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AIC 2025的主流落地姿势,已经清晰勾勒出一条以“终局思维”为主导的发展主线。本体企业从简单的产品销量(能卖出去几台)转向更具前瞻性的维度,通过选择的场景切入路径与战略布局,撬动未来发展的纵深与市场容量(能卖多久,且容纳多少)。
作者:吕鑫燚
编辑:狄鑫彤
出品:具身研习社
WAIC 2025落幕,但人形机器人落地应用才刚刚拉开新帷幕。
纵观WAIC 2025现场,本体企业无一例外都在强调“场景”,通过人形机器人在工业、商业场景中的真实应用,向外界传递核心技术能力的同时,也在证明人形机器人不再只是炫技的“空中楼阁”产品,而是真正能成为产品化发展的售卖商品。
以优理奇为例,在WAIC 2025现场,其围绕“日常生活场景中的机器人”核心主题,动态演示了三大代表性任务场景:
餐桌清洁演示:基于多关节柔性控制与高精度路径规划,丝滑完成“识别并抓取脏碗、倾倒食物残渣”等清洁流程;西洋鼓演奏互动:机器人在舞台上以流畅的节奏演奏《青花瓷》《茉莉花》等经典曲目,兼具节奏与美感”;机器人冰室体验区:从取可乐到制作冰淇淋,机器人完成多个非结构化操作环节。

图片来源:具身研习社
从厨房到舞台,从冰柜到清洁台,优理奇机器人展示了机械臂在复杂微操作任务中的稳定性与精度;高时序协同与动态控制能力;可以应对复杂多变的现实任务的能力,在多任务协同执行中,体现出真正面向“服务世界”的工程落地能力。
现场已清晰传递出一个信号:人形机器人企业的“新手保护期”宣告终结,企业目光正聚焦于更实质性的维度,核心技术的实质性突破与商业化落地的真实能力。
实际上,除了WAIC 2025现场外,近期数笔标志性的大额融资,无不印证了这一发展逻辑,投资人的“真金白银”正集中流向那些具备明确应用场景承接能力、且已握有实质订单的企业主体。
究其根本,实质订单是企业当下自造血能力的直接佐证,而场景的切实落地则指向其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根基。
这是一颗回归商业本质的“定心丸”。
WAIC 2025的展示中可见,当前工厂、商业服务与科研三大应用场景已初步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当众多企业涌入同一赛道展开同质化竞争,“万人擂台赛”开打的决胜关键便在于:谁对目标落地场景的理解更为深刻、痛点抓取更为精准,并能据此规划出一条更具可行性与商业吸引力的价值兑现路径。
这场围绕落地能力的深度比拼,将直接决定企业在下一轮行业洗牌中的站位。
三大场景的价值性和可复制性
WAIC 2025的主流落地姿势,已经清晰勾勒出一条以“终局思维”为主导的发展主线。本体企业从简单的产品销量(能卖出去几台)转向更具前瞻性的维度,通过选择的场景切入路径与战略布局,撬动未来发展的纵深与市场容量(能卖多久,且容纳多少)。
这边要求企业方在甄别落地场景时,必须超越眼前的“实现难度系数”,审慎权衡其“未来可开拓指数”——即场景的长期成长潜力与可扩展边界。
转换视角,审视需求端能同时满足企业当下生存(订单)与长远发展(空间)双重诉求的场景,其核心特质无外乎两点:存在真实、亟待解决的产业痛点,以及具备规模化复制的承载能力。当前,满足这两大要件的路径聚焦于科研教育、工厂场景与商用场景这三大方向。
从科研场景来看,其本质是以订单合作方式进行“产研耦合”,实验室、科研机构借助本体企业高稳定性的本体性能进行自研算法的部署,有利于自身减少研发成本投入。该场景是现阶段本体企业的“营收主力军”,例如宇树科技的订单中经常出现各大高校的身影。
于本体企业而言,科研场景另一个好处为对“软件”技术标准要求较低,不需要本体企业的人形机器人能干活,只要本体结构设计耐摔抗用就行,更符合当下本体企业的技术水平。但在商业化侧科研场景只切中了现阶段需求强劲,却囿于相对有限的需求体量,长期的市场想象空间受到客观制约。
今年以来,不少本体企业意识到了科研场景发展局限性,逐步调整营收结构降低科研场景的占比,将目光放置工厂和商用场景中,以其收获更长远的发展空间。
从工厂场景来看,其正面临用工的结构性矛盾,部分重复性工作、劳动价值低存在用工缺口,这便是该场景最大的真实痛点,也是人形机器人发展的重要方向。除了存在核心痛点外,工厂结构化环境和标准化流程的特性也为其加上了一层落地“BUFF”,更适合人形机器人走进物理世界。
无论是汽车工厂还是3C流水线,越来越多的工厂开始出现人形机器人的身影,乐聚机器人、优必选等企业正逐步在工厂释放生产力价值。
具备现阶段真实痛点+未来商业空间广阔,工厂场景成为大部分人形机器人企业的首选落地场景。当越来越多的企业涌入工厂,且其人形机器人都瞄准了巡检、分拣等作业任务,随之而来的便是同质化竞争。
无论是从产业视角审视还是从企业自身来看,同质化竞争都不利于长效发展,企业面临的是生存空间挤压,产业则要面对横向扩张停滞不前。
从商用场景来看,部分展览、娱乐、服务等场景也正在呼唤新生产力的落地,且蕴藏的空间不亚于工厂场景。例如,优理奇Wanda2.0已在多个泛商业服务及C端市场实现量产交付。

