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丨2025诺奖暗藏的光伏氢能玄机,究竟是哪些技术突破?

AI芯天下 2025-10-24 20:30




前言
开这些表层喧嚣,今年的物理学奖与化学奖实则藏着一场关乎人类能源未来的关键信号

它们不再是远离产业的抽象理论突破,而是直指光伏效率瓶颈、氢能存储难题的[技术钥匙],将[量子力学][分子材料]这两个看似遥远的科学领域,牢牢绑定在了零碳革命的赛道上。


作者 | 方文三
图片来源 |  网 络 

分析丨2025诺奖暗藏的光伏氢能玄机,究竟是哪些技术突破?图1

宏观量子隧穿,给光伏与量子计算开了一扇新门


[就像一个人不用开门,直接穿墙从客厅到了卧室——这在宏观世界是天方夜谭,但我们在电路里实现了。]当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约翰・克拉克得知自己因[宏观量子隧穿效应]获奖时,这个通俗的类比道出了这项研究的颠覆性。


量子隧穿效应并非新鲜事1920年代被提出时,它描述的是电子等微观粒子能[概率性穿越能量壁垒]的奇特行为就像小球无法滚过比自身动能高的山坡,但微观粒子能[穿墙而过]


过去百年,这项效应始终被禁锢在微观世界从芯片里的晶体管到扫描隧道显微镜,应用场景都离不开纳米级尺度。


而克拉克、德沃雷与马蒂尼斯的突破,在于把这种[量子魔术]搬到了宏观世界。


分析丨2025诺奖暗藏的光伏氢能玄机,究竟是哪些技术突破?图2

1984年,他们在伯克利实验室搭建了一个[能握在手里]的超导电路两块超导体中间夹着一层极薄的绝缘层,当冷却到接近绝对零度时,电路中的数十亿个[库珀对]突然表现得像[单个宏观粒子],它们没有足够能量越过绝缘层,却通过隧穿效应直接[穿越],让电路从[零电压态]跃迁至[有压态]


更关键的是,他们还证实了这个宏观系统的[能量量子化],就像上楼梯只能一级级跳,电路吸收和释放的能量是[一份份]离散的,完美契合量子力学的预测。


第一次证明,量子规律不是微观粒子的专属,人类能设计出可控的宏观量子系统。


这项看似[科幻]的发现,早已悄悄融入我们的能源生活。


光伏领域的主流技术TOPCon电池,核心原理正是[微观量子隧穿],通过1nm厚的SiOx隧穿氧化层,让电子[穿墙]传输,同时拦截空穴,以此降低载流子复合,实现26%以上的光电转换效率。


TOPCon电池的核心就是量子隧穿,今年诺奖的宏观隧穿虽然和光伏没有直接关联,但它加深了人们对量子态控制的理解,未来可能突破现有光伏效率的理论极限。


而宏观量子隧穿的更大潜力,藏在量子计算里。马蒂尼斯后续加入谷歌,将这种量子化电路发展为超导量子比特


2019年,他领导团队推出53比特的[悬铃木]处理器,首次实现[量子优越性]2024年谷歌最新的Willow处理器,更是用105个量子比特实现了逻辑错误率随物理比特增加而降低的关键突破。


现在全球顶尖的量子计算机,几乎都基于约瑟夫森结和宏观隧穿原理,诺奖表彰的不仅是一项发现,更是量子计算从理论走向工程的起点。


分析丨2025诺奖暗藏的光伏氢能玄机,究竟是哪些技术突破?图3
MOF[分子海绵],破解氢能与碳捕集的世纪难题


如果说物理学奖为能源技术提供了[底层原理],那么2025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的[金属有机框架(MOF)],则为新能源应用提供了[关键材料]


北川进、理查德・罗布森与奥马尔・亚吉三位科学家,用三十年时间搭建起的[分子乐高],正成为氢能存储、碳捕集领域的[颠覆者]


MOF的本质,是一种由金属离子(或簇)与有机配体[自组装]而成的多孔晶体。


可以把它想象成[纳米级的瑞士军刀],金属离子是[连接节点],有机配体是[支柱],共同搭建出三维框架,内部布满直径1-10纳米的微孔。


这种结构赋予了MOF惊人的特性典型MOF的比表面积可达6000㎡/g,一克材料的孔隙展开后相当于一个足球场;


更重要的是,通过更换金属离子和有机配体,科学家能精准调控MOF的孔径大小与化学属性


想要储氢,就设计能吸附氢分子的孔道;想要捕碳,就修饰对CO₂有高亲和力的官能团。


三位获奖者的贡献,正是为这种[分子设计]奠定了基础:


1989年,罗布森首次用铜离子与四臂有机分子,搭建出钻石型拓扑的多孔晶体,提出[分子乐高]的构筑思路;


1997年,北川进突破[多孔材料必脆弱]的认知,证明MOF能像[]一样可逆吸附甲烷、氧气,提出[柔性多孔晶体]概念;


