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机器人进工厂能真正干活,阿米奥有一套清晰的Timeline:当真人数据收集满万小时,具身智能就能实现刚性装配等日常工作。 |
文|富充
编辑|苏建勋
快、务实,是原小米智驾负责人、阿米奥机器人创始人刘方的做事风格,2024年9月他创办阿米奥,仅一年后,阿米奥的第一批机器人产品,已经被部署进客户的生产线。
据《智能涌现》独家获悉,2025年以来,阿米奥先后完成种子轮及天使轮的融资。其中,种子轮由安克创新、星连资本联合领投,欣旺达和险峰长青跟投。天使轮由中金资本和钧山投资参与投资,老股东星连资本持续加码。公司累计完成近2亿元融资,悦丰资本担任本轮财务顾问。
“在国内市场,不存在技术上的秘密,最后拼的,是持续解决客户需求,从而形成的客户绑定。”刘方告诉《智能涌现》。
刘方2012年加入创业阶段的小米。十三年里,他负责过手机系统、AI硬件(小爱音箱、翻译机、车载后视镜等)与智能驾驶汽车等多个板块,经历过多项业务的“从0到1”。这些经验塑造了他重视成本、重视客户、追求极致效率的准则。
刘方也将这种商业思维带进他的创业项目,比如最核心的“机器人落地场景”。
在阿米奥成立之前,刘方就已做过大量市场调研。他发现,细拆下来,三个衡量标准很重要:有明确需求;AI技术能带来显著改善;有清晰的投资回报率(ROI)。
在刘方看来,具身智能在工业场景并不是要替代自动化,而是在原本人力成本太高,或是自动化难以做好的地方,存在具身智能可以供给的需求。
中国工人月薪虽然不高,但招工难、流动率大,工人的用工缺口显著。同时,随着工厂流水线上小量、快速迭代的订单增加,原来的自动化产线改造成本高昂,学习速度更快的具身智能,更容易上手新产品的生产。
阿米奥的计划,正是先把3C等制造业里分拣、装配、检测,这些“传统流水线做不好、人工成本又高”的工序啃下来。
账是这样算的:东南沿海工厂里,一个工人月薪六七千元、年综合成本通常在 8—10 万;一天“三班倒”干下来,一个工位全年的成本就达到了二三十万。
顺着这道数学题,刘方把阿米奥的单机定价卡在20万左右。据他了解,如果机器人的回本周期能控制在一至一年半之内,客户就会认为具身智能“进厂干活”这件事值得一做;一旦回本周期超过一年半,企业就会犹豫。
80后的刘方,对于巨头与创业公司的竞争更有体悟。
有人说,AI的终局是大厂下场,吃掉所有的市场份额。但刘方判断,工厂业务净利润率不丰厚,科技巨头未必会“看得上”,创业公司仍有生存空间。
更长远来看,刘方认为,地缘政治推动的中国工厂产能外迁,这也为国产具身智能的出海带来未来机遇。
近日,《智能涌现》对刘方进行了访谈,关于具身智能场景寻找的Know How,以及对未来技术、行业发展的看法,他向我们分享了自己的观察。对话内容经作者整理。

想过做toC市场,但看不到明确需求
《智能涌现》:为什么你的具身创业,选择了工厂这个赛道?
刘方:我去年创业前曾花大量时间做市场调研,看了一圈之后,我发现必须找到一个有明确需求,且ROI(投资回报率)算得过来的场景。
坦白讲,谁都想做To C,故事好听,想象空间大。但我们调研后发现,现阶段技术和成本都做不到。
比如家政场景,中国家庭有老人,小时工也不算贵。而且我始终认为,技术之外,在人机交互的场景,要让用户真正接受机器人还得跨过情感和道德的心理障碍。
举个例子,我去日本旅行时发现,日本的高端服务业虽然发达,但如果更追求效率和ROI的场景,日本餐厅会采用自动点餐机代替人工。客人如果有意愿花更多的钱获得很好的服务,还是应该由人来提供。
反过来看工业,逻辑就非常清晰。一个工位的人力成本一年约10万元,三班倒就是30万。如果我们一台机器人能做到20万左右的售价,替代2-2.5个人,客户一到两年就能回本。这是他们能够快速决策采购的原因。
智能涌现:在众多工业场景中,为何锁定3C电子制造?刘方: 我们筛选场景有几个核心标准:1)有明确需求;2)AI技术能带来显著改善;3)有清晰的投资回报率(ROI)。
3C制造业人力密集度高,数万人工厂很常见;工位集中,便于部署。而且这个场景中人力成本占比12%-15%,这部分开销不小,使得他们有付费能力和动力改造升级。
智能涌现:你认为具身智能在工厂生产相关的场景落地,日常重复性工作会在2026年底左右实现;复杂任务还要再经过一两年。这个时间是如何推算的?
刘方:主要是根据数据积累和部署调试适配的时间推算得出的。
我认为,数据总量达到数万小时,可以使机器人达到能胜任柔性装配等复杂工作的能力。
今年我们的数据收集计划能达到数千小时,明年底的目标约为万级小时,这个数据量是训练具身智能做刚性装配等工作的基础。

