞行汽车GOVY AirCab以168万元预售价格启动全球预订,计划2026年下半年取证并量产;吉利旗下沃飞长空AE200六座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已完成适航审查,预计2026年取证、2027年量产。 行业数据显示,长安、红旗、奇瑞等车企亦加速布局。长安汽车联合亿航智能推出的飞行汽车已完成试飞,计划2026年投入试运营;红旗“天辇1号”分体式飞行汽车空中续航超200公里,预计2029年推出产品;奇瑞“三体复合翼”飞行汽车已实现陆空模式一键切换。政策与资本双轮驱动,低空经济成新风口 低空经济的爆发离不开政策与资本的双重助力。2024年以来,全国30个省区市将低空经济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北京、广州、苏州等近20个城市设立产业专项基金,引导社会资本超千亿元。国家发改委成立低空经济发展司,工信部将“飞行汽车标准化需求研究”列为战略核心任务,明确构建覆盖空域协同、适航认证、地面-空中融合交通规则的标准化体系。 资本市场同样表现活跃。小鹏汇天完成2.5亿美元B轮融资,广汽高域、吉利沃飞长空等企业均获巨额投资。摩根士丹利预测,到2030年全球低空经济规模将达3000亿美元,中国凭借人口红利和城市密集布局有望成为全球最大市场。技术突破与场景落地并行,商业化路径渐明 尽管飞行汽车仍面临空域管理、起降点匮乏等挑战,但车企通过技术跨界与场景创新逐步破解难题。例如,小鹏汇天“陆地航母”采用分体式设计,飞行体可自动分离与对接,适配城市与郊区多场景;广汽GOVY AirCab通过航空级碳纤维减重30%,支持垂直起降;吉利AE200聚焦跨城通勤与应急救援,已与工银金融租赁签署120架意向采购订单。 在应用场景方面,车企正从“限定场景”向“典型场景”延伸。小鹏汇天规划在广州大学城建设“SkyPort飞行港”,集成起降点、培训中心与应急调度系统;广汽高域提出“星灵AI全景图”,将飞行汽车纳入“天、人、家、车”生态,推动低空出行与城市交通无缝衔接。挑战犹存,立体交通愿景待实践 尽管前景广阔,低空经济的商业化仍需跨越多重门槛。安全性方面,公众对飞行汽车发动机失灵、坠机风险的担忧持续存在;成本方面,当前飞行汽车售价普遍超百万元,难以快速普及;基础设施方面,全国低空起降点分布极不平衡,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布局领先,但偏远地区仍为空白。 此外,行业内部对头部车企垄断风险的质疑声渐起。中小车企认为,大厂凭借资金优势试错,可能加剧行业内卷,甚至形成资本操控的垄断格局。对此,中汽中心党委书记安铁成呼吁,政产学研企需协同创新,完善政策管理、标准法规与测试评价体系,确保低空飞行安全可靠。 随着技术成熟与政策完善,飞行汽车正从概念走向现实。2025年上海车展上,峰飞航空2吨级eVTOL完成深圳至珠海跨海飞行,将3小时车程缩短至20分钟;宁德时代、华为等供应链企业推出高能量密度电池与低空通信基站,为产业化提供技术支撑。 业内专家指出,低空经济不仅是交通工具的创新,更是城市生态的重构。到2030年,中国有望形成“地面+低空”双轨交通体系,飞行汽车将率先应用于城际通勤、景区直达与应急救援,最终实现门到门、端到端的城市3D立体交通。 车企扎堆入局低空经济,既是行业竞争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国制造业向高端化转型的缩影。2026年,随着首批飞行汽车量产交付,一个立体化的交通时代或将正式开启。这场从地面到空中的革命,不仅将改写人类的出行方式,更将催生万亿级产业新蓝海。搜集、整理、编辑:周陶然,责任编辑:张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