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与传统电视技术相比,RGB电视通过在显示技术上的根本性创新,实现了色彩表现力的质的飞跃。该技术通过优化红、绿、蓝三原色的排列方式和驱动机制,能够提供更宽广的色域覆盖和更精准的色彩还原。据行业测试数据显示,RGB电视的色域范围可达BT.2020标准的98%以上,远超传统量子点电视的85%水平。
更为重要的是,RGB技术在提升亮度的同时有效控制了能耗,其能效比传统OLED电视提升约40%,这正好契合了全球范围内日益严格的能源效率标准。此外,RGB电视还解决了长期困扰OLED技术的烧屏问题,延长了产品使用寿命。
两家韩国企业的技术路径也各有特色,三星侧重于通过纳米结构增强RGB色彩纯度,而LG则专注于优化RGB子像素的驱动算法。这种差异化竞争反映了韩国企业在显示技术领域的深厚积累。
中国企业的优势在于更快的商业化速度和更具竞争力的成本控制。海信已宣布将在2025年第三季度推出首款消费级RGB电视,价格较同类韩国产品低20-30%。
然而,RGB电视也面临着不小的挑战。首先是内容生态的适配问题,目前支持广色域的内容仍然有限;其次是成本控制难题,RGB显示面板的良品率仍有待提升;最后是来自Mini LED和量子点等过渡技术的竞争,这些技术虽然在性能上略逊一筹,但价格优势明显。
尽管如此,但中韩电视品牌厂商已经展开全面较量。
RGB电视的竞争实际上是中韩两国显示产业链综合实力的体现。韩国企业在核心专利和材料科学方面仍然保持领先,特别是在色彩管理算法和驱动IC设计上具有明显优势。而中国企业则在制造工艺、成本控制和市场响应速度上更胜一筹。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品牌在供应链整合方面展现了强大能力。TCL依托华星光电实现了从面板到整机的垂直整合,海信则通过与京东方的战略合作保障了面板供应。这种产业链协同优势在市场竞争中正转化为明显的成本竞争力。
行业专家指出,RGB技术可能只是显示技术演进的一个中间阶段,最终方向可能是Micro LED与RGB技术的融合。哪家企业能够率先实现这一突破,就可能在下一代显示技术竞争中占据制高点。
在这场“色彩战争”中,中韩企业的竞争已超出单纯的产品层面,延伸到标准制定、专利布局和产业链整合等多个维度。对于消费者而言,这种良性竞争将加速技术创新和产品普及,最终受益的将是整个市场和用户群体。
随着2025年下半年各品牌RGB电视的集中上市,全球电视市场的一场恶战已在所难免。这场竞争不仅将决定未来电视技术的走向,更将重塑全球显示产业的权力格局。


JM Insights正打造产业信息交流平台,加交流群请添加微信JM_Insight,敬请注明您所在公司及主营业务,添加后附名片即可。
往期回顾
Review of previous period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