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中国人形机器人军团:智元、宇树、开普勒等5大独角兽,90%部件自产,如何为机器人初创公司按下加速键?

智能情报所 2025-07-20 11:02


宇树科技机器人全家福。图片来源:宇树机器人官网

洞见速览

  • 人形机器人的核心部件,近 90% 由中国制造。
  • 深圳,这座汇聚了超过 74,000 家机器人公司的城市,构筑了全球最密集的技术生态之一。
  • 仅在过去一年,中国向人形机器人领域的投资就已高达 1400 亿人民币
  • 北京正牵头设立一支规模达 一万亿元人民币(约合 1370 亿美元) 的庞大基金,专用于支持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等前沿领域的初创公司。
  • 摩根士丹利预测,到 2050 年,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突破 5 万亿美元,全球将有多达 10 亿台机器人投入运行。而中国,将是这股浪潮的引领者

如果你在网上浏览,或在社交媒体上稍作停留,大概率会刷到这样的视频:人形机器人在工厂流水线上处理各种任务,在国家级晚会上与真人共舞,甚至在中国的大地上跑一场马拉松。尽管这些机器人大多尚在完善之中,但它们已然为我们揭开了未来的一角,一个正在我们眼前加速展开的未来。

今年四月,在北京的一场半程马拉松赛上,21 台人形机器人与人类选手并肩出发。赛况颇具挑战,大部分机器人未能完赛,有的中途失灵,有的不幸摔倒。最终,只有六台冲过了终点线。人形组的冠军 天工,耗时 2 小时 40 分钟,是顶尖人类选手用时的两倍有余,途中还经历了三次换电和一次摔倒。

然而,这场比赛的意义,从来不在于竞速,甚至不在于完赛。其真正的价值在于,它证明了中国有能力将机器人从实验室的受控环境中解放出来,让它们在充满不确定性的真实世界里自主运行

中国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的领先,并非偶然。这是一个深思熟虑、多层布局的宏大战略,它巧妙地融合了 自上而下的政策引导与前瞻研发,以及 自下而上的强大制造实力

首先是 硬件层面的护城河人形机器人所依赖的执行器、传感器、电池和人工智能芯片等核心部件,近九成由中国生产,这赋予了它无可比拟的速度与成本优势

其次是 高效的政策协同:深圳、北京、杭州等城市纷纷启动专项扶持基金,建立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示范区和测试平台,全力加速技术的落地与部署。

中国的研发实力同样令人瞩目。清华、北大等顶尖学府,携手深圳及之江实验室等科研重镇,正在运动规划、多模态感知和具身智能等前沿领域不断取得突破。

最后,中国密集而完善的供应链与开发者生态,尤其是在深圳这样的产业中枢,使得初创公司能以全球最快的速度,将一个想法从实验室原型变为可量产的产品。

驱动中国机器人崛起的引擎

以下五家杰出的中国公司,正作为开路先锋,引领我们迈向人形机器人的崭新纪元:

宇树科技 (Unitree Robotics)

2025 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上,16 台宇树 H1 人形机器人以一场整齐划一的秧歌舞,震惊了全球。这场震撼了数亿观众的表演,不仅是一次技术展示,更成为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的里程碑,标志着人形机器人从实验室的新奇玩意,一跃成为万众瞩目的舞台明星。

宇树科技 由创始人王兴兴于 2016 年在杭州创立,它率先开启了高性能四足机器人的商业化浪潮,其产品占据全球 60-70% 的市场份额,远销 50 多个国家。

但其人形机器人产品线正以更快的速度崛起。旗舰型号 H1 是一款高大的先进机器人,专为工业场景设计,能轻松应对不平坦的路面,胜任负载运输与工厂协同作业。如今,它已在蔚来、吉利等新能源车企的生产线上初露锋芒。

而售价9.9万起、更为小巧的 G1 模型,体重只有 35 公斤,却能完成爬楼梯、后空翻、在窄边保持平衡等高难度动作。凭借其出色的敏捷性和开放的架构,G1 已成为科研、教学与二次开发的理想平台。

宇树科技的核心优势在于全栈自研:从电机、控制器到激光雷达和核心软件,所有关键部件均自主研发,这使其能最大化地控制成本、加快创新步伐。这种垂直整合的模式,辅以开放的开发工具,使其赢得了全球机器人社区的青睐。

智元机器人 (AgiBot)

试想这样一幅画面:在一个酷似《星球大战》片场的 3000 平方米空间里,人形机器人正在娴熟地折叠衣物、整理餐桌、精准地摆盘,甚至在收银台处理订单。这不是电影特效,而是 智元机器人 位于上海的数据采集中心。

智元机器人 于 2023 年由彭志辉创立——这位前华为天才少年,以稚晖君的网名在中文互联网上被誉为技术圈的大神级人物。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智元已生产了 962 台人形机器人,并计划在 2025 年将年产量提升至 3000 到 5000 台,这一数字将使其远远超越众多国际同行。

