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五五”规划将是我国低空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窗口期,标志着低空经济从试点探索迈向国家战略产业的新阶段。在中央顶层设计与地方协同推进下,低空经济正成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引擎之一,有望在“十五五”期间(2026–2030年)实现从“低空经济大国”向“低空经济强国”的历史性跨越。

一、战略定位:新质生产力的“第三极”
低空经济已被明确为继数字经济、绿色经济之后,我国培育新质生产力的“第三极”,并连续两年被写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成为国家重点督办事项。其战略价值体现在:
经济贡献:
预计2030年市场规模达3.5万亿元,年均增速超30%,对GDP增长贡献率突破5%;
科技引领:
以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无人机、低空智联网为牵引,突破高能量密度电池、飞控系统、通感一体通信等“卡脖子”技术;
空间重构:
构建“空-地-地下”一体化立体交通体系,提升城市群协同与乡村振兴的三维通道能力;
国际竞争:
积极参与国际民航组织(ICAO)规则制定,推动RCEP区域适航互认,从“规则跟随者”转向“规则制定者”。
这一战略定位意味着巨大的机遇与责任。我们正积极将这一宏观定位转化为深圳的具体实践,通过举办产业峰会、编制行业白皮书等方式,凝聚深圳共识,输出深圳智慧,助力低空经济为GDP增长贡献坚实的力量。
二、发展目标:三阶段跃升路线图
时间 | 核心目标 |
2026年 | 制度成型:600米以下空域实现地方政府授权管理,全国空域三维数字建模完成,通用机场及起降点突破2000个 |
2028年 | 产业成群:培育3~5个万亿级低空经济城市群,eVTOL续航≥500公里,通信时延≤10毫秒 |
2030年 | 生态成熟:建成“空域开放有序、技术自主可控、场景丰富多元、生态协同共生”的现代化体系,成为全球“领跑者” |

三、五大顶层任务:构建全链条发展生态
1. 空域改革:释放低空资源潜力
划分“自由飞行区-报备飞行区-管制飞行区”三级空域;
建立动态电子围栏与AI风险预警平台,提升空域运行效率40%以上;
推行“负面清单+正面清单”管理,将低空基建纳入专项债支持范围,资本金比例上限提至30%。
2. 基础设施:打造“低空创新高地”
2027年前建成10万座5G-A通感基站,部署厘米级北斗增强网络;
构建“国家-省-市-区县”四级管控中枢;
通用机场及起降点总数突破5000个,形成“5分钟可达、15分钟起飞”的应急响应圈。
3. 技术攻关:突破“卡脖子”瓶颈

聚焦三大核心技术:
eVTOL高能量密度电池(目标≥400Wh/kg);
国产飞控系统(2025年装机率目标75%);
智能集群控制(响应延迟≤0.5秒);
建立“链主企业+专精特新+科研院所”协同创新
机制,实现专利共享与收益分成。
4. 场景牵引:培育“低空+”新业态

重点发展三大高价值场景,目标2030年占行业总产值60%以上:
低空+物流:无人机配送、城市即时零售(如美团、京东试点);
低空+文旅:低空观光、空中游览(如成都金堂航线);
低空+应急:医疗救援、森林防火、灾害响应。
支持深圳、广州、合肥等城市推出“空中出租车”“无人机外卖”等商业化样板,形成可复制推广的“场景清单”。
5. 安全与人才:筑牢发展底座
建立低空飞行“白名单/黑名单”制度,eVTOL适航认证周期压缩至5个月内;
高校增设低空交通、无人机操控等专业,每年输送人才超1万名;
对退役飞行员转行给予培训补贴,组建国家低空应急救援总队,实现重大灾害30分钟响应。
四、区域布局:差异化协同发展
东部沿海:聚焦“低空+城市通勤”,推进UAM(城
市空中交通)试点,如深圳、上海;
中西部地区:发展“低空+农林/应急”,如新疆无人
机植保、四川山区救援;
县域经济:探索“低空+短途运输”,服务乡村振兴与
物流最后一公里;
重点城市引领:
成都:编制《成都市“十五五”低空经济发展规划》
,打造西部低空经济中心;
合肥:建设“低空之城”,布局基础设施与产业集
群;
深圳:出台《低空经济产业促进条例》,突破体制机
制障碍。
五、挑战与应对
挑战 | 应对策略 |
空域利用率低 | 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推动军民航空管数据互通 |
基建区域失衡 | 东部加密vertiport,中西部建设移动服务站 |
核心技术“卡脖子” | “揭榜挂帅”攻关,建设长三角智能工厂、珠三角零部件园 |
人才短缺 | 校企联合培养,中西部实施“人才飞地”政策 |
商业模式不成熟 | 分层示范+政府购买服务+体验式营销培育市场 |
六、未来展望
“十五五”期间,低空经济将深度融入智慧城市、数字中国、交通强国等国家战略,成为继高铁、5G之后,中国递给世界的又一张“国家名片”。随着eVTOL商业化落地、低空智联网建成、应用场景爆发,一个万亿级新兴产业生态正在加速成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