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中国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网信办)就H20芯片可能存在的“后门”安全风险提出的质询,英伟达公司于7月31日深夜作出正式回应,坚决否认其芯片存在任何可被远程访问或控制的隐秘机制。
据网信办官方消息,依据《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相关规定,国家网信办于7月31日约谈英伟达中国代表,要求其就H20芯片是否预留“后门”、是否存在数据泄露风险进行说明,并提交相关技术证明材料。网信办指出,所谓“后门”风险指芯片中可能存在的绕过正常认证或安全控制的隐秘路径,可能威胁中国用户的数据安全和隐私权益。
此次约谈正值敏感时机:美国政府于本月撤销了2023年4月对英伟达H20芯片的出口禁令,该芯片正是英伟达为规避美国对华先进AI芯片出口限制而专门开发的产品。分析认为,中国监管机构的及时介入,既是对本土数据安全的保护,也可能成为中美贸易谈判中的筹码。
英伟达回应:强调技术安全性
此次争议的核心在于“后门”风险。所谓“后门”是指在硬件或软件中预留的隐秘路径,可能被用于绕过正常认证或监控系统。
面对质疑,英伟达发言人通过声明强调:“网络安全对我们至关重要。英伟达的芯片中不存在任何可供他人远程访问或控制的后门机制。”该公司重申,其产品在设计、制造及供应链环节均遵循全球最高安全标准。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国内近期也在推动强化芯片出口管制的安全机制。美国国会两院正审议《芯片安全法案》(Chip Security Act),要求受出口管制的芯片配备“位置验证功能”,以追踪芯片地理位置并防止非法转移。该法案主要推动者、众议员比尔·福斯特(Bill Foster)声称,相关“追踪定位”和“远程关闭”技术已成熟,但英伟达并未在回应中提及此类技术是否应用于H20芯片。
H20是中美科技博弈的产物
自2022年起,美国以“国家安全”为由逐步限制向中国出口先进AI芯片,包括A100/H100等高端型号。H20芯片就诞生于美国对华半导体出口限制升级的背景下。
为规避禁令,英伟达于2024年基于上一代Hopper架构,推出性能相对Blackwell架构低、但仍优于多数国产芯片的H20,以满足中国市场需求,也被称为“降配版”芯片。类似的“中国特供版”还有A800、H800。
然而,2025年4月,美国政府再次收紧政策,要求对华出口H20需获许可,直至7月15日才重新放行。
英伟达首席执行官黄仁勋近期高调访华,7月16日他在第三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开幕式上用中文发表演讲,并称中国在AI领域具备“坚实基础”,强调CUDA技术的开放性。黄仁勋表示,中国AI发展不可阻挡,出口限制反而会加速本土创新,但美国平台的缺席可能削弱其全球竞争力。
然而,此次后门质疑事件或对其在华业务构成新的挑战。《观察者网》科技评论员指出,若中国进一步限制H20销售,可能加速国产半导体替代进程,推动技术自立。
安全部门频发风险警示,自主可控成焦点
中国国家安全部此前曾发文提醒,境外生产的芯片、智能设备或软件可能在设计阶段预埋“后门”,通过特定信号远程操控设备,例如开启摄像头或收集数据。文章建议,重点涉密岗位应采用自主可控的芯片和操作系统。
此次事件中,美国议员推动的《芯片安全法案》虽未通过,但已引发国际社会对芯片供应链安全性的广泛讨论。英伟达作为全球AI芯片龙头,其产品安全性争议折射出技术冷战背景下,各国对关键基础设施自主可控的迫切需求。
有网络安全资深专家指出,此次“约谈”并非正式的“调查”,是一种新型监督管理方式,以提醒来避免严重风险。从公告的表述来看,该“约谈”可能处于非常初级的阶段。而这次采用约谈并发公告的形式,就是为了公开回应热点,突出警示意义:总体而言,一是要了解情况,切实排除风险;二是回应社会关切,表明积极维护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的立场。
根据公开数据,英伟达中国区营收占比已由20%-25%降至个位数百分比,但中国市场对于英伟达而言至关重要,是其第二大销售市场。若H20芯片再度受限,预计公司可能损失140亿至180亿美元收入。然而,黄仁勋此前坦言,H20出口禁令导致英伟达数十亿美元库存减记,并迫使中国AI企业转向自主开发,进一步加剧了美国对华技术封锁的“双刃剑”效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