智元的雄心,通过其三款核心产品得以完美展现。2025 年初亮相的 X2 是一款紧凑灵巧的机器人,它不仅能以近乎真人的流畅感行走、跳舞,还能驾驭平衡车、滑板和自行车等高级移动技能。

在其自研的 WorkGPT 大模型驱动下,X2 能够自主理解指令、感知环境并执行任务。这意味着它未来可以在商店迎宾导购,在课堂上辅助教学,或是在医疗场景中提供基础的病人看护。

另一款 A2 模型则定位为多功能平台,具备丰富的多模态交互能力,适用于互动服务、柔性制造、教育科研等多种场景。而专为家庭和酒店业打造的 GO-1,则可以通过观看视频、听取语音指令来学习新技能,例如制作吐司、倒水或开门迎客。通过融合视觉、语音和行为模型的多模态学习能力,GO-1 能持续适应新环境,处理日益复杂的家庭事务。

众擎机器人 (EngineAI)

众擎机器人,作为中国机器人领域最年轻也最大胆的入局者之一,凭借其紧凑型 PM01 模型完成了全球首个机器人前空翻而一举成名,这一动作对平衡与控制能力要求极高。

PM01 是其旗舰型号 SE01 的同门师弟,而 SE01 以其惊人逼真的步态闻名。2025 年初,一段 SE01 在深圳街头自如行走的视频引爆网络,其动作的流畅自然甚至引发了一场关于视频真实性的热议。最终,连英伟达的一位研究科学家都亲自下场,证实了视频的真实性。

众擎机器人 由前小鹏鹏行核心成员赵同阳于 2023 年底创立,迅速成为机器人赛道中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这家扎根深圳的初创公司,从一开始就将重心放在了运动的真实感与人工智能的敏捷性上,而非追求一时的舞台噱头。

魔法原子 (MagicLab)

在 魔法原子 的官方频道上,一段视频展示了其人形机器人在户外连续奔跑长达四分钟;另一段视频中,机器人们则在真实地协作:扫描条码、分拣零件,并准确地相互传递。

该公司宣称,其机器人通过一个经过全身模仿学习训练的运动控制网络,能够实现自我学习和步态优化。借助 6D 视觉伺服技术,机器人不仅能完成高精度操作,其强大的抗干扰与抗冲击系统还能确保它们在复杂或突发环境中依然稳定运行。

魔法原子 于 2023 年 12 月在苏州成立,是推动中国工业基地智能化转型的新生代力量。它坚持核心技术自主研发,超过 90% 的核心部件,包括力矩电机、执行器、控制单元乃至灵巧手,均由内部生产,仅 CPU 等少数芯片需外部采购。

2024 年 12 月,魔法原子 系列机器人已进入真实工厂进行岗位实训。这些实训场景,连同它们浇花、跳舞、表演魔术的视频,共同展示了其贯穿工业生产与日常生活的多功能潜力。

开普勒机器人 (Kepler Robotics)

在我们介绍的所有机器人中,开普勒 的 K2 大黄蜂 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实干家,专为繁重的工业“脏活累活”而生。在 2025 年的国际机器人与自动化会议(ICRA)上亮相的第五代 K2,已在上汽通用的上海工厂进行深度测试。在那里,它独立完成质检、搬运大型构件、装载冲压件等任务。其高度灵活的指尖传感器,极大地增强了处理精密机械任务的能力。

K2 拥有 48 个自由度,并搭载了先进的视觉伺服系统,能以极高的精度和极低的错误率完成重复性劳动。它能在湿滑的工厂地面稳定行走,实时规避障碍,并自如地操作各种尺寸和形状的物体。由高效执行器驱动的强韧机身,使其能够在注重稳定可靠的严苛工业环境中发挥最大效能。

开普勒机器人 扎根上海,其目标是为制造业和物流业打造能够快速部署、成本可控的机器人劳动力,专注于与产业的深度融合,而非追求网络上的病毒式传播或娱乐效果。

未来,已是人形

中国,正将顶层设计的国家雄心与来自民间的草根创新精神深度融合,推动人形机器人从充满未来感的原型,一步步走向触手可及的实用化、规模化解决方案。这已不仅仅是一股技术浪潮,更是一场将深刻影响未来的国家级变革,其影响力将在未来十年到二十年内,辐射至全球。

随着机器人日益智能、灵巧和自主,它们必将重新定义我们的工作、生活乃至娱乐的方式。

这不再是是否会发生的问题,而是何时会到来的必然。


一键三连点赞」「转发」「小心心

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想法!


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仅代表作者观点,如有内容违规问题,请联系处理。 
机器人
Copyright © 2025 成都科技区角科技有限公司
蜀ICP备2025143415号-1
  
川公网安备510156020013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