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
在现代航空领域中,雷达罩及天线罩作为飞行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性能直接关系到飞行器的探测能力和通信效果。然而,雷电作为一种自然现象,对飞行器构成了严重威胁,特别是雷电直接效应对雷达罩及天线罩的物理破坏,更是不可忽视的问题。本文旨在探讨雷达罩及天线罩的雷电直接效应防护技术,以及为飞行器的安全运行提供有力保障。
01 雷电直接效应
雷电直接效应是指雷电直接落到雷达罩或天线罩上所产生的物理破坏效应。这种效应主要包括雷电波冲击、电击穿、热、电磁力等。

02 飞行器雷击区域
在防护设计中,应优先考虑将雷达罩及天线罩放置在雷击概率较小的区域,如3区。

03 雷达罩、天线罩的雷电防护技术
1、罩体特性及结构设计防护:
a. 罩体材料与电场分布的关系:对于传统介质:随着罩体 εr增加 ,天线罩相对介电常数在 0~50 以内变化时防雷效果较明显。
2、间隙型导流条防护:

结构组成:片段式导流条由一系列薄的导电金属片组成,这些金属片之间用阻性材料连接,并固定在复合基带上。
正常状态:在正常情况下,由于金属片段之间存在间隙,导电通道处于断开状态,整个导流条属于绝缘体。
雷击时:当遭遇雷击时,相邻金属片段两端开始聚集大量电荷,并产生羽毛状的电弧。当电压达到一定值时,金属片段便会击穿上方空气,形成电离通道。


c.导流条尺寸与基带介电常数的影响

d.导流条的分布设计

e.导流条的长度计算
需根据电压击穿效应计算,一般是高于天线的30%~50%左右是最合适的,如下图所示的模型中350mm长的导流条已经能防护雷电了,450mm长的导流条效果已经很好了。

f.分流条的数量计算

04 试验验证与仿真分析
在雷电防护技术的研发过程中,试验验证和仿真分析是不可或缺的手段。通过搭建试验设备,可以模拟雷电直接效应对雷达罩及天线罩的破坏过程,并观察防护装置的实际效果。同时,利用仿真软件对电场分布进行模拟和分析,可以进一步优化防护装置的设计参数和结构形式。


总结
一、加强材料研发,寻找具有更高介电常数和更好透波性能的新材料;
二、优化结构设计,通过改变天线罩的形状和厚度等参数来优化电场分布;
三、深入研究分流条等装置的防护机理和性能特点,探索更加高效和可靠的防护方案;
四、加强试验验证和仿真分析工作,不断提高防护技术的可靠性和实用性。
转载此文章仅以传播知识为目的。本公众号致力于提供准确、全面的资讯、分享航空知识。然而,我们不保证所提供的信息完全无误,也不对因使用这些信息而产生的任何直接或间接损失承担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