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发烧友网报道(文/梁浩斌)商用无人驾驶车最近迎来新品集体发布热潮,在不久前菜鸟、九识智能等推出了无人物流车之后,在7月2日,京东物流也首次推出了自研的无人轻卡VAN,据称是物流行业内载货量最大的无人轻卡。而值得一提的是,近期这三家品牌的商用无人配送车,均搭载了激光雷达。在Robotaxi之外,或许商用无人配送车会成为激光雷达的下一个增量市场?豪华传感器配置:3颗激光雷达、20颗摄像头、12颗毫米波雷达京东物流最近发布的无人轻卡VAN,具备24立方米超大载货空间,是物流行业内载货量最大的无人轻卡,可替代传统4.2米货车用于物流摆渡及传站等环节。同时具备最高400公里满载续航能力及L4级别公开道路自动驾驶跑行能力,可自主规划最优路线、精准识别并灵活避让障碍物,能够从容应对人车混行的复杂交通环境,在电商仓储、快递分拣、制造业供应链及冷链运输等高频率物流场景中展现出显著优势。相比传统运输,可节省约60%成本,同时大幅提升物流运营效率。来源:京东物流那么为了实现L4级的无人驾驶能力,京东物流VAN在设计之初就定位为全冗余车规级无人轻卡,采用车规级线控方案,基于比亚迪商用车定制开发的线控底盘,通过制动、转向、通讯、电源等多维度冗余设计,实现对现有商用车线控方案的升维进化,构建关键模块超低故障的安全基座。在自动驾驶传感器方案上,京东物流VAN集成高精度定位和多传感器融合等技术,传感器配置豪华,包括3颗激光雷达、20颗摄像头、12颗毫米波雷达,在实现360°无盲点感知的同时,提升系统冗余。据称VAN所搭载的传感器配置下,检测范围较传统方案扩大19倍,感知性能提升3倍。从目前市面上L4级别的无人配送车来看,基本都离不开激光雷达。九识在今年6月推出的E6长续航版、MAX版上,延续了九识的“仿生传感器布局”设计,采用四种传感器,包括激光雷达、摄像头、毫米波雷达、超声波雷达,基于激光和视觉融合感知技术,搭载了occupancy network技术栈,实现对物体的识别、追踪和预测,保证车辆在夜间、雨雾等复杂环境下的识别能力。菜鸟最近推出的平价无人配送车GT-Lite也同样搭载了一个激光雷达,与GT-Pro在传感器硬件上保持一致,搭载1颗360雷达以及11颗高清摄像头。自动驾驶系统则使用了菜鸟自研的轻地图技术,不依赖高精地图,以降低成本。菜鸟还在无人车的算法优化、人机交互和云端智能调度等方面进行了深度创新。通过多模态传感器数据融合,GT-Lite具备更强的环境感知能力,能够精准识别路径并有效避障。同时,无人车还支持手势识别和语音操控,便于交通管理者进行指挥调度,进一步提升了无人车的智能化水平。激光雷达是L4级无人驾驶的必需品从上面几款车型的传感器选择来看,激光雷达依然是L4级无人驾驶的必要选择。同时也能够发现,过去L4级别的无人驾驶车型普遍需要采用360°机械旋转式激光雷达,在传感器布局上局限较大,对整车外观会造成不可避免的影响。但今年新推出的一系列L4级无人配送车,包括京东物流VAN、九识E6系列、新石器X12等,开始使用与乘用车类似的前向激光雷达或补盲激光雷达。猜测原因可能是车型体积相比过去的无人配送车增大,车顶单颗360激光雷达的布局盲区较大,叠加BEV和occupancy network等技术的应用,导致自动驾驶系统对激光雷达的依赖降低。当然激光雷达和视觉数据融合是目前L4级自动驾驶的一个主流方向,目前大部分业内玩家也是这么做的,所以对于前向和两侧的环境感知,为了降低成本,可以使用目前乘用车领域已经广泛应用的半固态激光雷达实现。目前市场上唯一采用纯视觉方案的Robotaxi产品来自特斯拉,但最近特斯拉在其测试车队中,也大量引入了激光雷达,规模远超以往。那这里有几种可能性,一是作为纯视觉系统的真值标定;二是为Robotaxi运营、固定上落点进行测绘,提高可靠性;三是也不排除特斯拉未来会在Robotaxi产品上加入激光雷达。到这里可以做一个的判断,激光雷达在L4级别的自动驾驶系统中,无论是乘用车还是商用车,激光雷达都会是必需品。多传感融合的限制在于算力,这也是过去的辅助驾驶系统中激光雷达并没有展现出相比纯视觉明显优势的原因,随着算力的不断提高,激光雷达的优势或许会逐步展现出来。无人配送车商业模式转向订阅制,助推市场爆发去年,无人配送车的价格普遍在10万元以上,比如菜鸟GT-PRO售价为14.98万元起,包含车辆硬件和五年技术服务费。而今年推出的菜鸟GT-Lite,价格直接打1折,只需要1.68万元,但只包含车体,菜鸟的FSD完全自动驾驶系统服务费需要另外每年支付2万元。这种订阅模式降低了购车门槛的同时,更容易吸引企业用户尝试。在极低的硬件价格下,如果体验不如预期,可以及时停止服务,在一定程度上是大幅降低了试错成本。今年推出的九识E6系列,同样是类似的模式。E6售价1.98万元,FSD月度订阅费用为1800元,年费为21600元。对于乘用车上的L2级智能驾驶,订阅模式目前没有受到市场认可,主要原因是由于智驾能力低于消费者预期。但对于B端的L4级无人车来说,订阅模式似乎有机会成为破局的转折点。声明:本文由电子发烧友原创,转载请注明以上来源。如需入群交流,请添加微信elecfans999,投稿爆料采访需求,请发邮箱huangjingjing@elecfans.com。更多热点文章阅读Wolfspeed破产引爆全球SiC市场!产业链上谁在抢滩?估值700亿,国产智能手机芯片第一股冲击IPO!两大厂商领衔!人形机器人10亿元俱乐部!豪掷100亿美元赌AI!荣耀IPO能否要价2000亿4D毫米波雷达加速上车,加特兰微、隔空微和华为放出哪些大招?点击关注 星标我们将我们设为星标,不错过每一次更新!喜欢就奖励一个“在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