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电池市场布局热点居然在这……

中国汽车报 2025-07-17 12:00


新能源电池领域犹如一座蕴藏无限可能的富矿,吸引着众多企业竞相挖掘。

动力电池企业的产业布局及投资热点正在悄然变化,从固态电池到储能电池,从新兴技术路线突破到多元应用场景开拓,这些变化的背后隐藏着众多新机遇。

01

原材料开采“箭在弦上”

今年以来,主流动力电池企业在原材料开采方面有不少项目取得阶段性的进展,主要集中在锂矿和镍矿等领域。

宁德时代子公司普勤时代(CBL)、印尼国有矿业公司ANTAM与印尼电池公司IBC组成联合体共同投资建设的印尼镍资源和电池产业链项目,在印度尼西亚正式奠基,总投资额近60亿美元,规划年产电池可支持20万~30万辆电动汽车。宁德时代子公司与天齐锂业子公司共同设立了四川慕云泽矿业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5亿元。

赣锋锂业非洲马里Goulamina锂辉石项目一期于2024年末投产,2025年二季度,二期 500万吨/年采选系统计划建成投产。阿根廷Mariana盐湖一期2万吨氯化锂产线于2月12日正式投产,远期规划年产4万吨LCE。此外,Cauchari-Olaroz 盐湖2025年目标产量为3~3.5万吨LCE。

动力电池行业资深人士杨光辉分析,当前锂矿等原材料价格已处于历史低位。上述项目多源于电池企业在两三年前的布局,当时矿业及需求端较为旺盛,众多企业纷纷进行全球矿产布局。像盐湖项目准备周期较长,需2~3年,如今恰好迎来产能释放,形成了“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的局面,并非企业当下新的投资行为。

02

聚焦“优质产能”打造新产线

当前,主流动力电池企业进行了广泛的产能布局,且显现一些新的特点

福鼎时代锂离子电池生产基地是宁德时代全球最大单体项目,其中5号超级工厂计划投资64.7亿元,年产25GWh新能源动力电池,于今年6月投产。此外,江苏时代动力及储能锂离子电池研发与生产项目(四期)、宁德蕉城时代锂离子动力电池生产基地项目(车里湾项目)、广东瑞庆时代锂离子电池生产项目一期等,在2025年上半年均处于建设或推进过程中。

比亚迪投资的潍柴弗迪(烟台)新能源动力产业园项目一期正式投产,总投资560亿元,是全球最大的商用车专用电池生产基地之一。比亚迪位于浙江台州的弗迪新能源动力电池项目计划总投资100.2亿元,建成后形成年产22GWh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的生产能力,3月已竣工并逐步提升产能。2月,广西弗迪电池三模块项目在南宁市青秀区启动建设,建设两条动力电池生产线,建成后可新增年产能约7GWh。

6月25日,中创新航与武汉经开区签约建设动力电池及储能系统武汉基地四期项目,规划年产能约40万套动力电池PACK,满产后年产值可超百亿元。6月18日,中创新航高性能锂电池项目在江苏常州开工,规划设计产能25GWh。2月5日,福建厦门中创新航高性能锂电池项目开工,规划产能30GWh;2月24日,中创新航葡萄牙基地动工,预计具备15GWh 的储能生产能力;3月25日,中创新航四川成都项目二期开工,建成后可形成年产约30GWh 动力电池及储能系统的生产能力。

杨光辉分析,在电池生产领域,产线有着明确的生命周期,一条产线从建立运营到最终退出,周期通常为3~5年,最长不超过7年。早期电池生产多为车企定制化生产,产线往往是“专线专产”,而随着行业发展,电池生产逐渐走向标准化,因此过去3~5年运营的产线,正逐步被淘汰或因项目结束退出,电池企业必须投资新产线以适应发展。

新产线的打造聚焦于“优质产能”,核心目标是在生产和设计层面提高能量密度。当前电池需求呈良性线性增长,并非爆发式增长,产能扩张并非最紧迫需求,将废旧、落后产能升级为优质产能才是关键,这不仅是企业维持竞争力的必要举措,也是获得车企认可的“敲门砖”。

03

“电池回收”和“换电”受追捧

主流动力电池企业通过合作共建、项目投资等方式,抢占电池回收市场份额。

宁德时代在宜昌启动45万吨磷酸铁锂回收项目,总投资巨大;还通过子公司广东邦普在全球范围内持续拓展回收渠道并增设回收网点。国轩高科与晋景新能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将拟布局全球100个服务网点,还将以中国香港地区、新加坡作为试点,共建全球电池材料贸易中心,并建立电池梯次利用示范点。

欣旺达全资子公司与专业投资机构共同投资设立滕州欣旺达绿色资源创业投资基金合伙企业,该基金整体不低于70%的金额投资于滕州欣旺达再生资源有限公司;在滕州落地10万吨锂电池回收利用及新型储能智造项目,项目总投资62亿元。赣锋锂业投资45亿元在郑州建设新能源产业集群项目,其中包括中原地区退役电池循环回收利用核心基地。