图片来源:优理奇
值得一提的是,这里的空间并不单纯指向商业化空间,商用场景的高动态环境和实时交互还为大模型、算法等技术提供源源不断的真实数据养料,为其后续技术迭代彻底打开局面。
由此可见,在“终局思维”的审视下,三大场景构成了一个多维度的战略棋盘。企业能否破局,不仅在于选对赛道,更在于能否在所选赛道中精准定位、深挖护城河,以差异化的解决方案和深刻的场景理解力,在拥挤的战场中开辟属于自己的价值高地,最终赢得资本对“能卖多久,且容纳多少”的长期信心。
这既是对企业战略定力的考验,也是产业走向成熟必经的淬炼之路。
为何鲜少见到商业案例?
尽管科研、工厂、商用三大场景共同构建了人形机器人落地的战略支点,但当前商业化进程呈现显著分化。
行业数据显示,科研与工厂场景已占据绝对主导地位。据具身研习社调研,某头部人形机器人厂商的客户结构中,科研机构贡献近半数订单,工厂场景占比约30%,而商用场景仅能分得极为有限的剩余空间。
这一分布直观印证了现阶段三大场景的落地门槛,工厂和科研都处于结构化环境,任务相对简单且流程固定,而商业场景非结构化和非标工作的特性导致其更难落地。
以最常见的操作对象为例,工厂场景经常出现的是“硬性物体”,人形机器人相对好“拿捏”。但商业场景中最常出现的则是“柔性物体”,其不规则、不固定、非线性行为(褶皱、拉伸)的特质,对机器人技术提出了高要求,稍有不精准便很难完美完成任务,例如将衣服叠得“皱巴巴”。
此题虽然难度高但并非完全无解,以Wanda2.0为例,它能精准夹起衣服边角进行多次折叠,就算无法一次性到位,它也能及时捕捉到问题,在收尾时抚平衣物上的褶皱处,叠出完美的的“豆腐块式”衣服。能每次都顺利完成任务,靠的是更懂物理世界的“大脑”。
Wanda2.0采取了融合触觉的预训练多模态大模型“UniTouch”,其不仅有互联网上海量多模态数据,还结合了真实物理世界的触觉数据。人类带上触觉传感及视觉传感进行采集数据,这便使得机器人在数据训练时就对物体的材质有了认知。

