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全球物联网产业从单点连接迈向AI赋能的智联时代,物联网成为AI连接物理世界的底座。在这全球物联网产业变革转型的关键时刻,一场揭示人工智能与物联网技术未来融合发展方向的盛会——2025年物联网大会即将在无锡拉开帷幕。
这座江南城市,为何能持续成为物联网产业视角聚焦的核心?答案藏在其与物联网产业深度绑定的发展脉络中,藏在高端要素资源不断集聚、赋能产业升级的生动实践里。

资源落地、产业增值,物联网浪潮中的无锡坐标
2025年物联网大会的召开,恰逢全球物联网产业迈向“AI 技术赋能下的泛在智慧互联”关键节点。自2009年物联网被正式列为国家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到如今物联网已经走过了3个五年,现正在第4个新的五年征程上稳步发展。
2009至2015年产业早期,传统物联网时代产业重心集中在感知层部署和连接规模扩张上;2016至2020年进入产业蓄力期,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并开始与物联网初步融合;如今,AI与5G-A、边缘计算、卫星通信叠加,正把“万物互联”升级为“万物智联”,物联网产业开始向更高阶智能升维。
这一连串数字背后,一条清晰的逻辑浮现:当行业进入“AI+IoT”深度融合阶段,市场需要一个同时具备完整产业链、高密度科研资源与大规模真实场景的城市,来验证技术、验证商业、验证政策。无锡这一坐标,从最初的产业萌芽到如今的蓬勃发展,经历了由虚向实、从小到大的产业蜕变,更在全球产业版图上刻下了鲜明的“太湖印记”。正是这种由区域探索跃升为全球高地的能级提升,使无锡成为物联网大会永久会址的不二之选。
无锡与物联网产业双向奔赴,学会、嘉宾阵容里的无锡认同
历年物联网大会的嘉宾、学会、产业机构名单,始终是观察无锡产业吸引力的重要窗口。在无锡,高层次人才、高价值资源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集聚,无锡与物联网产业高层次人才的双向奔赴不仅带来了变革物联网万物智联的强大动能,更激发了无锡物联网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的进一步融合。
此外,以“大会大赛”为契机,无锡通过组织举办十余场专家行、大讲堂等活动,积极挖掘专家委员资源富矿,发挥纽带链接作用,服务更多学术专家投身物联网产业发展。跟踪对接华中科技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多个知名高校在人工智能推理芯片、群智感知计算软硬件、低空智联网等领域的专家团队,其中多个项目已与本地板块达成明确合作意向。
无锡同样在国家级学会的工作推进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中国电子学会在无锡通过开展科技评价、学术交流等工作,进一步团结领域专家、学者,推动优秀科技成果在全国范围内实现高效流通转化。中国通信学会的科普教育、咨询服务、科技奖励等工作也在无锡常态化开展,形成了一批能够推动物联网领域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创新成果。
当学术权威将技术产业化首选地锁定无锡,当产业精英将创新试验场置于太湖之滨,这座城市的产业生态已从“地理坐标”升维为全球物联网精英的价值共同体。
解码城市基因,聚势赋能下无锡物联网产业发展逻辑
“人才不是被引进,而是被托举。”
解码这座城市的基因,无锡坚持把“得人”作为“兴市”之本,在人才发展体制机制上进行全方位探索、推动深层次改革,加快构建“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人才友好生态。
无锡对人才的重视,早已超越单纯的物质补贴,形成了 “引才—用才—留才” 的全链条温度体系。针对产业高端人才,无锡的“强智聚才”工程实施方案以更加包容的胸怀、更加重磅的支持、更加贴心的服务,升级版人才政策简化流程、提升品质、加速效能,让人才在无锡生活舒心、工作安心、发展顺心。
这种务实支持,让人才不仅能 “引得进”,更能 “用得好、留得住”,成为物联网人才心中 “让智慧落地生根” 的理想土壤。
“单打独斗难成势,协同共生方致远。”
无锡深谙 “单打独斗难成势,协同共生方致远” 的产业逻辑,通过政策精准滴灌,让高端资源在产业链中顺畅流动。针对物联网产业链关键环节,无锡实施“筑峰强链”的一系列行动,实现“靶向式” 资源注入,让产业链上下游形成 “共生共荣” 的生态,吸引更多企业将无锡作为 “产业链布局的必选项”。
此外,无锡市委市政府通过专门设立集群促进机构——无锡物联网创新促进中心,作为集群“织网人”,集聚产学研各类资源要素赋能本地产业高质量发展。充分结合本地产业资源禀赋,无锡物联网创新促进中心积极推动与国家学会合作:2021年,物联网大会永久落户无锡举办。2023年,无锡与两大学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大会落户无锡以来,累计组织近百位专家深入本地企业“问诊把脉”,在十余家企业设立专家联络点,搭建了跨区域产学研合作对接桥梁,为建设“世界级物联网集群”夯实基础——在产研转化上“牵线搭桥”、在先导方向上“领投破题”、在投资配置上“轻装上阵”。
无锡物联网创新促进中心以大会为纽带,为无锡物联网产业不断聚势赋能,构建起 “需求牵引—资源匹配—生态共生” 的全链条赋能体系,真正将全球资源转化为本地产业迭代的内生动力,最终实现 “外部资源引入 — 本地产业升级 — 生态吸引力增强” 的正向循环。
在众多产学研合作成果的坚实基础上,无锡物联网产业发展的良好态势得以持续巩固和拓展。2025年,物联网大会将再次在无锡盛大启幕。此次大会是在全球物联网产业迈向“AI技术赋能下的泛在智慧互联”关键节点上的一次重要探索。无锡将进一步发挥其独特的“坐标”优势,续写物联网产业的崭新篇章。
8月盛会启幕,智能跃迁续写无锡物联网新篇
“物联网是人工智能连接物理世界的底座,而无锡正在为这块底座安装加速引擎。” 这一论断精准阐释了无锡在物联网与人工智能融合发展进程中的关键角色。无锡凭借深厚的产业积淀、前沿的技术探索以及积极的政策推动,加速物联网底座的夯实与升级,让人工智能在这片产业沃土上能够高效、精准地发挥作用,实现从感知到认知、从数据到决策的智能跃迁。
在行业变革关键期,2025年物联网大会看点十足:
7月19-20日,2025年度物联网领域十大科技进展终评在锡举办,以最佳作物生长模型为基础的农业物联网智能管控系统(北京中农互联)、面向无源物联的无线数据与能量一体化传输机理(南京大学等高校)、面向高弹电网的大规模灵活资源在线辨识与快速响应技术(清华大学无锡应用技术研究院等)、面向通感算控一体化协同的自主式智能边缘网络(浙江大学、中国电信等)、露天矿空天地一体化监测预警平台研发及应用(孚山智矿科技)等30项科技进展逐一进行答辩。

