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 年 7 月 25 日,深圳泊松软件与武汉天喻软件的合并消息,像一颗投入国产工业软件湖面的石子,激起层层涟漪。这场并购不仅让 “设计 - 仿真 - 管理” 全流程自主可控成为可能,更让业界大胆猜想:中国版 “达索系统”,是否真的要来了?
当法国达索系统的 3DEXPERIENCE 平台在全球 20 万家制造企业中流畅运转,当西门子的数字孪生技术让飞机发动机在虚拟空间完成万次测试,中国的工程师们却还在为工业软件的 “卡脖子” 难题发愁 —— 设计用着国外 CAD,仿真依赖进口 CAE,全流程管理更是被欧美巨头的 PLM 系统牢牢掌控。

国际巨头的 “生态围城”:中国工业软件的差距有多痛?
在工业软件的江湖里,达索系统、西门子、PTC 等国际巨头早已构建起密不透风的 “生态围城”。它们的厉害之处,从不是单一软件的强大,而是 “全链条通吃” 的绝对掌控力。
达索系统的 3DEXPERIENCE 平台,堪称工业软件的 “航空母舰”。从飞机设计的 CATIA 软件,到仿真分析的 SIMULIA 工具,再到全生命周期管理的 ENOVIA 系统,甚至生产执行的 DELMIA 模块,形成了 “设计 - 仿真 - 制造 - 服务” 的闭环。空客用它完成 A350 的全数字化设计,将研发周期缩短 30%;特斯拉通过其虚拟制造功能,让 Model 3 的试产成本降低 40%。这种 “一套系统走到底” 的生态优势,让后来者难以撼动。
西门子则走了另一条 “硬件 + 软件” 的融合路。它的 NX 软件与 Sinumerik 数控系统深度绑定,设计师在 CAD 里画好的零件图,能直接转化为机床的加工代码;Teamcenter PLM 系统与 ERP、MES 无缝对接,让宝马的沈阳工厂实现 “订单下达到整车下线” 全流程数字化。这种 “软件定义硬件” 的能力,让西门子在汽车、高端装备领域占据 60% 以上的市场份额。
对比之下,中国工业软件的 “短板” 曾如此刺眼:截至 2024 年,国内高端 CAD 市场 85% 的份额被 Autodesk、达索占据;CAE 领域更夸张,ANSYS、ABAQUS 等国外品牌垄断 95% 以上市场;即便是相对成熟的 PLM 领域,天喻、开目等国产厂商的合计份额也不足 20%。更要命的是 “数据孤岛” 问题 —— 设计用甲公司的软件,仿真用乙公司的工具,管理用丙公司的系统,数据格式互不兼容,工程师每天花 30% 的时间在 “格式转换” 上,效率大打折扣。
某航天院所的工程师曾无奈吐槽:“我们用国外 CAD 设计的火箭部件,想导入国产 CAE 做仿真,光数据转换就丢了 20% 的关键参数,最后只能咬牙买全套进口系统。” 这种 “被迫依赖” 的背后,是每年数百亿的外汇支出,更是制造业升级的 “隐形枷锁”。
合并的 “化学反应”:从 “单点突破” 到 “全链贯通”
泊松与天喻的合并,恰恰戳中了国产工业软件的 “痛点”—— 缺的不是单个工具,而是 “全流程自主可控” 的能力。

泊松软件的 “撒手锏”,是那颗完全自主的 “几何引擎”。这东西听起来抽象,却是工业软件的 “心脏”—— 所有三维模型的构建、修改、分析,都得靠它。过去,国内 90% 的 CAD 软件用的都是法国达索、美国 Spatial 的几何引擎,相当于 “别人掌握着我们的画笔”。泊松花了八年时间攻克这一技术,其引擎的建模精度达到 0.001 毫米,与达索的 CATIA 不相上下,已被用于航天火箭舱体的精密设计。在此基础上,泊松还搭建了融合 CAD(计算机辅助设计)与 CAE(计算机辅助工程)的 CAx 平台,能在一个系统里完成 “画图纸 + 做仿真”,打破了设计与仿真的 “数据墙”。
天喻软件则是 PLM 领域的 “老兵”。它的 IntePLM 系统在汽车、军工行业摸爬滚打了二十多年,能管理从客户需求、设计图纸、生产计划到售后服务的全流程数据。国内某车企用它管理 5000 多个零部件的研发数据,将产品上市周期从 18 个月压缩到 12 个月。更关键的是,它熟悉中国制造业的 “特殊需求”—— 比如军工领域的保密管理、汽车行业的供应商协同,这些都是国外 PLM 系统 “水土不服” 的地方。
合并之后,这两家企业的 “化学反应” 立竿见影:天喻的 PLM 系统将并入泊松的 xDM&PLM 平台,与几何引擎、CAD、CAE 组成 “四大金刚”。这意味着,中国工程师终于能在一个自主可控的系统里,从 “画第一张图” 到 “产品报废” 全流程操作 —— 设计用泊松 CAD,仿真靠泊松 CAE,全生命周期数据交给天喻 PLM 打理,数据格式完全兼容,效率提升 40% 以上。
这种 “全链贯通” 的能力,在此前的国产工业软件领域是 “零的突破”。就像拼图终于找到了最后一块,泊松成了国内首个能提供 “设计 - 仿真 - 管理” 全流程解决方案的厂商。