△阿米奥机器人,图片:采访人提供
要做“快学者”,而非“万事通”
智能涌现:你对具身智能的“技术壁垒”是怎么思考的?
刘方:在中国,不存在技术上的秘密,最后拼的,是怎么能够解决实际的客户问题,以及相应的跟客户场景的长期关联。我们的壁垒在于尽快做正确的决定。
相对于做一个一出厂做一个什么都能干的“通用机器人”,我们更希望机器人做一个快速学习者。我们的核心是,让机器人在一个工位上“学得快”。
我们很早就确立了以“第一视角视频”为主的数据策略。简单说,就是让工人戴上摄像头工作,机器人通过看这些视频来学习人的操作。这样对工人作业的干扰最小,也能收集第一视角的实际干活视频数据。
在阿米奥,视频数据和真机数据的比例约在6:1,视频占我们训练数据的绝大部分,再辅以少量的真机数据进行校准微调。
这就像一个新人,通过看老师傅的操作录像和少量的上手练习,就能快速顶岗。我们现在目标是把一个新工位的部署时间,从数月压缩到一周以内。
智能涌现:所以并不是一上来就追求更全面的机器人能力?
刘方:我们相信数据飞轮,但不盲目“大”,我们更确信飞轮转起来的力量。
在垂直领域,具身智能需要的是在特定问题上的“专”和“快”,迅速上手一个工作然后在实践中学习。
当一个机器人学会了多个工种后,它在工厂里就能形成相对通用的泛化性。
智能涌现:阿米奥的大脑和模型训练是如何实现的?强化学习方面,阿米奥有什么特别的思考?
刘方: 大的决策与路径规划走VLA范式,临门一脚的细致策略走强化学习。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的强化学习,主要做 “真机强化学习” ,而非仿真环境下的强化学习。因为仿真无法精确模拟力的反馈和真实世界的所有细节。
真机强化用于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最后几毫米的精细抓取和装配;二是出现异常时的自主纠错能力。
比如仿真数据中,具身智能可以大概了解动作是如何执行的,但在实际操作中才更清楚动作是否做到位。所以让机器人在真实环境中做真机强化学习,更能把任务学扎实。
智能涌现:有人认为具身智能在工厂场景的落地存在数据安全(难以回传客户数据)、容错率更低的难点,你如何突破?
刘方:首先,我们目前合作的工厂,大多在一两万人的体量,他们能提供的工人数据能达到一定数量级,又比很多超级大工厂更具有合作意愿。也就是说,目前我们的客户都还是愿意把数据开放出来,支持跨厂收集数据训练模型。
如果以后基础的模型训练好了,我们也接到了涉及数据保密的公司订单,那就再收集补充具体工厂的数据即可。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所有具身智能的工作场景容错率都是相似的,并不只有工厂容错率低。
比如,奶茶店始终在高速节拍里运转,这可能比工厂更高。但工厂的作业空间固定、环境结构相似,对现阶段具身智能的进入是更友善的。
智能涌现:如何看待更前沿的技术,比如触觉传感、世界模型?
刘方:具身本来就是个前沿技术方向,现阶段大家都在找稳定可靠的技术和工程化方案。
具身智能本身的演进本身就是一个前沿技术的发展,现在VLA,世界模型,多模态传感都是我们关注的方向。除去对先进技术本身的追求,我们也比较重视技术在解决我们实际问题中的作用。比如我们现在比较关注多模态传感对我们实现精密操作的作用。
智能涌现:目前订单和商业化进展如何?
刘方: 我们目前已经有三家KA客户,机器人产品已经在客户的工厂产线上陪产运行了一段时间,他们也考虑增加采购量。整体进展比我们先前预期要快一些。

△刘方在办公室,图片:采访人提供
明年具身泡沫破不破,要关注产业的商业化发展
智能涌现:为何选择在此时创业,并切入具身智能领域?
刘方: 机器人和汽车一样是有过很多年基础的传统行业,过去一直以来是线性发展。但AI的注入使智能驾驶具备了指数级增长的潜力,我认为具身智能也是类似的确定性机会。
在大厂,虽然能清晰看到技术趋势,但公司的决策路径可能更偏保守。对于在产业端有抱负的人来说可能会错过机会。 因此我选择了创业。
智能涌现:公司为什么取名“阿米奥”?
刘方: 名字源于西班牙语“Amigos”(朋友)。我们是一家机器人公司,终极愿景是让机器人成为人类的伙伴, “阿米奥”的谐音听起来更好听。
智能涌现:具身智能行业有很多90、甚至95后的年轻创始人,您作为一位“老兵”,感觉如何?
刘方:(笑)年龄的确偏大,但并非劣势。经历过多轮技术浪潮,让我对产业变革有更深的认知和敬畏。
我的观察是,每一轮技术浪潮中真正能生存下来的企业,创始人都是在之前的技术浪潮中有积累的人。在复杂的、需要产业链协作的领域,创始人的经验可能更重要。
在技术人员的招聘上,我们会启用直接学习最新技术的年轻人,形成相互配合。

智能涌现:阿米奥有出海计划吗?
刘方:有。
动力来自两方面:一是我们的客户有产能外移的需求;二是海外市场的ROI更优。
例如之前有匈牙利客户表示,不超过15万欧元的具身智能机器人他们就可以考虑,这约合150万人民币的单价。
中国作为最大的制造业国家,这里的需求和场景都是最丰富的,我们的路径还是会在中国打磨好技术,产品和服务能力,初期会伴随中国客户出海,然后逐步扩展到海外客户。
智能涌现:您对具身智能行业的“泡沫”怎么看?判断明年行业走势的关键指标是什么?
刘方:具身智能是个快速发展中的新兴行业,资本也给予了很高的期望,也或多或少会产生一些泡沫。指标可以看行业最头部大公司的情况。
但行业总是会向前发展的,这是我们比较确信的。行业是也会沉淀下真正有价值的东西。相较于追求高估值,我们更希望公司能依靠健康的商业现金流运转。
明年的市场将会如何走向,主要还是看行业的商业化进展。
封面来源|企业官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