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充电桩的空中交通,如同没有加油站的高速公路
低空经济不再只是科幻电影中的场景,它正在中国各大城市加速落地。

随着国家将低空经济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一场围绕未来空中交通基础设施的竞赛已悄然打响。在这场竞赛中,eVTOL充电桩作为核心基础设施,正成为政企合作的战略焦点。谁掌握了充电网络,谁就掌握了低空经济的命脉。
01 风口之上,eVTOL充电桩的万亿赛道崛起
当低空经济以33.8%的年增速狂飙突进,2023年全国产业规模突破5000亿元时,一场围绕空中交通的能源革命正在悄然酝酿。
在嘉兴南湖高新区,一个投资10亿元的天翎科项目刚刚落地,这个全倾转涵道翼eVTOL整机制造项目达产后预计年营收约27亿元。
而支撑这些“空中出租车”高效运行的,正是遍布城市的兆瓦级超级充电网络。
eVTOL行业面临的最大痛点不是飞行技术,而是补能效率。德国Lilium与ABB合作开发的MegaWatt充电系统,以1500V/3000A 的超强性能,实现了15分钟充电80% 的惊人速度。
这意味着每台eVTOL每天可执行20-25次飞行任务,真正实现商业化运营。
“没有高效充电,低空经济就是无源之水”
政策东风已至。国家发改委专门成立“低空经济司”,统筹推进低空产业发展。2025年7月7日,四部门联合发布《关于促进大功率充电设施科学规划建设的通知》,明确提出2027年底全国大功率充电设施超10万台。
各地政府争相布局:山东建成无人机起降平台524个;北京对超充设施给予30% 工程投资补助;深圳启动“超充之城2.0”计划,已建成超充站1055座。
02 技术破壁,兆瓦充电的三大攻坚战场
电网承载的极限挑战
当单枪功率突破1兆瓦(理论极限达4.5兆瓦),电网负荷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
深圳能源的解决方案颇具前瞻性:在会展中心项目中集成19.32MW屋顶光伏+储能系统,实现新能源发电100% 消纳,年碳减排1200吨。
核心器件的国产突围
北京市政策文件明确提出加快高压碳化硅模块、主控芯片等核心器件国产化替代。
深创投投资的碳化硅模块企业(如天岳先进)已实现成本较进口降低25% ,为超充桩提供“中国芯”。
液冷技术的创新迭代
深圳能源在龙华充电站部署的800kW液冷超充堆,支持480kW单枪快充,实现“充电5分钟,续航300公里”。
这种液冷技术成为解决兆瓦级充电散热问题的关键突破。
03 政企共舞,四类合作模式构建产业生态
深圳模式:技术+场景双轮驱动
深圳能源打造的“光储充一体化”示范站,与比亚迪合作建设兆瓦闪充站,通过V2G技术参与电力市场交易,单桩日收益峰值达800元。
这种将充电设施与电力供应网络深度融合的模式,降低用电成本达15%。
北京模式:政策补贴精准滴灌
2025年7月新政策规定,对车网互动充电场站建设,市政府固定资产投资按照不超过项目工程投资30%予以补助。
资金分两阶段拨付,确保项目质量和进度可控。
山东模式:基建先行服务赋能
山东建成省级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实现低空飞行一键申报、随报随批。
全省建成4100余套低空通信导航监视设施,构建“枢纽型起降场+中心型起降场+数字化起降点”三级体系,让低空用户飞得“顺心、安心、省心”。
产业链模式:龙头带动集群发展
嘉兴南湖高新区锚定打造低空经济“主机厂”目标,通过天翎科项目带动电池、电控、电机、材料等产业链项目落地。
这种“龙头+配套”的模式,正在长三角、珠三角形成产业集聚效应。
04 收益解码,充电桩投资的经济账本
成本结构解剖
设备成本:液冷超充桩比普通桩高30%-50%(液冷系统+碳化硅模块)
电力扩容:珠三角地区电网扩容投资将超500亿元
土地成本:山东鼓励给予充电场站10年以上租赁期限
收益多维拓展
基础服务费:参考Lilium eVTOL机型,单日20-25次高频使用带来稳定现金流
V2G增值收益:深圳案例显示车网互动使单站收益增加20%-30%
数据价值:飞行器充电数据可优化航线调度,提升运力利用率
投资回报精算
以单座超充站(2个1MW桩+4个480kW桩)为例:
总投资 | 580 | |
实际投入 | 406 | |
年净收益 | 120 | |
投资回收期 | 3.4年 |
注:测算基于行业平均数据,实际收益受区位、电价政策、飞行器密度等因素影响
当充电桩利用率超过60%,投资回收期可缩短至3年内。随着低空交通密度提升,头部场站有望实现2年回本的优异回报。

05 未来图景,城市天空的智慧能源网络
在深圳湾上空,数百架物流无人机沿着数字孪生系统规划的空中走廊有序飞行。它们将在兆瓦超充站获得5分钟极速补能,这些充电站既是能源枢纽,也是空中交通的调度节点。
杭州搭建的低空综合管理平台1.0版,已经整合飞行服务、监管、调度等模块,结合高精度仿真和实时数据流,打造空域数字孪生系统。
充电桩不再只是能量补给点,更是空中交通的智能节点。
随着空域管理从“碎片化审批”向“数字化协同”转变,无人机自动化等级正从L2(部分自动驾驶辅助)向L4(高度自动化) 跃迁。
2030年后,全自主的无人机集群飞行将成为常态。充电网络将与低空智联网深度融合,形成“一平台、一张网、一键盘”的智慧低空生态系统。
嘉兴南湖高新区,天翎科L600 eVTOL的引擎发出轻微嗡鸣。不远处,新落成的兆瓦级充电桩指示灯规律闪烁,仿佛在为即将到来的首航倒计时。
“低空经济的未来,不仅取决于我们能飞多高,更取决于我们能充多快”,一位工程师在调试间隙如是说。
当北京、深圳、山东等地的政策红利持续释放,当液冷超充与碳化硅技术不断突破成本边界,eVTOL充电桩的“盈亏平衡点”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下移。
据测算,到2030年,仅中国低空经济基础设施市场规模将突破8000亿元,其中充电网络占比超30%。那些提早布局政企合作的企业,已在这场万亿蓝海的角逐中抢占了先机。
最终胜利者,属于既能仰望星空又能脚踏实地的人。

低空经济盈利密码:无人机配送 + 文旅 + 数据变现,这 5 种模式正在颠覆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