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面是资本与市场的狂欢,一面却是高昂的投入与亏损,AI大模型公司经营状况集体拉响了“警报”。
刚刚结束的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空前火爆,各大AI大模型公司成为了主角之一,包括阿里云、MiniMax、阶跃星辰、商汤、智谱等公司纷纷发布了最新版大模型。但同时,AI大模型商业化与盈利困境也凸显出来。
例如科大讯飞发布2025年上半年业绩预告显示,上半年净亏损额在2亿元到2.8亿元之间,2024年同期净亏损额为4亿元。
尽管其今年上半年营收与毛利、净利润比上年同期均出现了明显增长,但公司继续保持了面向未来抢占人工智能红利的战略投入,报告期内的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重约20%。
作为国内AI领域的早期入局者,科大讯飞早在2022年便启动了大模型研发,2023年5月正式推出讯飞星火大模型,此后便持续迭代升级。目前已形成了“1+N”的技术底座,其中“1”为通用底座大模型,“N”则是面向教育、医疗、汽车、办公等多个行业的垂直大模型,目前已经在多个领域实现商业化应用。
但从财务数据来看,科大讯飞增收不增利,业绩承压的现象也十分明显。
2024年公司营收达233.43亿元,同比增长18.79%;实现净利润5.6亿元,同比下降14.78%。需要提到的是,计入当期损益的政府补助就高达4.19亿元,占净利润大约75%,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净利润为1.88亿元。2025年一季度,公司实现营收46.58亿元,同比增长27.74%;净利润亏损了1.93亿元,相比去年同期亏损有所收窄。
事实上,处于同样盈利困境还有多家AI大模型公司。例如“AI四小龙”中的云从科技2025年Q1实现营收为3723万元,净亏损却高达1.24亿元;2024年云从科技营收约3.98亿元,同比下降36.69%;归母净利润约为-6.96亿元,亏损同比扩大。值得一提的是,这已经是这家AI公司连续第8年亏损。
而以大模型见长的“AI六小虎”也陆续传出裁员、高层离职等消息,部分企业开始收缩业务聚焦核心赛道等等。
在当前AI大模型赛道中,各家不断烧钱搞研发依旧是主旋律,例如2024年云从科技的研发费用占营收的119%,商汤同样高达109.6%。最近三年,科大讯飞的研发费用分别高达31.11亿元、34.81亿元、38.92亿元,其中2024年研发费用是同期净利润的数倍;而大厂的投资更是惊人,有公开资料显示,字节跳动 2024 年在 AI 上的资本开支达800 亿元,预计2025年还将翻倍。
可以说,高昂的研发投入短期内还未为各大公司带来高回报,反而让各大公司盈利压力加剧。
例如昆仑万维在2023年宣布“All in AGI与 AIGC”的战略,研发投入也是一路水涨船高,2024 年的研发费用高达 15.4 亿元,同比增长 59.5%;到了 2025 年一季度,这一数字达到 4.3 亿元,同比增长 23.4% 。
与之对应的则是其业绩的一路下探,2025年一季报报告显示,昆仑万维营业收入为17.64亿元,同比增长46.07%;归母净利润亏损7.69亿元,同比下降310.32%。
2024年开始,AI大模型掀起上车热潮,大批大模型公司瞄向了智能汽车领域,除了各大AI公司、初创公司,阿里、百度、字节跳动等一大批互联网/科技巨头也纷纷瞄向了这一领域并加速上车进程,大模型上车争夺战已经打响。从应用场景来看,大模型已经在汽车智能座舱、智驾领域快速渗透。
科大讯飞作为车载语音前装市场的头部玩家,2024年其智慧汽车业务收入9.89 亿元,同比增长 42.16%,占总营收的比例约为 4.24%,主要来自车载语音交互、智能座舱解决方案,合作车企超 50 家。去年10 月首发了汽车端侧星火大模型,奇瑞、广汽等主流车企的多款车型达成深度合作与应用,陆续进入交付量产阶段,走在了大模型上车商业化应用的前列。
不久前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商汤绝影展示了行业首个已量产、可交互的“绝影开悟”世界模型,正式亮相辅助驾驶领域首个生成式世界模型产品平台,并发布业内最大规模的生成式驾驶数据集“WorldSim-Drive”。
可以观察到,大模型公司正加深与芯片、软件以及Tier 1等的绑定,构建生态合作圈等等。
其中商汤科技联合华为、库帕思、海光、寒武纪、曦望Sunrise、壁仞科技、麒麟软件、摩尔线程等十余家国产生态伙伴,共同发布“商汤大装置算力Mall”。近期吉利汽车联合千里科技、阶跃星辰共同发布了下一代智能座舱Agent OS。
在此之前,千里科技基于阶跃星辰的多模态基础大模型底座打造了全新的千里智驾RLM大模型。还有消息显示,阶跃星辰宣布联合近10家芯片及基础设施厂商,共同发起“模芯生态创新联盟”,将打通芯片、模型和平台全链路。
可以说,当前AI大模型赛道进入了全新的商业化验证阶段,对大模型公司来说,将不再是单纯的烧钱投技术阶段,而能否形成自身的商业逻辑以及营收增长曲线等等,也将成为资本市场关注的重点。
但需要提到的是,大模型面向To C以及TO B的商业化困境依旧待解,无论是售卖API,还是用户订阅,或者是开发费/授权费等的商业模式成熟度还有待进一步突破。
高工智能汽车了解到,在车载大模型领域,当前的变现模式依旧是开发费、授权费等车载软件商业模式为主,但这种模式还存在成本居高(如人工成本等)的问题;其次还包括云端服务的API调用收费模式等。
在汽车行业极其内卷、车企付费意愿不高的情况下,车载大模型的商业化大规模突破还存在不小的困难。另外还有行业人士透露,当前整个行业竞争日趋激烈,已经出现企业为了抢占市场掀起价格战等恶性竞争。
即便是科大讯飞这类龙头企业,依托原有业务资源和技术基础,快速实现了“多点开花”的业务布局,并率先一步实现了商业化变现,依旧需要面对研发费用居高、盈利下滑、业务规模亟待提升等等多重压力。
2025年不仅是AI应用爆发的元年,也将是洗牌周期的开始。AI行业的共识是,初创企业未来可以争取的席位只会有1-2个。面对商业变现的困境、大厂的“围剿”,初创公司当前最大的考验依然是资金和生存问题。
热文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