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月内更换17名高管,“蔚小理”的这一次“快闪”,引发行业关注。近日,小鹏汽车自动驾驶中心原负责人李力耘卸任,由世界基座模型负责人刘先明接棒。几乎与此同时,蔚来汽车、理想汽车也接连传出智驾团队高层变动的消息。蔚来汽车人工智能平台负责人白宇利、世界模型负责人马宁宁、智驾产品负责人黄鑫相继离职;理想汽车则在9月对自动驾驶部门展开重大组织调整,而这背后都有AI大模型的身影。人事变动折射出车企在AI大模型方面的竞争将进入白热化阶段。那么,企业竞逐大模型的驱动力来自哪里?大模型能力之争对于车企有多大的意义?
竞争态势趋于白热化

“蔚小理”如此密集进行大规模人事调整,在其各自的发展史上也不多见,这背后,折射出它们在智驾AI大模型竞争中的急迫。
“面对行业竞争和对智能驾驶的严格规范,‘蔚小理’紧急‘转向’,希望通过换将,让智驾技术从传统模块化架构向AI大模型快速转型,从中挖掘生机。”北方工业大学汽车产业创新研究中心主任纪雪洪认为,今年年初,“智驾普及元年”的声量浩大,颇有“喜大普奔”之势,但上海车展前高速公路上一场事故,令智驾“普及元年”成为“降温之年”,传统架构中的技术瓶颈难以快速突破,复杂路况和场景无法应对,用户对智驾的新鲜感也屡屡被“功能受限”的提示逼退,向AI大模型快速转型几乎成为惟一出路,换将则是在此背景下进行的。
的确,无论是新上任者的履历,还是官方声明,都证明了上述观点。小鹏汽车自动驾驶中心新任负责人刘先明,曾在Meta(原Facebook)、通用汽车自动驾驶子公司Cruise从事前沿技术研究,2024年刚加入小鹏就负责世界基座模型。不难发现,这预示着小鹏汽车要在AI大模型上赌一把。
3位核心人物接连离职的同时,蔚来宣布调整架构,全力冲刺“世界模型2.0”,以方便开发与交付。很少露面的蔚来副总裁任少卿,也站到了前台接受采访。公开信息显示,任少卿已经兼任了中科大AI实验室的成员。
理想汽车在9月就已经开始了组织重构。原来负责VLA(视觉语言动作模型)、端到端模型、量产研发的贾鹏、夏中谱、王佳佳3位核心高管离职创业,理想汽车对自动驾驶部门进行重组,原本三大团队被拆分为11个二级部门,所有负责人都直接向自动驾驶研发副总裁郎咸朋汇报。理想官方称,要从“功能导向”转向“AI组织”,用更灵活的架构追求技术突破。
“3家企业人事调整的内在核心高度一致,即都要聚焦AI大模型。”全联车商投资管理(北京)有限公司总裁曹鹤认为,从换将到为了适应AI大模型研发的扁平化结构调整,目的直指AI大模型比拼,这预示着车企在AI大模型方面的竞争将进入白热化阶段。

