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集装箱试车]到[发射王],7年跑出最快速度
2018年,当刘百奇带着3位伙伴在河北固安的集装箱里搭建起简易试车台时,恐怕很少有人能想到,7年后这家公司会成为民营航天的标杆。
这位北航博士、前航天一院总体设计师,在体制内深耕十余年,见证了长征火箭的迭代升级,却也敏锐察觉到民营航天的机遇。
2015年前后,国内民营火箭公司陆续萌芽,但高门槛、高投入、长周期的行业特性,让多数玩家陷入技术突破易,商业闭环难的困境。
刘百奇没有盲目跟风,而是带着团队做了3年市场调研,最终敲定先靠小型固体火箭打通自造血,再向中大型可重复使用液体火箭攻坚。
2020年,星河动力的[谷神星一号]首飞成功,一举将商业卫星送入500公里太阳同步轨道,成为国内首家实现该突破的民营企业。
更关键的是,这款火箭从一开始就瞄准商业化,单次发射成本压在3000万元以内,仅为国际同类产品的60%;具备一箭多星能力,可覆盖窄带物联网星座组网、补网等主流需求。
此后,星河动力的发射节奏不断提速。截至2025年10月,[谷神星一号]已完成15次发射,成功将85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服务27家客户。
包括德国FEM-Composites、马来西亚DistantBlue航天等国际企业,这意味着它不仅在国内站稳脚跟,还打开了海外市场的缺口。
在核心技术上,星河动力构建了从总体设计、动力系统到地面测发控的全链条能力,主要零部件100%自主研发。
其[苍穹]50吨级液氧煤油发动机采用3D打印技术,生产周期从6个月缩短至1个月,成本降至传统工艺的1/10;
在质量管理上,它建立了覆盖设计、生产、试验、发射全流程的管控体系,甚至首创[火箭末级留轨商业应用服务],将火箭残骸转化为空间实验平台,既降低碎片风险,又创造了新的盈利点。

目前,星河动力已构建起覆盖[微小卫星-中小型组网-大型星座]的全管线产品矩阵,形成[谷神星]与[智神星]两大系列协同的格局。前者解决[当下需求],后者瞄准[未来趋势]。
作为[现金牛]的[谷神星]系列,正在加速迭代。除了已量产的[谷神星一号],计划2025年内首飞的[谷神星二号]更具颠覆性。
运载能力提升至2吨,与200吨级中型液体火箭相当,但发射成本更低;支持海陆多平台发射,可灵活适配不同发射场景。
对于需要补网和组网的卫星企业来说,[谷神星二号]的出现,意味着[更快响应、更低成本]的选择。
而作为战略核心的[智神星]系列,更是承载着星河动力乃至中国商业航天的[降本梦]。
这款新一代可重复使用中大型液体运载火箭,计划将低轨发射成本降至每公斤1万美元以下,仅为传统火箭的50%。
要知道,SpaceX正是靠猎鹰9号的可重复使用技术,将发射成本从每公斤1.8万美元降至2700美元,才打开了低轨卫星互联网的市场。
2025年9月,[智神星一号]二子级动力系统试车圆满成功,标志着其首飞进入倒计时。
按照规划,[智神星一号]明年将实现量产,而更大型号[智神星二号]运载能力达20吨,可支持深空探测、商业载人任务,目前已进入主动力系统研制阶段。
随着全球低轨卫星互联网建设加速,未来10年将催生数万颗卫星的发射需求,而[低成本、高可靠、规模化]将成为竞争的核心。
事实上,[智神星]系列已获得国家层面的认可,它被纳入国家[两重]工程支持范围,进入国家互联网星座发射供应链。
这意味着,这款火箭不仅服务于商业客户,还将参与国家级航天任务,成为中国航天体系的重要补充。

