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空,正成为区域经济竞争的新赛道。
清晨的绍兴越城,水乡画卷在两种声响中展开——船工师傅划着乌篷船,桨声欸乃;三公里外的低空经济综合服务中心内,90后无人机飞手正调试设备,准备执行当天首趟医疗物资运输任务。
乌篷船最大载客量4人,时速仅5公里;物流无人机载重10公斤,时速达50公里。一水上,一空中,勾勒出从传统水乡到“天空之城”的时代转型。
最新数据显示,我国无人机相关企业区域分布呈现明显集中特征,华东地区占比29.3%位居首位,华南地区紧随其后占23.34%,两大经济圈合计汇聚超五成行业资源。
低空经济的区域发展格局是否已经固化?背后的逻辑是什么?其他地区又该如何寻找突破口?

01 区域格局:华东华南占据半壁江山,产业集聚效应凸显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无人机产业已形成明显的区域集聚效应。华东与华南地区合计占据52.64%的行业资源,成为低空经济产业的核心承载区。
华北(15.06%)和华中(10.15%)等区域则依托高校科研优势,在关键技术研发环节形成差异化竞争力。
从城市能级分布观察,无人机企业呈现“双核驱动”态势。新一线城市与一线城市的合计占比达44.2%,成为技术转化和产业应用的主要阵地。
二线城市亦表现活跃(19.06%),依托产业集群效应形成差异化竞争格局。
这种区域集聚现象背后是产业规律的体现——低空经济作为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需要完善的产业链配套和强大的市场需求支撑。
华东华南地区凭借其电子信息制造业基础、活跃的资本市场以及丰富的应用场景,自然成为产业发展的首选地。
02 驱动力量:政策与市场双轮驱动,企业数量爆发式增长
政策与市场正成为推动低空经济高速增长的双引擎。
政策层面,《低空经济五年发展规划》等专项文件的出台,为行业提供了技术研发补贴、空域管理优化等制度保障。各地政府也积极跟进,浙江省首批低空经济“先飞区”试点之一的绍兴越城,成功探索出从水乡到“天空之城”的转型路径。
市场层面,需求爆发带动市场主体数量呈指数级增长。数据显示,2024年前9个月新增无人机相关企业达2.28万家,同比增长192.18%,年度累计注册数突破2.37万家,较上年度增长超65%。
这种爆发式增长既反映市场需求的井喷,也印证了行业进入规模化发展阶段。
高技术产业数据同样印证了这一趋势——前三季度全国高技术产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5.2%,其中无人机制造领域表现尤为突出,以69.8%的同比增速领跑新兴产业集群。

03 地方实践:越城模式的经验与启示
在华东地区的低空经济版图中,绍兴越城的转型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地方实践案例。
作为典型的江南水乡,越城的发展始终与水陆地理条件深度绑定。然而,河网密布的地理特征也限制了陆路交通的拓展。在古城保护与现代化发展的平衡中,越城将目光投向了广阔的天空。
越城的成功得益于三大创新:
一是空域资源规划创新。越城与中国民航大学合作,编制出台全国首个区县级低空航路规划,将空域科学划分为三个层级,与古代水网航道“分级通航”的管理智慧一脉相承。
二是应用场景融合创新。在越城区,低空经济正悄然改变居民生活。浙江省首条常态化城市低空物流航线年飞行超4000架次,配送时效提升70%。
无人机医疗物资运输航线将偏远地区卫生院的物资运输时间从30分钟缩短至15分钟。
三是产业链整合创新。越城已形成完整的低空产业生态链。芯联集成作为亚洲最大的晶圆代工基地,为无人机提供核心芯片;本地传感器企业供应感知元件;软件公司开发飞控系统。
更值得关注的是,越城的低空产业发展带动了传统制造业的“跨界转型”。卧龙电驱等龙头企业,以前专注于工业电机制造,如今转向无人机电机电控系统研发。
绍兴的传统强项纺织业,过去以布料闻名,如今逐步向复合材料、轻量化结构件转型。
数据见证着越城低空产业的崛起:2024年,越城区低空经济规上企业产值达28.5亿元;2025年上半年,相关规上企业产值已达19.1亿元,预计年底有望突破40亿元。