1999年,亚吉合成的MOF-5,比表面积突破2900㎡/g,且能在300℃下保持稳定,彻底打开MOF工业化的大门。


分析丨2025诺奖暗藏的光伏氢能玄机,究竟是哪些技术突破?图4

在新能源领域,MOF的价值最先体现在氢能上。作为[21世纪终极能源],氢能的最大瓶颈是存储


传统高压储氢需70MPa高压,设备成本高且安全风险大;低温液氢需-253℃超低温,能耗占氢能总量的30%以上。


MOF的出现,让[常温常压储氢]成为可能。2025年8月,《自然・化学》刊发的研究显示,一种[柔性晶格]MOF的储氢量达6.5%,密度媲美70MPa高压储瓶;


中国科学院赵慎龙团队更实现突破:通过室温电沉积,制备出400平方厘米的MOF电极,用于电解水制氢时,能耗仅4.11kWh/Nm³H₂,且能稳定运行5000小时,制氢成本降至2.71美元/kg,接近美国能源部的商业目标。


这意味着氢燃料电池汽车的续航能翻番,亚吉团队研发的ZIF-1000MOF,储氢密度是传统高压技术的1.8倍


同等体积下,氢燃料电池车的续航可从500公里跃升至1200公里,加氢时间仍保持3-5分钟,彻底解决续航焦虑。


丰田、现代等车企已开始测试MOF储氢系统,若落地,氢能重卡、长途客车将率先替代燃油车。


MOF在碳捕集领域的潜力同样惊人当前工业碳捕集主要依赖[胺吸收法],能耗高、易腐蚀设备,且无法应对200℃以上的高温烟气。


而清华大学与福州大学联合团队发现,锌基MOF能在200℃工业烟气中高效吸碳;扬州[碳捕捉]国家级示范项目引入MOF后,碳捕集能耗降低40%,成本预计下降50%。


分析丨2025诺奖暗藏的光伏氢能玄机,究竟是哪些技术突破?图5

创新驱动,破解新能源产业的[内卷困局]

当物理学奖与化学奖聚焦技术突破时,202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则为这些技术的落地提供了[方法论]


乔尔・莫基尔等三位经济学家提出的[创新驱动型增长]理论,直指当前新能源产业的核心矛盾依赖传统要素竞争的[内卷],唯有通过创新生态构建才能打破。


2025年下半年的光伏产业正陷入这样的困局多晶硅收储政策反复炒作,硅料价格脱离供求关系波动,组件成本每涨0.1元/W,光伏电站IRR就降0.3%-0.5%


银河证券测算显示,若要满足IRR≥6%的盈利要求,组件价格需低于0.7元/W,对应硅料价约38元/kg但政策传言导致价格反复,最终陷入[上游涨价、下游承压]的内耗。


而诺奖技术的发展路径,恰恰印证了[创新破内卷]的逻辑。这些突破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依赖基础研究-技术转化-产业落地的协同


对中国新能源产业而言,这意味着需要从政策刺激转向创新生态构建比如建立MOF材料的行业标准,推动量子计算与光伏效率提升的跨领域合作,让资本更多流向基础研究与中试环节,而非短期炒作。


分析丨2025诺奖暗藏的光伏氢能玄机,究竟是哪些技术突破?图6
尾:


2025年诺贝尔科学奖的揭晓,与其说是一次技术突破的表彰,不如说是一场能源革命的预告。


量子隧穿效应在光伏领域的深度应用,MOFs材料对氢能储运的颠覆式创新,共同指向一个清晰的结论:光伏氢能正在从概念走向现实,成为能源转型的核心驱动力。


1920年代量子隧穿效应的理论提出,到2025年宏观调控技术的诺奖加冕;

1989年MOFs材料的首次发现,到如今储氢技术的商业化突破,百年科学探索终于在能源领域结出硕果。


当光伏板在阳光下吸收能量,当MOFs材料在储罐中静静吸附氢气,一场深刻的能源变革正在悄然发生。


2025年的诺奖只是一个起点,更精彩的技术突破与产业变革,还在前方。


部分资料参考:21世纪经济报道:《从光伏到氢能,2025年诺奖暗藏玄机》,低碳新型技术:《2025年诺贝尔化学奖与低碳材料革命:MOF从储氢、DAC、反应器的应用技术解析》,上海科技大学:《从[分子乐高][碳中和技术]2025年诺贝尔化学奖解读》,SciMaster赛大师:《2025诺贝尔物理学奖深度解析|当量子跳隧走入[电路]世界》,量财经:《2025年诺贝尔奖深度解析:从宏观量子效应到量子计算和量子安全的未来》


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仅代表作者观点,如有内容违规问题,请联系处理。 
光伏
more
美国叫停光伏和风电,对中国厂商影响几何?
钙钛矿电池如何引领光伏技术迭代 市场竞争格局将如何变化?
光伏“反内卷”规格提级,供给侧调整为后续关键
2025年中国光伏胶膜产业链图谱及投资布局分析
2025年中国光伏胶膜行业市场前景预测研究报告
基础设施巡检变革:无人机如何为桥梁、风电、光伏电站做“体检”?
2025年中国光伏组件行业市场前景预测研究报告
沃航无人机飞行学院——大疆T100清洗光伏板演示
2025年光伏组件旁路保护二极管行业发展概况
《2025年中国光伏背板行业深度研究报告》-华经产业研究院发布
Copyright © 2025 成都区角科技有限公司
蜀ICP备2025143415号-1
  
川公网安备510156020013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