资本的 “国家队” 出手:华为站台的战略深意
这场合并能顺利推进,离不开背后资本的 “硬核支撑”。泊松软件的股东名单,堪称国产工业软件的 “梦之队”—— 华为旗下的哈勃科技是大股东,上海新迪数字(工业软件同行)和深圳高新投(地方政府基金)紧随其后。
华为哈勃的入局,绝非简单的财务投资。作为华为产业链国产化的 “操盘手”,哈勃近年来在芯片、操作系统、工业软件等 “卡脖子” 领域砸下数百亿,目的就是构建 “不被别人卡脖子” 的生态。此前,哈勃投资的国产 EDA 软件企业已进入华为海思的供应链,而这次押注泊松,显然是为了补上工业软件的 “最后一块拼图”。对华为来说,当自己的 5G 基站、新能源车用的是国产工业软件设计时,才算真正实现了 “全产业链自主可控”。
地方政府基金的加入,则体现了 “政策 + 产业” 的协同。深圳高新投作为深圳国资委旗下的投资平台,重点扶持 “卡脖子” 技术,其投资的企业中已有 200 多家上市。它看中的不仅是泊松的技术,更是其 “全流程整合” 能力 —— 这与国家 “工业基础再造” 战略高度契合,能为珠三角的电子、汽车产业提供 “家门口” 的高端工业软件服务。
这种 “产业资本 + 政策资本” 的双重加持,让泊松的野心不止于 “做软件”。它想打造的,是像达索、西门子那样的 “工业生态”—— 不仅提供工具,更要成为中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 “基础设施”。就像达索系统深度绑定空客、波音,泊松也在通过股东资源对接华为供应链、珠三角制造业集群,从 “卖软件” 向 “卖生态” 升级。
中国版 “达索” 还有多远?破局的关键在 “生态”
合并后的泊松,确实有了几分 “中国达索” 的影子:自主几何引擎相当于达索的核心技术,CAD/CAE 覆盖设计仿真,PLM 打通全流程,背后还有华为这样的产业巨头撑腰。但要真正追上国际巨头,还有几道难关要闯。
国际巨头的 “护城河”,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达索系统花了 40 年才建成 3DEXPERIENCE 生态,积累了数百万行代码、数万个行业模板和全球 20 万家客户的使用数据。比如,它的航空航天模板里,内置了波音、空客几十年的设计经验,新用户拿来就能用;而泊松的行业模板还在积累阶段,需要与国内车企、航天院所深度合作,一点点打磨。
人才也是道坎。达索系统在全球有 2 万名工程师,其中一半是懂工业场景的 “复合型人才”—— 既会写代码,又懂汽车焊接、飞机气动原理。而国内工业软件人才缺口高达 30 万,泊松合并后天喻后研发团队虽跻身全国前三,但相比达索仍有差距。好在,随着国产替代加速,越来越多在国外巨头工作过的工程师选择回流,为泊松注入新鲜血液。
更重要的是 “客户信任”。工业软件的替换成本极高,一家汽车厂换 PLM 系统,从数据迁移到员工培训,至少需要 18 个月,中途出一点错就可能导致生产线停摆。因此,企业往往宁愿花高价用国外成熟系统,也不敢轻易尝试国产新平台。泊松需要用一个个 “标杆案例” 打破这种信任壁垒 —— 比如某军工企业用其全流程系统成功完成导弹设计,某车企靠它实现新能源汽车研发周期缩短 30%,才能逐步建立口碑。
不过,泊松也有自己的 “后发优势”。它站在数字经济的风口上 —— 国内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需求正井喷,2025 年工业软件市场规模预计突破 2000 亿,而国产替代率不足 10%,空间巨大。更关键的是,中国制造业的 “新场景”(如新能源汽车、光伏、无人机)是国外巨头不熟悉的,泊松可以在这些领域 “弯道超车”,比如为光伏电站设计开发专属的仿真模块,为无人机企业定制轻量化 PLM 系统。
破局者的意义:不止于 “替代”,更在于 “超越”
有人说,泊松与天喻的合并,不过是 “小打小闹”,离达索、西门子还有十万八千里。但别忘了,达索系统也是从法国一家小公司起步,用 40 年才成长为全球巨头;西门子的工业软件业务,也是通过数十次并购才拼凑出全链条能力。
对中国制造业来说,这场合并的意义,远不止 “国产替代” 这么简单。当我们能自主设计、自主仿真、自主管理全流程,意味着中国工程师的创新想法不再受限于国外软件的功能 —— 比如想设计一款更节能的电机,不用再迁就进口 CAE 的算法缺陷;想优化新能源汽车的电池布局,不用再担心数据存在国外服务器的安全风险。
更深远的是,工业软件的突破将带动整个制造业的 “质变”。就像达索系统的数字孪生技术推动了空客的创新,当泊松的全流程系统成熟后,中国的高铁、大飞机、新能源汽车也能实现 “虚拟研发 + 智能制造” 的跨越式发展,真正从 “制造大国” 迈向 “制造强国”。
或许,现在说 “中国版达索来了” 还为时过早。但泊松与天喻的合并,至少让我们看到了希望 —— 一群中国工程师,用代码和算法,一点点凿开国际巨头的 “生态围城”,为中国制造业拼出一条自主可控的路。这条路或许很长,但每一步,都走得踏实而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