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编辑部
7月8日晚,上纬新材发布公告称,智元机器人将至少收购其63.62%的股份。交易完成后,上纬新材的控股股东将变更为由智元机器人及其管理团队共同持股的主体,公司的实际控制人亦将变更为邓泰华,其核心管理团队还包括B站百大UP主“稚晖君”等人。
作为收购方,智元机器人目前已打造出“远征”“精灵”“灵犀”三大机器人家族,产品覆盖交互服务、工业制造、商业物流与科研教育等多个商用场景,预计2025年出货量将达数千台。
若此次交易顺利落地,将有望成为“国九条”与“并购六条”发布以来,新质生产力企业在A股的标志性并购案例,也将是具身智能领域首个登陆科创板的收购项目。
近年来,智元机器人在资本市场频频亮相,已完成多轮融资。今年3月,其获得由腾讯领投的新一轮融资,龙旗科技、卧龙电气、华发集团、蓝驰创投等多家产业方与老股东跟投;5月,京东、上海具身智能基金加入新一轮融资,包括上汽在内的多位老股东亦进行了增资。此轮融资完成后,智元机器人的估值已突破150亿元。
而作为新材料行业的老牌企业,上纬新材自2000年成立以来,一直专注于环保高性能材料的研发、生产与销售,主营业务涵盖耐腐蚀材料、风电叶片材料、新型复合材料及循环经济材料等。
数据显示,2024年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4.94亿元,同比增长6.73%;归母净利润达8868.14万元,同比增长25.01%。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以来国产机器人赛道持续升温,融资、上市消息频出。6月19日,宇树科技完成C轮融资并完成股改,后续也传出科创板IPO的计划。但相比之下,智元机器人则已率先迈出关键一步——通过“借壳”方式,开启更快捷的上市通道。
2025年,智元机器人在资本层面的动作频繁:一边高频融资“输血”,一边加速投资布局。
今年,智元几乎以“每月一家”的速度,与多家上市公司共同设立机器人合资公司。据不完全统计,其合资对象已包括博众精工、大丰实业、卧龙电驱、软通动力、均普智能、东阳光、富临精工、领益智造等,也就是说,智元机器人不仅在自己造机器人,还在联合产业链上下游“集体造”。
与此同时,智元机器人还直接投资了多家具身智能产业链上的初创公司,涵盖了机器人零部件、仿生机器人、智能系统等关键领域,代表项目包括数字华夏、灵初智能、千觉机器人、富兴机电等。
外界熟知的智元机器人,多以“稚晖君”的科技范儿和极客形象示人——作为华为前“天才少年”,稚晖君在B站拥有极高人气,亦是科技圈的知名人物,为公司赢得了广泛关注与流量。
但在实际运营中,智元机器人展现出截然不同的一面:它更像一位老练的“操盘手”,在资本与产业资源的整合中,展现出强大的生态构建与战略推动能力。
从前台的极客光环到幕后资本棋局,智元机器人正悄然完成一次从技术先锋向产业组织者的角色跃迁。此次“借壳”上纬新材,不仅为自身打开了通往科创板的快捷通道,似乎也为具身智能产业链提供了一个可被复制的资本路径。
从产业视角看,智元机器人的操作体现出具身智能企业对上市路径的清晰认识——相比排队IPO的长期不确定性,借壳能快速完成身份转换、撬动更多资源,特别是在具身智能尚处于技术早期+商业探索阶段,急需“资本加速”的节点上,此举具有一定示范效应。
从市场层面来看,此次收购若成功,不仅将成为科创板具身智能第一单收购案例,也可能激活一批尚未IPO的技术公司探索“借壳+联合造生态”的新模式,对上下游公司、产业资本和二级市场都具备标杆意义。
但值得关注的是,这样的整合也面临一些潜在风险:一方面是技术企业与传统企业文化、管理机制的融合难度;另一方面,借壳之后能否兑现技术落地、营收增长与市场扩张的预期,将成为后续检验的关键。
智元机器人的这一步,或许意味着国产机器人正从技术突破迈入产业整合、从研发赛道走向资本主场。接下来,市场将拭目以待,这家尚在上升期的“超级独角兽”,能否在更广阔的舞台上持续领跑。

推荐阅读
本体企业
威迈尔|浙江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赛博格机器人
供应链企业
高通|步科|银轮股份|伟创电气|台达|芯明|阿普奇
睿芯行|集和诚|科峰智能|灵猴机器人|思岚科技
终端企业
富士康|欣旺达|泰山体育|润新机械
豪森智能|南京市保|中广核检测|金旺智能
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小小科技|天奇股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