智驾路线的根本性变革

其实,不止“蔚小理”如此急迫地调兵换将、重构组织以聚焦AI大模型,车企们几乎都把目光转向于此。那么,为何企业对AI大模型趋之若鹜?其背后的驱动力又来自哪里?
“这场人事地震的背后,是智驾技术路线的根本性变革。”在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视觉智能研究中心主任邓志东看来,端到端大模型正在取代传统的模块化架构,成为智驾领域的新趋势。他认为,目前智驾技术路线从传统模块化架构晋级以及分化的趋势已经开始显现,主要形成了VLA和WA(世界行为模型)两大阵营。VLA路线主张先将视觉信息转化为语言语义,再通过大语言模型进行决策推理,理想汽车和元戎启行等采用的是这一技术路线;而WA路线则主张通过感知直接生成驾驶行为,华为等是这一技术路径的主要推动者。
元戎启行首席执行官周光表示,VLA路线在处理临时场景时展现出更强的泛化能力。而华为智能汽车BU首席执行官靳玉志则坚信,WA才是自动驾驶的终极解决方案。这种技术路线的不同选择,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相关车企的人才战略和智驾组织架构。
邓志东表示,世界模型具备对信息的全景理解力,在想象的维度理解物理规律,并重建世界。简而言之,其就是通过构建人类大脑的复杂认知过程,模拟人类感知和决策过程,为自动驾驶系统提供预测和适应动态环境的能力。
有人认为,AI大模型的发展趋势直接决定企业在智驾领域的竞争力,这也是“蔚小理”急于换将的原因。从目前的形势来看,它们在智驾技术上几乎都面临以华为为代表的WA技术路线的竞争,比如,走WA技术路线的问界等车型市场表现良好,“蔚小理”的智驾优势正在被挤压。“前有正面竞争压力,后有其他车企的追赶,如果不能在AI大模型上有所突破,就会失去市场。”曹鹤认为,对于那些凭借智驾“安身立命”的新势力车企来说,失去市场就是失去一切。
从各自的情况看,“蔚小理”的具体情况也不尽相同。行业专家林星(化名)认为,小鹏汽车几乎是靠智驾起家,不能不重视智驾;而理想的智驾进步较快但切换频繁,从之前依赖高精地图“规则驱动”到“端到端”,再到现在全力押注VLA,这也让团队不稳定,技术积累不足。
“在智驾研发上,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正变得愈发显著。”纪雪洪表示,研发智驾技术尤其是AI大模型,需要投入巨额的资金。除了研发AI大模型的费用,还有支撑大模型训练和运行的费用,有条件的还需要配套建设亿元级别的智算中心,以对AI大模型提供强大的算力支持。如此高昂的研发成本,也迫使新势力车企不得不加速进行人才结构的优化,以在有限的资源下实现效益最大化。

跟不上节奏就会被淘汰

以往,车企智驾竞争更多是比谁能更快把功能落地,比谁先实现“高速自动跟车”、先落地“自动泊车”等,而现在,比拼的是“AI大模型的底层架构”和“科技愿景的高度”。如果车企不变,跟不上节奏,很可能就会被淘汰。
在林星看来,未来的智驾市场竞争会越来越激烈,车企是否能生存乃至盈利,基础靠电动化,而以智驾为核心的智能化则决定了车企发展的“上限”,能不能成为行业龙头,能不能引领未来,几乎都要看智驾的实力。从“能用”到“好用”,才是赢得这场竞争的关键。所以,看似智驾“降温”,实则是更加理性地去选择更适合市场趋势的技术路线,来作为手中“对决”的“王牌”。
“车企研发能力竞争的意义,在于价值重构。”曹鹤认为,伴随着智驾的不断升级和演进,其商业价值也在发生深刻的重构,逐渐从传统的“硬件利润”模式向新兴的“数据变现”模式转变。这种转变不仅是技术进步的必然结果,也是市场需求和竞争格局变化的体现。
“智驾比拼、价值重构更深层次的影响还包括数据资产化。”曹鹤分析,智能汽车的数据具有巨大的商业价值。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和挖掘,车企可以了解用户的驾驶习惯、需求偏好等信息,从而为用户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服务和产品。这些数据还可以反哺保险定价、精准营销等服务,构建“车-路-云”数据生态的闭环价值。
事实上,车企在智驾领域的投入也在逐年增长。其中,“蔚小理”的研发经费约6成用于智能驾驶领域。财报显示,今年上半年小鹏汽车研发支出约41.9亿元,相比2024年同期的28.2亿元有显著提高。同期,理想汽车的研发投入约为53亿元。上半年蔚来研发投入高达约61.9亿元。而零跑汽车近日宣布,从2025年到2030年,将投入500亿元用于智能驾驶领域的自主研发。
当前,汽车产业变革进入“下半场”决胜阶段,车企智驾实力的强弱,决定谁能留在牌桌上。而“蔚小理”最近的这场人事巨震,本质上也是智驾军备竞赛加剧的一个缩影。
“对于车企而言,AI大模型研发能力之争可能将在未来几年内重塑整个汽车行业的竞争格局。”纪雪洪表示,因此,面对这场AI大模型之战,车企之所以高度重视,杀伐果断,就是因为谁都不敢输,谁都输不起。
文:赵建国 编辑:孙焕玉 版式:刘晓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