图片来源:优理奇
值得一提的是,这种在数据训练源头融合触觉的方式,不仅提高了机器人对物体材质的判断,还规避了本体增加传感器的成本堆高,在技术路线上就为商业化空间打好了基础。
除了物体性质特殊外,商用场景另一个明显特点是执行作业动作“又长又复杂又多变”。相比之下,工厂场景的执行动作相对清晰、固定且精简,这便要求机器人要具备“及时反应”能力和“举一反三”能力,才能在真实作业中丝滑完成任务。
细化到技术语言来看,上述能力对应的是泛化性和抗干扰能力,是给大脑、小脑提出的高考题。除了UniTouch大模型外,优理奇还提出了可泛化模仿学习框架“UniFlex”,以及自主构建了支持长程任务规划的推理架构“UniCortex”。
三者结合下,能使得机器人可通过极少量示教完成复杂任务的高效模仿学习,可在复杂场景和多智能体间,实时规划以及调用已习得技能。以上核心算法能力的协同进展,使得优理奇在复杂开放环境中已初步实现了任务的泛化场景应用落地。
在Wanda2.0演示中,接收到长序列任务自主打扫桌子后,其先找到盘子,抓取盘子,再将盘子内倒空,放进洗碗机里。完成洗碗动作后,开始处理桌子上的卫生纸。在整套过程执行中,无惧垃圾和盘子的摆放位置,就连完成精细化动作(将碗碟插入洗碗机)也能凭借动态建模能力,实时捕捉位置变化。
透过商用场景案例可见,其落地需求对底层技术提供了高要求,而这也是鲜少看见商业案例的核心原因。
不过只要突破底层技术卡点,商用场景便会带来巨大回报。其破冰意义远超单一市场拓展,它既是检验人形机器人能否跨越“实验室-大众市场”鸿沟的试金石,更是倒逼底层技术从“解决特定问题”向“构建通用能力”跃迁的核心驱动力。随着优理奇等企业在触觉认知、长程任务规划等关键路径上的突破,人形机器人产业正从“温室培育期”迈入“高熵战场”的实战攻坚阶段。

深挖商业场景
价格决定长板
商业场景的破壁之战,客户分层与价值锚点的精准卡位。
相较于工厂场景高度聚焦于“大B端”客户的单一属性(如汽车/3C制造巨头),商业场景的客户生态呈现复杂的分层结构——既包含大型商业综合体、连锁酒店集团等“大B端”,亦涵盖中小型餐厅、零售门店等“小B端”。
大部分企业会将切点瞄准商业的“大B端”,毕竟其本质是标准化交付和规模化空间。但大部分企业忽视了“小B端”需求,这是尚未开垦但需求同样旺盛的广阔市场。据优理奇创始人杨丰瑜透露,每次发布视频都有不少“小B端”客户表达强烈需求。
“大多数公司受限于精力,不可能为了小B客户进行过多的单独开发适配,无法拓展到这一市场。”杨丰瑜表示。据他观察小B客户需求旺盛且仍未被满足,供需错配下蕴藏着商业机遇。
在商业场景上,优理奇涵盖了商业,安保,娱乐,服务等多个场景。可以根据不同场景进行软硬件需求定制,进一步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据悉,优理奇已签署数千万元订单,完成规模化交付与稳定回款,并建立起年产千台的制造产能,形成闭环的商业化能力。
从小B客户切入,真实订单已经证明了这条路线的可行性及可预见性。
除了路线切口外,另一个能支撑优理奇订单飞轮的引擎在于价格。“通过核心零部件自研,实现了指数级降本以及数倍于同行的产品迭代效率。”杨丰瑜表示,目前优理奇实现核心部件全自研,从8自由度仿人手臂(模拟肩胛骨运动)到灵巧手,80%硬件自主设计,打破外购成本桎梏。Wanda2.0基础版定价仅8.8万,比行业同类产品低一个数量级。
但是定价低,并不代表优理奇硬件水平薄弱。
WAIC 2025期间,优理奇发布了两款硬件产品,其中关节模组集成驱动、感知与控制于一体,具备高扭矩密度、快响应、高可靠性等优势,适配多种机器人形态;8轴机械臂在传统结构基础上加入额外自由度,具备更强灵活性与人形轨迹还原能力,尤其适合服务机器人和具身智能平台进行复杂操作任务。

图片来源:优理奇
从长远导向来看,技术支撑完成和场景诉求的精准适配,较低价格拉低准入门槛,在更具有数据价值和商业空间价值的商用小B客户切入,三位一体下最终将形成快速的真实数据采集,进一步以真实数据丰富模型进行精准迭代,进而实现落地千家万户的目标。
回首新技术带来的生产革命,每一次生产要素变迁的价值都发生在“毛细血管”的应用中。真正的产业革命或许正诞生于那些散发着油烟味与咖啡香的小店深处。优理奇用8.8万元的定价钢钎和量产交付铁锤,正在凿穿横亘在人形机器人与大众市场之间的最后一道冰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