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40年居家养老(上)和机构养老(下)概念图
来源:Mitsubishi Research Institute
“老有所养”是刻在国人基因里的社会理想
而现在,这道必答题正面临双重冲击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
我国65岁以上人口已达2.1亿,占总人口15%
其中,失能老人数量超过4500万人
至2035年前后,我国65岁以上人口预计将突破3亿
正式迈入重度老龄化阶段
中国老年人口数量及变化趋势

来源:国家统计局
更紧迫的现实是,养老服务的供需天平已严重倾斜
相关研究显示
我国养老护理人员需求超600万
但现有从业人员仅50万名

来源:经济日报《大力培育引发经济人才》
值此关键节点,“养老机器人”被视作破题的重要思路之一
今年2月,我国牵头制定养老机器人国际标准IEC63310
引领全球养老机器人产业发展
国信证券研报数据显示,未来五年
养老机器人市场规模有望突破170亿元
生活护理、康复辅助、健康监测、情感陪伴
各类养老机器人正以多种功能、多种形态
逐步填补传统养老模式的服务空白
养老机器人四大应用领域


来源:腾讯Robotics X实验室、迈步机器人、
大象机器人官网、央广网,AIRS整理
生活护理类
二便护理
二便护理作为养老陪护中涉及隐私的核心环节,长期面临‘难以启齿却关乎尊严’的照护困境。国家卫健委数据显示,我国失能老人中,超过一半存在排泄功能障碍。传统人工护理每天需完成定期协助如厕(6-8次/日)、清理排泄物、清洁皮肤等工作,仅此环节即需投入1.5-2小时/日。

作为科技-大小便护理机器人-排泄物感应与收集
来源:CCTV2
面对传统人工护理的核心痛点,二便护理机器人凭借自动化处理与智能化监测技术,成为极具潜力的替代方案。在深圳市罗湖区黄贝岭颐养院里,作为科技的大小便护理机器人“上岗”,实现1秒感应启动,将排泄物自动吸入收集桶内并除臭,随即用温水清洗、暖风烘干排便部位,整个过程全自动,让老人躺着也能舒适如厕。
临床数据显示,使用二便护理机器人后,显著降低失禁性皮炎发生率。护理工反馈,一位原本每天需要更换5次尿布的老人,现在只需更换1次尿布,大幅减少护理工作量。
家务助理
养老场景的家务工作具有安全要求严、工作种类多等特征。根据《养老机构护理分级与服务规范》要求,仅基本护理等级就包含15项家务工作内容,而特级护理和专需护理等级的家务工作量更大,对护理人员的体力负荷提出了更高要求。由于护理员配比不足,常出现清洁与协助不到位问题。

星尘智能-AI机器人助理S1-联合训练/家务处理
来源:央视新闻
在养老场景下,安全非常重要。星尘智能S1与深圳养老护理院建立的联合训练基地,长期采集老年人行为数据构建需求预判系统,将动作轨迹误差控制在0.1毫米内,确保“三不伤害”原则——不伤己、不伤人、不伤环境。
面对家务护理供给严重紧张的痛点,家务机器人承担了多样化的任务。机器人具备端茶倒水等基础服务能力,更能完成叠衣清洁等精细化操作,其双臂可协同完成叠衣任务,叠放后会自动将衣物码放整齐。目前,S1已实现85%的日常照护动作覆盖,显著提升养老护理效率。
搀扶助行
在老年群体中,行动受限问题尤为突出,国家卫健委统计显示,我国失能、半失能和失智老人占 60 岁以上老年人口约 16.6 %,其中大量个体因肌肉衰退和慢病叠加而行动受限,传统人工搀扶助行依赖1:1陪同,既耗时又易产生疲劳引发安全隐患,难以满足老年人频繁的起立、行走与跌倒预防需求,智能搀扶助行替代方案已成为养老场景的紧迫刚需之一。