进入决赛的优质项目包括:哈尔滨工业大学的“面向工业场景的多参数采集与监测系统设计实现”、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多模态室内具身智能目标巡检无人机系统”、中国矿业大学的“基于动物仿生和多模态折纸的移动-锚固-采集一体化太空采样机器人”、电子科技大学的“声云智维-AI驱动的工业机电设备故障诊断专家”、西安邮电大学的“慧巡先锋—AIoT多端协同智能预警系统”等。

(2024年第十届大赛合影)
3. 2场大会特邀报告会。
邬江兴、刘韵洁、尹浩、丁文华、何友、史生才、张宏科、尤肖虎、王江舟等两院院士,张钦宇、王晓云、卢光跃、敖立、吴启晖、李烨、王承祥、郭贵生、邓中亮、金石、吴启晖、彭木根、李树涛、孙晨华、肖甫、孙雁飞等行业权威专家,以及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中国电科、华为、阿里、中兴通讯、科大讯飞等行业领军企业代表,聚焦物联网核心技术突破、创新应用场景挖掘、多元商业模式探索以及通信技术最新研究成果与未来趋势,展开深度探讨与思想碰撞。
4. 20余场专题分论坛。
涵盖物联网学科发展院长论坛、智慧交通 、智能芯片、物联网与电磁兼容、量子通信与物联网 、智慧医疗 、算网融合下的智能数据处理 、AI与具身智能发展论坛、卫星物联网专题论坛 、物联网青年科学家论坛、智能终端主题青托沙龙、“身智合一 机汇梁溪”2025具身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对接会(闭门会议)、新型通信网络论坛、空天地与专网通信论坛、智能信息系统与产业应用论坛、频谱资源与无线传输论坛等,为产学研用各方搭建起高效沟通、深度合作的平台,助力技术交流与产业升级。
其中梁溪科技城具身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对接会聚焦具身智能与机器人产业,以“身智合一 机汇梁溪”为主题,旨在搭建政产学研金跨界合作平台,精准链接算法、感知、制造、集成与应用五大环节,助力企业把握政策红利,链接长三角创新资源。梁溪科技城作为无锡市重点打造的科技创新高地,致力于打造以数字经济为核心、数字技术为驱动、数字场景为牵引的未来产业发展新格局。
当前,以大模型为代表的AI技术持续突破,人工智能的深度应用正在重构各行业运行范式,推动人类社会进入智能化跃迁的新阶段。在这场智能化浪潮中,无锡作为“物联网之都”正抢抓机遇,率先构建“人工智能+”发展新范式,驱动无锡物联网产业朝着全球产业更高峰稳步迈进,在物联网与 AI 融合发展的浪潮中,镌刻下更深的 “无锡印记” 。

(上下滑动)
2025年通信会议与技术学术会议全体议程
(上下滑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