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场景持续拓展

四川制造 2025-10-29 19:09
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场景持续拓展图1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日前发布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发展报告(2025)》(以下简称《报告》)显示,截至今年6月,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用户规模达5.15亿人,普及率为36.5%,仅上半年,用户规模就增长了2.66亿人。


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主任刘郁林看来,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用户规模呈现爆发式增长,是数字技术发展进入新阶段的鲜明信号,折射出两个关键趋势:智能化将实现关键跨越,普惠化将走向深处、落到实处。


从智能化角度看,我国人工智能将从“可用”走向“好用”。人工智能技术已不再是实验室中的概念,而是形成了能够稳定支撑亿级用户、精准响应多样化需求的成熟服务体系。这背后,是技术能力与服务能力的双重成熟,标志着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具备了大规模落地应用的坚实基础,将加速向“深度实用”阶段迈进。


目前,我国已形成覆盖基础层、框架层、模型层、应用层的完整人工智能产业体系,产业链覆盖芯片、算力、数据、平台等各个环节。同时,应用场景持续拓展,探索实践日趋深入。截至今年8月,我国累计有538款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完成备案,263款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或功能完成登记,广泛应用于智能搜索、内容创作、办公助手、智能硬件等场景,还在农业生产、工业制造、科学研究等领域得到积极实践。


从普惠化角度看,我国人工智能将从“试用”走向“常用”。如同当年互联网打破了连接壁垒,生成式人工智能正在拆除技术应用高墙。无论是一线城市还是县域乡村,不管是专业人士还是普通用户,都能通过简单交互享受技术带来的便利与效率。这标志着人工智能技术红利将从“少数人专享”迈向“多数人共享”,成为推动社会包容性发展的新力量。


“人工智能作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深刻改变着人类生产生活方式。”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副主任张晓介绍,《报告》基于“用户普及—产业发展—典型应用—发展环境”总体框架,研究分析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用户使用情况、产业应用情况、政策制定情况。


《报告》展示了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现状:用户对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要求不断提高,在各类实际应用场景中更加看重其对复杂任务的处理效果,这显著提升了生成式人工智能的逻辑推理能力,推动模型参数规模不断扩大、架构设计持续优化。


此外,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处理多模态数据时的理解、生成和跨模态协调能力也得到明显增强。国产模型不仅在语义响应、动态质量、画面美学等方面的生成效果有所改善,还能理解用户提供的图片、视频等多模态参考信息,从而强化模型对作者创意的理解能力。


“轻量模型成为趋势之一,相关企业在不断提升主力模型性能的同时,也积极推出轻量模型,满足用户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需求。无论是国内厂商还是海外厂商,都积极发布轻量模型,为用户提供低成本、易部署的解决方案。”张晓说。


从用户应用场景来看,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主要应用场景包括回答问题、日常办公、休闲娱乐、创作内容(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其中,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回答问题的用户最为广泛,达80.9%;用来生成或处理文本的用户比例为36%;用来生成图片、视频的用户比例为33%。


张晓表示,下一阶段,生成式人工智能发展有望在五个方面形成新成果:一是模型集成将打造人工智能新形态,二是开源社区为技术进步提供新动力,三是具身智能给用户带来交互新体验,四是智能体拓展人工智能能力新边界,五是完善治理让人工智能迈上新台阶。



来源:经济日报

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场景持续拓展图2


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仅代表作者观点,如有内容违规问题,请联系处理。 
人工智能
more
“主权人工智能”运动下的全球竞合博弈
本田增投美国人工智能公司Helm.ai
【智合·政策速览】速看!成都市打造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新高地若干政策实施细则
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代表团访问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国际治理研究院
股价飙升20%!刚刚,高通发布人工智能芯片!
站在长辈肩膀上的人工智能|重磅发布
国际摄制组走进模数世界,探索北京人工智能创新生态
从芯片到机房,英伟达正加速人工智能生态建设 | 区势·AI
网信中国|孟庆国:面向时代需要 厘清部署思路 探索人工智能时代电子政务发展新范式
人工智能应用工程师(高级)报名开始!
Copyright © 2025 成都区角科技有限公司
蜀ICP备2025143415号-1
  
川公网安备510156020013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