腾讯RoboticsX实验室-小五机器人-服务演示
来源:腾讯RoboticsX实验室官网
为帮助肌肉力量衰退老人日常行动,腾讯RoboticsX实验室推出的小五机器人凭借“四腿+轮足”复合底盘和多模态环境感知技术,可替代人工搀扶助行,完成了床上老人抱举到轮椅、推轮椅助行、物品搬运及取快递等 4 项关键服务演示。多次原型机试验中,小五在养老院环境下均成功执行各项照护任务,未发生安全事故,展现出良好的安全性与可靠性。
康复辅助类
下肢康复
肌肉力量衰退的老年人行走面临诸多困难,超过 60% 存在下肢肌力减弱导致的步态不稳问题,易出现跌倒风险。康复训练中,治疗师人工矫正精度有限,难以形成个性化训练方案,导致康复周期长、效果不佳。

迈步机器人-下肢外骨骼机器人-引导患者行走
来源:迈步机器人官网
作为应对老年人出行困难的一种替代方案,外骨骼机器人应运而生。迈步机器人研发的“三千步”下肢外骨骼机器人配备 25 个传感器和专利生物力学模型,可实时分析步态数据,提供精准智能的个性化方案。通过主 / 被动式训练模式,调整双侧 6 关节驱动,提升髋、膝、踝关节功能,帮助患者以正确姿势康复。
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将这款外骨骼康复机器人应用于临床康复治疗。AI 动态捕捉步态并分析后,设备能引导患者保持正确行走姿势,促进神经回路重建,缩短康复周期。此外,它还 “解放”了治疗师的工作强度,让治疗师能同时照护更多患者,提高了康复训练效率,使步行康复训练更加安全、有效、主动。
翻身辅助
帮助失能老人完成翻身、移动等日常护理时,需借助天轨移位机等设备辅助操作。在家庭场景中,由于空间限制,常难以实施天轨安装改造,主要依赖护工或家属手动完成,这种方式体力消耗巨大(一位体重60公斤的老人,转移一次需两人合力),且用力不当易导致老人关节扭伤,护工也常出现腰肌劳损,给护理工作带来极大困扰。

傲鲨智能-轻量化外骨骼-护工转移老人
来源:央视新闻
在翻身辅助方面,外骨骼机器人正成为护工照顾小户型失能老人的“好帮手”。傲鲨智能研发了自重仅4-5公斤的轻量化外骨骼,产品操作简单,使用者只需依次调节肩带、腰带和腿部绑带即可穿戴完毕,极大提升便捷性。性能上,它能提供提重物助力30千克,综合减负60%以上,最大助行速度可达7.5km/h,有效辅助护工或家属完成对失能老人的转移工作。
康复辅助
中风后遗症等老年患者若得不到科学持续的康复训练,会出现关节挛缩、肌肉萎缩加重的情况,严重者可能永久丧失基本生活自理能力,急需及时有效的康复训练。传统康复存在诸多痛点:环节繁琐,人工训练效果参差不齐,导致康复周期延长。


傅里叶智能-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演示
来源:傅利叶智能官网
促进运控控制能力、关节活动度等多项功能改善十分重要。傅利叶智能三维上肢康复机器人可模拟治疗师手上的柔顺力控动作,根据需求输出助力或者阻力,实现在三维空间内的运动控制、肌力及认知训练等。机器人已在全国多家康复医院得到应用。训练过程中,可轻松切换左右手,适用于神经或肌骨损伤等导致的上肢功能障碍的用户。满足康复早期至中后期,上肢肌力0~5级的用户需求,带来全新的康复评估和训练体验。
理疗按摩
老年人因身体机能退化,颈肩腰腿痛问题尤为突出,常伴随肌肉僵硬、关节活动受限等情况。人工按摩力道难以精准把控,容易因过度按压造成损伤。

力驰传感智能-理疗按摩机器人-理疗按摩和数据记录
来源:力驰传感官网
力驰传感智能理疗按摩机器人对老年人友好,内置高精度压力传感器,能根据老年人骨骼退化、肌肉松弛的特点调整力度;可模拟揉捏、推拿等温和手法,针对老年人常见的颈肩、腰背部位进行重点按摩,还能记录老人的身体数据,形成专属按摩方案。让更多老年人改善身体舒适度,提升晚年生活质量。
情感陪伴类
民政部指出,我国老年人“空巢”比例已超50%,部分农村与特大城市甚至突破70%;人民日报预计到2030年第一代独生子女父母集中进入老龄阶段时,空巢家庭占比或升至90%,空巢老人数量将超过2亿。最新《中国老龄发展报告》显示,23.76%老年人存在孤独感,26.3%伴有不同程度抑郁。空巢老人缺乏陪伴与情感交流已成为当下养老体系亟待破解的痛点。