此外,宁德时代在换电领域进行了一系列投资布局。3月17日,宁德时代与蔚来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打造全球规模最大、技术最领先的乘用车换电服务网络。同时,宁德时代将以不超过25亿元战略投资蔚来能源。3月底,宁德时代与中石化计划2025年建设不少500座换电站。上海车展期间,宁德时代联合五大车企,密集发布多款换电车型。5月18日,宁德时代推出75#标准化换电块及全场景底盘换电解决方案。

杨光辉分析,电池回收并非伪命题,而是一块实实在在的“大蛋糕”,但当前电池回收面临的一大关键问题是缺乏明确的法律与政策指导,这让回收企业陷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困境。这种源于欧洲ESG理念的闭环构想,在实际操作中需转化为具体政策,明确各方权责与流程,才能真正落地。

技术与经济性则是制约回收行业的另一重因素。目前回收主要聚焦三元电池,核心原因是其含有的镍、钴等金属具有较高回收价值,能覆盖回收成本。而市场占比颇高的磷酸铁锂电池,因主要含锂,且本身材料价格较低,在现有回收工艺下,回收性价比极低,导致企业对其回收多避而不谈。如何通过技术创新降低磷酸铁锂回收成本、构建可持续的盈利模式,是该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04

瞄准前沿技术“软实力”

国内主流动力电池企业在固态电池和锂硫电池等新技术领域进行储备。

宁德时代硫化物全固态电池单体能量密度突破500Wh/kg,其在港股募资325亿元中,70亿元专项用于固态电池研发;5月,宁德时代全球首条硫化物全固态电池中试线在合肥正式投产。国轩高科首0.2GWh全固态实验线正式贯通,上半年申请硫化物正极浆料制备方法(CN120300123A)和电芯单元制造装置(CN120237261A)两项专利。1月,四川成科国重新能源签约2.8GWh固态锂硫电池项目,总投资1.3亿元。

2025年上半年,储能市场成为了国内主流动力电池企业布局的重点领域,各大企业纷纷加大投资,抢占市场先机。

宁德时代在山东东营新增40GWh电池产能计划;投资5亿元用于开发适用于数据中心的储能系统解决方案;计划在欧洲建设储能电池生产基地,已进入选址和前期筹备阶段,预计总投资将达数十亿欧元。亿纬锂能湖北二期项目正式动工,总投资超100亿元,项目聚焦于储能电池生产,并计划在东南亚地区建设储能电池生产基地;投资建设通信基站储能项目。

比亚迪上半年在研发上的投入超过10亿元,重点聚焦于提高储能电池的能量密度、安全性以及循环寿命等关键性能指标。国轩高科则在上半年投资5亿元建立了储能技术研发中心。

杨光辉分析,电池企业应不断提升自身技术水平与核心竞争力,同步强化“软实力”与“硬实力”。在技术布局上,不仅要聚焦当前主流技术的优化升级,还需在固态电池、半固态电池、锂硫电池等前沿领域有所涉猎。尽管这些前沿技术研发周期长、见效慢,但提前布局能为企业储备技术势能,避免在未来技术迭代中陷入被动。

05

莫忽视市场开拓,坚守长期主义

头部电池企业的投资逻辑,往往因其行业影响力和前瞻性布局,成为整个行业投资逻辑的“风向标”。

从上半年主流动力电池企业的投资布局来看,杨光辉认为,投资的核心目标应是提升利润与拓展市场,降本只是其中一部分,市场开拓才是更关键的投资方向,但当前相关体现不足。

在硬实力建设上,产线等硬件的实时更新至关重要。而市场开拓更需突破海外壁垒,尽管美国、欧洲对中国主流电池企业存在一定忌惮,突破难度较大,但一旦找到方法,将带来显著收益。

比如部分电池企业向储能领域布局是较好选择,尤其可借此打开欧洲市场。欧洲对汽车电池管控严格,但对储能电池无过多限制,且当前欧洲储能电池本地产能小、需求大。若聚焦储能,便是聪明之举,提前布局有望抢占先机,后续再逐步向动力电池领域拓展。

杨光辉强调,电池领域投资需长期主义。电化学相关研发有近百年历史,却仅锂电池领域出现过诺贝尔奖,可见质的突破难度极大,需长时间积累与产业链协同。企业投资应耐住性子,聚焦前沿技术研发,而非仅追求短期降本,唯有如此,才有可能打造百年企业。

推荐阅读

今日国务院常务会部署四件事,首提加强新能源汽车“成本调查和价格监测”

链博会开幕,中国智能汽车“变革链”强得可怕

文:郝文丽 编辑:黄霞 版式:王琨


喜欢请点亮分享、点赞、在看
给小编加个鸡腿!

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仅代表作者观点,如有内容违规问题,请联系处理。 
动力 电池
Copyright © 2025 成都科技区角科技有限公司
蜀ICP备2025143415号-1
  
川公网安备510156020013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