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面↑“电车界”关注,记得加☆“星标”!

电车界8月7日消息
小米汽车再陷争议。
近期,有大量小米汽车预订用户在社交平台发帖称,自己被要求提前支付尾款。



部分消费者在车辆尚未排产或距离交付日期还有半年之久,但却突然收到销售通知,要求7天内付清全部尾款,否则订单将被取消,且金不予退还。
更离谱的是,即便车辆到店后,部分交付中心仍要求“先付尾款才能验车”,导致消费者面临“开盲盒”风险——若发现质量问题,已无议价主动权。
这种“未验货先掏钱”的模式,像一根导火索,瞬间点燃了消费者对“霸王条款”的集体声讨。
细看小米的购车协议,争议其实早已埋下伏笔。

条款中写明:用户一旦锁定订单,小米就有权“随时通知支付余款”,且必须在7天内付清全款,否则视为“根本性违约”,不仅订单作废,定金也直接没收。
更关键的是,用户想买车就必须勾选同意这一条款,毫无协商余地。

讽刺的是,小米官方此前高调承诺“支持验车后再付款”,而现实中车主们却频频遭遇“先交钱才能看车”的流程,官方宣传与实际操作彻底割裂。
一位杭州用户的遭遇堪称典型:去年4月下单,7月提车计划被推翻,12月突被催款,付款后竟被告知重新排队,最终延迟9个月才拿到车。
所谓“用户至上”,此刻显得格外苍白。
小米或许有自身的难处。
行业分析师算过一笔账:若每月3万台订单中半数被要求提前付款,按均价12万元计,小米可提前锁定约18亿元现金流。这对一个产能爬坡、资金密集的新入局者,无疑是笔诱人的“无息贷款”。
但代价呢?
消费者被迫承担了车辆质量风险、资金占用成本和交付的不确定性。
当特斯拉、蔚来等品牌普遍允许用户验车后付款,比亚迪、吉利也采用“提车结清尾款”的行业常规操作时,小米的强势条款便显得格外刺眼。
舆论持续发酵下,小米7月交付量破3万辆的亮眼成绩,反而成了一种反讽:当销量狂奔时,服务若跟不上,每一次流程上的“不近人情”都在透支品牌长期积累的信任感。
毕竟,没人愿意为“霸王条款”站台,更不愿为“盲盒式购车”买单。
你也可以关注其他账号内容。
扫码加入电车界车友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