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发文惊叹,中国的 “低空经济” 正在迅猛起飞。在中国,无人机送货已在多地盛行,飞行汽车也初露锋芒。而中国政府大力推动低空经济发展,使得 1000 米以下空域的机载设备数量激增,各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服务也应运而生。目前,低空经济虽规模尚小,但增长极为迅速。据中国民航局预测,2025 年低空经济的市场规模将达到 1.5 万亿元,到 2035 年有望攀升至 3.5 万亿元。
与此同时,低空经济被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航空运动正逐渐成为推动航空消费的关键场景。在四川洪雅县玉屏山国际滑翔伞基地,游客们在教练的带领下,在海拔 1200 多米的高空自由翱翔。而负责把控方向、提供安全保障的滑翔伞教练员,不仅要熟练掌握操控技能,还得学会设计飞行路线,精准解读天气数据。像教练侯勇每次飞行前,都要仔细确认风速、风向、气温、气压等是否达标,同时检查伞衣、伞绳、头盔有无破损。侯勇表示,前几年低空旅游和航空运动还只是小众市场,而这两年参与的消费者数量明显增多。他们基地的滑翔伞教练也从原来的 2 名增加到了 5 名。临近暑期,游客量比平时增加了近一倍,基地平均每天都要飞行 30 多次。营地负责人朱建军透露,他们正在扩大规模,计划拓展热气球观光等多元化项目,但目前经验丰富的滑翔伞教练招聘难度较大,在教练和营地管理岗位上都存在人才缺口。
数据显示,全国符合标准且能向大众提供航空运动产品和服务的航空飞行营地已有 200 多家,年接待量超 770 万人次,初步形成了服务网络。随着大众航空休闲运动意识不断增强,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长。在全国首个即将开设航空运动本科专业的吉林体育学院教学基地里,大一休闲运动专业的学生正在学习滑翔伞飞行技术和无人机操作课程,9 月新学期开始,他们将成为航空运动本科专业的第一批学生。该校航空运动产业学院院长于清表示,前期已做了大量准备工作,成立了校外导师团队,并与国内多家知名航空运动企业签订了人才培养框架协议,以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业内人士指出,在低空经济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航空运动将在飞行体验、赛事运营、设备制造、教育培训等细分领域持续拓展。业内机构预测,2025 年航空运动产业规模将突破 3000 亿元,未来有望成为体育产业升级与区域文旅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但现实问题是,随着低空经济和航空运动的快速发展,相关专业人才面临着较大缺口。此前央视报道也提到,仅无人机操控员这一岗位,人才缺口就高达 100 万。这不仅制约了航空运动产业的进一步扩张,也影响了低空经济的全面发展。
造成这一人才缺口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方面,低空经济和航空运动属于新兴领域,发展速度极快,新的业务模式和应用场景不断涌现,对人才的需求呈现爆发式增长,而教育体系的调整往往具有滞后性,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无法及时跟上行业发展步伐。另一方面,这些领域涉及多学科交叉,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颇高,不仅需要掌握航空航天、电子信息、自动化等专业知识,还需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符合要求的人才较为稀缺。
面对这一困境,政府、高校和企业都在积极行动。政策层面,国家发展改革委低空经济发展司已正式挂牌成立,我国低空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2024 年下半年,教育部超常布局急需学科专业,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全国 6 所高校增设 “低空技术与工程” 新专业。企业也在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通过共建实验室、实习基地等方式,提前锁定优秀人才,并参与人才培养过程,使人才培养更贴合企业实际需求。
对于广大求职者而言,低空经济和航空运动领域的人才缺口也意味着前所未有的机遇。无论是滑翔伞教练、无人机操控员,还是相关的研发、运营管理岗位,都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和良好的职业前景。在这个新兴行业中,只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就有可能在这片蓝海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低空经济的发展前景光明,但人才缺口问题亟待解决。只有政府、企业、高校和社会各方齐心协力,才能填补这一人才缺口,为低空经济和航空运动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让它们真正 “飞” 得更高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