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形机器人专利TOP 10发明者

图片
专利“群像”折射产业雄心。

文|编辑部

专利申请情况历来被视为衡量一个国家技术创新能力和产业活跃度的重要指标。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相关信息,新战略产业研究所不完全统计,截至2025年6月,中国累计申请超过13718件人形机器人相关专利。

对人形机器人相关专利进行系统梳理后可以发现,中国在该领域的专利申请呈现出高度集中的特征——无论是申请机构、发明人群体,还是技术细分方向,都存在明显的“头部集聚”现象。

图片

首先,在申请主体上,部分重点高校和龙头企业承担了专利的主要产出任务。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都是该领域科研底蕴深厚的“常客”。延伸阅读:中国人形机器人专利TOP10高校

其次,从核心发明人角度来看,技术积累也表现出强烈的个人导向。截至2025年6月,在这13718件人形机器人相关专利中,专利申请量排名前十的发明人如下:

除了以上十人之外,吴雨璁、王松、鲍官军、陈春玉、白学林等人也拥有超过80件人形机器人专利。

他们的共同特征是——大多在机器人研究领域具有长期从业经验、牵头或参与多个重大科研项目,并在特定技术方向(如动力学控制、环境感知、人机交互等)形成了独到优势。

根据国际专利分类体系(IPC)的划分,从整体上看,B类(作业;运输)与G类(物理)是最主要的技术重心,几乎所有发明人都在这两个方向上占据了80%以上的专利份额。

TOP10发明人技术重心指数分布

其中,B类涵盖了机器人行走、搬运、路径规划、操作执行等核心能力,是人形机器人实现“行动”的基础;G类则涉及传感器、测距、图像处理等感知技术,是支撑机器人“理解环境”的关键模块。两者构成了当下中国人形机器人技术体系的“双支柱”。

此外,一些发明人如熊友军、黄强、余张国等,在F类(机械工程等)、H类(电学)以及A类(人类生活必需)领域也拥有一定比例的专利,显示出他们在系统集成、电子控制以及人机交互等方面的综合布局。

在技术合作方面,对专利申请量排名前十的核心发明人之间的合作情况进行分析,尽管样本有限,但依然可以看出,中国人形机器人领域已逐步形成多个稳定的技术协作网络。

TOP10发明人合作情况

其中,熊友军的合作对象覆盖刘益彰、葛利刚等多位核心发明人。黄强、余张国与陈学超之间也构成了一个典型的“高频协作群”。冷晓琨、常琳与何治成等人也构成了另一个稳定合作簇群。总体来看,人形机器人领域的头部研发力量已呈现出由“个人突破”向“团队协作”演化的趋势。

以下是中国人形机器人专利申请量TOP 10发明者相关简介:

熊友军是机器人公司优必选的联合创始人之一,自 2012 年 6 月加入优必选担任首席技术官,还担任过执行董事、副总经理等职务。2023 年,他离开深圳,北上北京,担任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的 CEO。

图片

熊友军

张文增,在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获学士、硕士、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2010年晋升副教授。2017-2021年曾任清华大学机器人创新创业辅修专业联合主任2022年起在深圳零一学院担任研教导师

黄强,北京理工大学机电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首批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长期从事仿生机器人研究,主持研制7代“汇童”系列仿人机器人。

北理工黄强教授入选国际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会士

黄强

余张国,北京理工大学机电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智能机器人研究所所长。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面上项目、173 重点项目等 15 项国家级项目研究。

陈学超,北京理工大学机电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腿足仿生机器人、仿人机器人。2003 年至 2013 年在北京理工大学完成本科到博士学业,还曾在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和康奈尔大学访学。

冷晓琨,1992 年出生于山东潍坊,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获得博士学位。2016 年 3 月,组建乐聚(深圳)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担任董事长。

图片

冷晓琨

常琳,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2016 年 3 月,常琳与冷晓琨等哈工大校友在深圳松禾创新孵化器成立乐聚(深圳)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常琳担任 CEO。

刘益彰,硕士毕业于国防科技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专业。2016 年加入优必选深圳研究院,担任技术专家、规划与控制部负责人。2022 年短暂加入达闼,之后开始机械臂领域相关创业。2024 年加入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担任本体总负责人。

葛利刚,目前为优必选科技人形事业部运控算法负责人,硕士毕业于国防科技大学,深耕人形机器人研发多年,致力于人形机器人运控算法调试和优化。

何治成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担任乐聚(深圳)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算法总监。

结语:专利“群像”折射产业雄心

虽然专利申请数量本身已体现出产业热度,但进一步的发展也需警惕“量大而不精”的风险。当前,部分人形机器人专利仍集中在模块化结构、仿生外形、电机驱动等“基础层”技术,真正涉及通用运动智能、强化学习、任务泛化能力的高难度发明比例相对较低。

因此,接下来中国人形机器人专利生态的关键挑战是——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积累转型。这不仅依赖顶层战略的引导和资金资源的持续注入,更需要更多具有跨学科背景的高端人才,推动从“能造会动”向“泛化协作”的跃升。

人形机器人是技术高度集成、系统复杂度极高的前沿方向。当前中国已在专利数量上占据优势,相关技术积累正逐步形成规模化效应。未来,随着大模型、类脑计算、柔性执行器等技术的进一步融合,专利体系也将成为构筑中国人形机器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基石。

而上述这些发明人及其代表作,则有望成为这个新兴产业技术史上的重要注脚。



图片

后台回复“加群”,加入“人形机器人场景应用联盟交流群

图片



推荐阅读

超35款!一季度人形机器人新品图鉴

超80亿!一季度人形机器人融资情况盘点

超20家-联盟近期新入会企业一览

2024-2025年度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研报

本体企业

优必选|宇树科技|智元机器人|云深处科技

开普勒|亿嘉和|科沃斯|帕西尼|数字华夏

众擎机器人|睿尔曼智能|艾比仿生|越疆机器人

威迈尔|浙江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赛博格机器人

供应链企业

高通|步科|银轮股份|伟创电气|台达|芯明|阿普奇

微亿智造|华盛控科技|坤维科技|纽格尔|道氪云

澜兔数界|力准传感|缇基彼|无穹创新|灵巧智能

睿芯行|集和诚|科峰智能|灵猴机器人|思岚科技

终端企业

富士康|欣旺达|泰山体育|润新机械

豪森智能|南京市保|中广核检测|金旺智能

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小小科技|天奇股份

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仅代表作者观点,如有内容违规问题,请联系处理。 
机器人
Copyright © 2025 成都科技区角科技有限公司
蜀ICP备2025143415号-1
  
川公网安备510156020013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