截至2025年10月,星河动力累计融资金额超53亿元,其中仅2025年9月完成的D轮融资就达24亿元。
这一数字不仅创下国内民营火箭企业单笔融资纪录,仅次于国有控股的垣信卫星67亿元融资,更凸显出资本对其商业化前景的认可。
梳理其融资历程,不难发现两个关键特征:一是产业资本主导,二是四川力量深度参与。
在D轮投资方名单中,既有北京市商业航天和低空经济产业投资基金、南京市创新投资集团等地方政府产业基金;
也有四川产业振兴基金旗下的制造业协同基金、区域协同基金,以及四川成果转化基金、川商基金等四川资本。
事实上,四川资本从Pre-A轮就开始布局星河动力,贯穿多轮融资,成为其重要的[战略股东]。
这种绑定并非偶然,四川是国内航空航天大省,已形成涵盖星箭研制、航天测控、地面设备的完整产业链,成德绵自凉航空航天集群被纳入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
每年输送航天人才约3500人,为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而星河动力也在四川布局关键项目。
2022年,其新一代固体飞行器研发生产基地、商业航天电磁发射研发基地落地资阳,仅用3年就实现[四川产]火箭的成功发射,推动当地商业航天产业从[无]到[有]。
2025年4月,四川省政府发布《四川省商业航天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5—2030年)》,提出到2030年航天产业规模突破1000亿元,培育2-3家百亿级企业。
星河动力作为四川重点扶持的航天企业,无疑将成为这一目标的核心推动者。
除了地方产业基金,星河动力还吸引了东方富海、华强资本、深创投等一线VC/PE的持续加注。这些资本的进入,不仅带来资金,更带来产业链资源。

商业航天[上市潮]将至,政策破冰打开万亿空间
2025年6月,证监会主席吴清在陆家嘴论坛上明确表示,科创板将重启未盈利企业适用第五套标准上市,并扩大适用范围,将商业航天、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前沿领域纳入其中。
这一政策[破冰],为尚未盈利但技术领先的航天企业打开了资本市场的大门。
而科创板第五套标准的核心逻辑是[重技术、轻盈利],只要企业具备核心技术优势、商业前景广阔、持续研发投入大,即使未盈利也可上市。
这恰好契合了星河动力这类企业的发展阶段,目前已实现商业化落地,但为了研发[智神星]系列等新一代产品,仍需持续投入,短期盈利压力较大。
政策红利释放后,商业航天头部企业纷纷加快IPO步伐。
2025年7月至10月,蓝箭航天、屹信航天、中科宇航、微纳星空、天兵科技先后启动上市辅导,加上星河动力,短短三个月内就有6家头部企业加入[冲刺队]。
据公开数据,目前国内民营火箭企业估值排名中,天兵科技(225亿)、蓝箭航天(220亿)位列第一梯队,星河动力(150亿)、星际荣耀(150亿)、中科宇航(150亿)处于第二梯队,东方空间(120亿)紧随其后。
而率先登陆资本市场的企业,将凭借[灯塔效应]吸引更多资本入场,带动整个行业的规范化、规模化发展。

对于星河动力而言,需要在[技术研发]与[商业化平衡]之间找到更优解。
既要持续投入[智神星]等前沿技术,保持技术领先性;也要扩大[谷神星]系列的市场份额,提升盈利能力。
而对于整个行业来说,IPO只是[第一步],如何构建自主可控的供应链、如何降低全产业链成本、如何开拓更多应用场景,才是决定中国商业航天能否真正[起飞]的关键。
部分资料参考:IPO早知道:《星河动力正式启动A股IPO:民营火箭「发射王」,商业化落地不断提速》,川商:《四川资本多轮力挺,这家民营火箭公司累计融资超50亿》,猎云精选:《刚融资25亿,这家独角兽启动IPO》,独角兽IPO:《民营火箭[发射王]星河动力启动A股IPO辅导,D轮融资高达24亿》,最|投行:《商用航天[独角兽]启动IPO,估值150亿,华泰联合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