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开四度,2025年国内“最火”人形机器人初企之一【松延动力】完成近3亿元新一轮融资!
10月26日,“清华系”人形机器人创企[松延动力(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松延动力”)宣布完成近3亿元Pre-B轮融资,本轮融资由方广资本领投,祥峰投资、中车转型升级基金、聚合资本、东方嘉富、央视融媒体基金、嘉道资本、宽桥恒松等一众知名机构跟投;投后估值大概是在20亿左右。
至此,这家因参加4月19日人形机器人半马“爆火”后的运动派人形机器人创企,半马过后在资本市场备受关注;据称,半马之后,已有数十位投资人,开始找老股东打听松延动力的最新估值消息,希望寻求引荐。
半马过后,公司已完成两轮数亿级融资,累计完成7轮融资;公司于8月5日完成数亿元A++轮融资,由金浦投资领投,北汽产投、中金资本、晶科能源、赟汇资本、优山资本、卓源亚洲、元智未来等一众知名机构跟投;在9月份,老股东首程控股旗下投资基金又进行了数千万元元的追加投资;于3月,完成连续两轮过亿元A轮及A+轮融资;其中A+轮由彬复资本领投,华强资本跟投;A轮投资方包括天启资本、58产业基金、泽然资本、北京未来科学城投资和森岚科技;此外,公司于2023年11月、2024年6月与11月,先后完成种子轮轮、天使轮和Pre-A轮融资,投资方包括北京国管、水木清华、小苗朗程、英诺天使基金、零以创投等。
从融资层面来讲,[松延动力]前5轮融资并不惊艳,累计融资约2亿元,企业也鲜有官宣;半马“爆火”后,才算是正式进入资本视野。
2025年10月22日,公司发布了全球首款万元内高性能人形机器人“Bumi小布米”,开启消费级机器人新时代,首发价格为9998元,并于“双十一”至“双十二”期间开启限量预售。
官方数据显示,上线京东不到1H,订单就突破100台,3小时内突破200台,2天内首批500台宣告售罄。
[松延动力]:宇树科技、众擎机器人之后,第三家爆火的“运动派”人形机器人创企
[松延动力](Noetix Robotics)(公司全称“松延动力(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于2023年9月北京注册成立,研发方向涵盖通用人工智能本体、机器人仿生以及具身操作系统等。
因春晚跳舞而爆火的[宇树科技]似乎开启了国内人形机器人赛道“炫技”狂潮,其他人形机器人也纷纷展示旗下人形机器人运动能力;凭借旗下人形机器人SE01完全拟人的直膝步态行走能力、PM01前空翻能力,成为继宇树科技之后第二个凭借运动能力爆火的人形机器人创企;“爆火”后,完成三轮累计约12亿元融资,晋升“独角兽”阵营。
![]() | ![]() |
在4月19日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比赛中,[松延动力]旗下人形机器人N2分别获得第二、第三名,迅速“出圈”;公司成为继宇树科技、众擎机器人后,2025年第三家爆火的“运动派”人形机器人公司。

核心团队(五位90后创始团队,仅列举三位):
(创始人兼董事长)姜哲源: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本科、交叉信息院博士(2021级),博士第三年时,选择离职创业,师从助理教授陈建宇;(注:1998年生人)
(联合创始人兼CEO)张世璞:2023年TOP35位青年投资人U35,2020年TOP30投资人U3前元璟资本高级投资副总裁,曾投资孵化多家科技企业,现兼任上海科技大学企业导师;
(联合创始人兼首席科学家)胡晨旭(博士):本科毕业于浙江大学、博士毕业于清华大学,博士期间在助理教授赵行多模态学习实验室MARS Lab,在人脸+语音方面有深厚的积累,并在AI模型训练和具身智能领域有较好的基础;
公司现有员工超60人,研发团队占比85%以上,核心团队成员均来自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知名科研院校。
接下来我们聊一下,半马后,[松延动力]“爆单”表现:


2025年5月11日,[松延动力]举办生态战略启动大会,大会现场,多家企业现场签署合作意向书,新增5000万订单;同时,公司创始人姜哲源现场表示,马拉松后,旗下N2机器人大定已突破1000台。



核心产品:
公司目前已形成了跨“双足行走”、“仿生交互”、“上肢操作”到“通用人形机器人”的全方位产品矩阵,目前核心产品是N2和仿生人Hobbs;其中N2以及后续E1以科研、教育场景为主,后续扩展至工业、城市安防等场景;仿生人Hobbs以及后续“小诺”以提升机器人交互体验为目的,应用于导览、娱乐、教育、心理治疗等蓝海市场。
![]() | ![]() |
工程化能力:
在北京、常州、东莞三地布局生产基地:北京工厂与常州工厂分别拥有3000平米、2100平米标准厂房,东莞基地则专注仿生人形机器人生产。
同大多数人形机器人创企一样,目前公司不做任何加工,全都是靠外协的加工。
小编视角:从落地场景层面来讲,[松延动力]优先选择从ToG和ToB场景切入,先实现正向现金流,再逐步向 ToC 场景迈进,最终实现从工业场景到商业场景,再到家庭场景的全面覆盖,是明智的,但实际是沿袭以宇树科技、众擎机器人为代表“运动派”、“炫技派”人形机器人创企路线,仍旧摆脱不了“大玩具”现实。
3月底,金沙江创投主管合伙人朱啸虎接受媒体访谈时,曾点破这一商业化现状,最终被认为是唱衰人形机器人而备受攻击。小编往期文章:有提到国内人形机器人发展乱象之一”重“运动”,轻“大脑”;并详细解释:大模型决定了人形机器人泛化能力,是现阶段人形机器人商业化核心壁垒;而大多数人形本体初创公司在AI层面投入极少,仅依靠科技大厂大模型赋能。
接下来,小编从算力、软件算法、数据、硬件(核心零部件)、工程化等多层面,详细盘点人形机器人商业化卡点;并从人形机器人企业产品(进展)、硬件设施(生产能力)、产品落地场景、企业官方宣布量产时间、实际商业化进展、具身智能大模型技术等方面,盘点全球(含国内)人形机器人企业现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