大象机器人-宠物机器人米塔猫-肢体交互
来源:大象机器人官网
在深圳厚德世家养老院的日常陪护场景中,大象机器人的宠物机器人 metaCat米塔猫 依托Mini-CPM端侧大模型,可离线识别老人语音与表情并生成拟真“喵叫+肢体”互动;机器人会在老人抚摸头背或与其对话时,实时给出呼噜、眨眼、摇尾等多模态情感回应,充当“电子孙辈”陪伴失智与介护群体。一名深圳用户表示,阿尔茨海默症老人在metaCat的长期陪伴下,情绪明显好转。护理员也减轻了负担,被院方评价为“情感陪护的有效补充”。


优必选-AI 陪伴机器人优颐然-情感陪护
来源:优必选官网
在深圳蛇口招商观颐之家的养老区域,优必选 AI 陪伴机器人优颐然上岗,为空巢和轻度失智老人提供“随叫随到”的情感交流。当老人独处太久、情绪低落或说“有点寂寞”时,机器人会主动发起对话、播放老人喜欢的戏曲,或建议到花园散步;晨间自动播报天气与新闻,夜晚提醒服药,并能一键为老人发起与子女的视频连线。优颐然的主动交互能力有效填补了护工在夜间和情感陪护上的空档,使老人“长时间没人说话”的情况明显减少,并被评价为缓解孤独、提升幸福感的有力工具。

数字华夏-“夏澜” 机器人-在深圳市养老护理院与老人互动
来源:新华社
传统机器人动作机械,表情冷漠。数字华夏 “夏澜” 机器人以“有温度的人形机器人” 为核心,突破情感交互局限性。具备丰富表情、高仿真外观、流畅动作控制及自然语音交互功能。依托自监督学习控制算法,通过视觉系统观察学习环境,集成 AI 系统进一步强化这些特性,成为与老人产生情感共鸣的的智能伙伴。
健康监测类
跌倒监测
我国 65 岁及以上老年人年跌倒发生率高达 20.7%,跌倒已连续多年位列该年龄段伤害致死原因首位;此类风险在养老机构中尤为显著,老人跌倒发生率与跌倒后受伤率均高于社区水平。护理人手不足、夜间巡查盲区与“隐性跌倒”难以及时发现,是养老场景中跌倒监测与迅速响应面临的主要困难。


艾雨文承-养老机器人大头阿亮-日常照护
来源:艾雨文承官网
在无锡惠山区藕塘护理院的日常照护场景中,艾雨文承的养老机器人“大头阿亮”通过植入瑞芯微高性能国产芯片、融合视觉-深度姿态识别与即时拍照上传算法,对房间、走廊及卫浴等高跌倒风险区域进行24小时动态监测;其信号覆盖面积达5000m²,可在老人跌倒毫秒级触发预警并同步图片至护理站或家属端。实际运营数据显示,护理院引入“大头阿亮”后,查房人力成本降低约60%,且一台机器人即可承担过去三名护工的巡检与跌倒监测工作量,有效压缩“发现-响应”时间,显著提升老人安全保障水平。
结语
技术进步的目的从不是替代温情,而是让人类关怀延伸至每个角落。养老机器人的意义,恰是为护工添一双不知疲倦的眼睛,为子女修一条安心的道路
我们终将老去,而值得期待的未来养老,是机器人扛起翻身清洁的深夜重担,把晨间那杯温水旁的陪伴时刻,还给紧握的双手与微笑(* ̄︶ ̄) 。
《 养老康复医疗机器人
五大应用场景产业链研究 》
领取方式👇

关注公众号,后台回复“养老”
添加作者微信加入读者群 👇

实习研究员 Hozier
微信:Hoziercheu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