04 多元场景:低空经济加速融入千行百业
随着技术不断成熟和应用场景持续拓展,低空经济正加速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
在重庆梁平低空飞行营地,滑翔伞、热气球等项目丰富了游客体验,形成了 “低空体验+文旅消费”的新业态模式。据统计,今年国庆假期,梁平接待游客人次同比增长16.29%,游客花费同比增长14.21%。
低空文旅正蓬勃发展。两江新区作为重庆发展低空经济先行区,依托重庆市中心城区唯一通用机场——龙兴通用机场,打造多样低空经济消费场景。
“为促进低空文旅发展,两江新区在飞行驾照培训、低空飞行体验、空中婚礼、低空科普研学等应用场景领域率先布局。”重庆两江航空航天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向阳介绍。
在医疗领域,低空经济同样展现出巨大潜力。在平潭综合实验区,福建联通成功实施跨岛医疗物资运输演练。
无人机从平潭协和医院起飞,跨越海域将急救物资送达离岛卫生院。依托5G网联与自研低空应用平台,形成“平台规划航线+无人机精准投送”闭环体系,将传统数小时航程压缩至30分钟。
在山区县,低空医疗同样取得突破。莆田联通联合仙游县总医院率先解锁“空中健康通道”。搭载急救药品的无人机从县总医院飞抵鲤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耗时不到10分钟。
这些成功案例不仅为智慧医疗建设提供了可复制的应用范例,更推动了低空经济与医疗服务的深度融合。
05 未来机遇:从区域集聚到网络化发展
虽然华东华南地区目前在低空经济产业占据领先地位,但未来区域格局仍存在变数。随着低空经济向纵深发展,网络化、协同化将成为新趋势。
川观智库研究员朱炜琳指出,未来低空经济要从规模扩张转向高质量发展,需要在区域协同方面下功夫,重点向“网络化”迈进。
具体而言,核心城市群要发挥引领效应,依托成熟的产业链基础和科技创新能力,建成低空经济的全球标杆区域。
资源型区域需加快场景创新,山地、海岛、农业大省等地理特征显著的区域,要围绕本地需求开发特色场景。
产业基础薄弱地区则需要借力突围,中西部城市通过承接产业转移、共建飞地园区等方式融入低空经济生态。
西部地区已展现出巨大潜力。2024年,西部低空经济核心产业产值突破5000亿元,同比增长28%,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8个百分点,成为区域经济转型的重要增长极。
报告预测,到2030年西部低空经济规模有望突破万亿元,成为国家战略纵深的重要支撑。
通过产业链协同创新,西部可在应急救援、农林作业等领域培育全国领先的应用示范区。例如,低空技术已在青藏高原医疗物资配送、三江源生态监测中验证其公共服务价值。
从乌篷船到无人机,从青石板路到低空航路,越来越多的地区正以各自独有的智慧在三维空间重塑发展新维度。低空经济破解了江南水乡“保护与发展”的两难命题,也为长三角区域协同发展提供了新纽带。
华东华南的先发优势明显,但远未形成定局。随着低空应用场景的不断丰富和技术创新的持续加速,西部地区、中部地区仍有凭借特色场景实现弯道超车的可能。
未来的竞争,不再是简单的产业规模比拼,而是应用场景创新、产业链协同和生态系统构建的综合竞争。
参考资料:
《2025年中国无人机产业政策与市场发展全景透视》——报告大厅
《绍兴越城贡献低空时代“水乡智慧”》——浙江省交通运输厅
《“低空+”频繁上新“翱翔”出新机遇 多场景应用“加速跑”大有可为》——央视网
《2025西部地区低空经济发展研究报告》发布——新华网
《低空旅游为城乡注入“飞天动力”》——光明日报
《“5G+低空无人机配送”赋能智慧医疗》——福建省通信管理局
《低空经济发展的区域协调须向“网络化”迈进》——川观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