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25年10月22日,民航局发布了新修订的《事件信息填报和处理规范》(民航规〔2025〕24 号),自2025年11月1日起生效,2022年1月发布的《事件信息填报和处理规范》同时废止。该规范将“飞行性质”分为运输航空、通用航空、无人驾驶航空器,其中,通用航空是指有人驾驶航空器执行运输航空以外的飞行;无人驾驶航空器是指无人驾驶航空器执行的飞行。当一起事件的多架航空器涉及不同飞行性质时,按照运输航空、通用航空、无人驾驶航空器的顺序选择。例如,客运飞机与公务机飞机发生飞行冲突,飞行性质为运输航空。示例:1.某运输航空公司执飞A-B的调机任务,飞行性质为“通用”。2.某运输航空公司在A 机场执行飞行训练任务,飞行性质 为“通用”。二、曾经,无人机飞行几乎是随心所欲的个人行为。如今,法规的收紧正让“黑飞”的代价变得越来越高昂。1.新修订的《治安管理处罚法》将无人机违规飞行正式列为妨害公共安全的行为,情节较重者可处5-15日拘留。这一规定填补了长期以来无人机管理的法律空白。2.法规对无人机飞行的要求具体而明确:实名登记、操控员持证、投保责任险已成为在管制空域飞行的三大必备条件。3.空域限制更为清晰。微型、轻型/小型无人机在适飞空域的真高上限分别为50米、120米。机场、军事禁区、重要革命纪念地等周边区域则被划定为管制空域,严禁未经批准飞行。4.各地执法力度在不断加强。北京明确全市域均为管制空域,未经批准的飞行一律视为“黑飞”。为备战特定赛事,多个城市设立了临时管控区,严格执行飞行审批制度。三、2025年4月10日,工信部公开征求对《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唯一产品识别码》强制性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的意见,规定了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整机唯一产品识别码的编码规则、登记备案、产品外包装标识、机体表面标识、存储与安全、广播与报送的相关要求。2025年8月22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印发了《电子信息制造业2025-2026年稳增长行动方案》(工信部联电子〔2025〕181号),明确提出加速推进《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唯一产品识别码》强制性国家标准。2025年10月1日起,中国低空领域迎来了一场监管革命:被称为“无码禁飞”的无人机管理新规正式强制落地执行,标志着我国无人机监管正式进入“一码统管”时代。根据国家空中交通管制委员会办公室发布的新规,所有民用无人机都必须配备唯一产品识别码,未携带合规识别码的无人机将被一律禁飞。这项政策的全面实施,为蓬勃发展的低空经济划定了明确的安全边界。四、无人机行业正步入精耕细作时代,这对于合规经营的厂商和遵守规则的用户来说,无疑是一个积极的发展方向。唯有适应这一变化,才能在未来低空经济蓬勃发展的大潮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