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国产工业机器人龙头埃斯顿发布2025年上半年财报。
数据显示,该公司营业总收入达25.49亿元,同比增长17.50%;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668.23万元,同比激增109.10%,成功实现扭亏为盈;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虽为-1760.28万元,但同比增幅仍达81.85%,亏损幅度大幅收窄;毛利率为27.64%,同比小幅下降1.69个百分点。

分产品来看,其工业机器人及智能制造系统业务为增长主力,收入20.92亿元,同比增长26.54%,毛利率27.00%;而自动化核心部件业务收入4.56亿元,同比下降11.50%,毛利率30.58%。

这份成绩单的背后,离不开埃斯顿多年如一日的“创新执念”。多年来,其始终维持销售收入10%左右的研发占比,2025上半年也不例外,2.35亿元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例9.21%。高强度投入换来了沉甸甸的技术家底:截至6月30日,埃斯顿累计拥有软件著作权418件、授权专利597件,其中发明专利250件,为“自主可控”筑牢了护城河。
国内安防机器人先驱暴雷
能交出这样的答卷,源于埃斯顿30余年攒下的“硬实力”。埃斯顿是国内少数具备工业机器人核心零部件(伺服系统、控制器)及整机全产业链研发制造能力的企业,业务覆盖核心零部件、机器人本体整机至智能制造系统的全链路。
自动化核心部件及运动控制系统方面,埃斯顿打通工业自动化“信息层-控制层-驱动层-执行层”的全链路,,构建了完整的技术产品矩阵,可提供高性能运动控制的完整解决方案。

工业机器人赛道,埃斯顿更拥有覆盖3kg到1000kg负载的95款产品,从轻巧高速的小型机到精准稳重的重型机,能满足汽车、光伏、锂电、食品等十多个行业的需求。尤其在高端重载领域,埃斯顿的700kg重载机器人的出世,打破了国外技术封锁,填补了国产机器人的“空白地带”。
此外,依托“机器人+”完整解决方案的核心技术,它针对折弯、弧焊、点焊、冲压、压铸、打磨、涂胶、装配、柔性分拣等场景打造的20余种工作站方案,更是把钣金折弯、光伏排版等业务做成了“行业标杆”。
技术硬,市场表现自然“能打”。据MIRDATABANK最新数据统计,埃斯顿连续两个季度位列中国机器人市场第一,截至2025上半年市场份额达10.5%,且其工业机器人出货量首次超过外资品牌,成为首个“登顶”中国市场的国产机器人品牌。这不仅是埃斯顿的里程碑,更把中国工业机器人国产化率推到了55.3%的新高度。

主业“高歌猛进”的同时,埃斯顿也没错过前沿赛道的“新风口”。随着具身智能与产业的融合越来越深,人机协作、人形机器人正从“科幻”走进现实,埃斯顿早在2022年就孵化出了“选手”埃斯顿酷卓。
埃斯顿酷卓扛起“进军智能机器人”的大旗,专注于研发人机协作机器人、人形机器人等在内的通用具身智能产品。从2024年9月发布第一代人形机器人Codroid 01,到2025年6月推出第二代产品Codroid 02,埃斯顿酷卓仅用9个月就完成了技术迭代,一步步把自主核心部件、智能架构创新变成了“能落地的生产线技术”。

今年,埃斯顿还有个“大动作”:冲击港股上市。其于6月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计划把募集资金用在扩充全球生产能力、投资下一代工业机器人技术研发、提升全球服务能力及开发全球统一数字化管理系统,为全球化布局提供资金与体系支撑。
埃斯顿正加速全球化布局,已在全球设了75个服务网点,并将继续拓展欧洲、美洲、中东、东南亚等市场。今年,该公司还通过海外子公司在波兰建生产基地,想打造全球化的产能布局和供应链体系。
2025上半年,其国内业务收入18.00亿元,同比增长25.31%,毛利率为24.26%,同比下降2.7个百分点;海外业务虽增速较慢,业务收入7.49亿元,同比增长2.18%,但35.29%的毛利率同比提升1.70个百分点,一切向好。
不过,埃斯顿的“A+H”资本化进程仍需应对监管挑战。今年8月,中国证监会国际司已对其出具补充材料要求,涉及控股股东认定、外汇行政处罚等事项,后续需通过材料补充与沟通,推动上市进程顺利推进。
接下来,这位智能制造“老兵”能否如愿在港交所敲钟,让我们静候佳音。
写在最后
上世纪70年代,全球掀起技术探索热潮,人类首探月球、中国发射人造卫星,工业机器人也凭借“提效神器”的特质,在制造业火了起来。嗅到产业升级机遇的中国,顺势启动工业机器人自主研发,迈出了从0到1的关键一步。
早期探索虽满是挑战,却为发展打牢了地基。进入80年代,国内科研体系日渐完善,工业机器人研发迎来“丰收期”:不仅拿下大批填补空白的科研成果,还造出多台特种机器人。其中,首台6自由度关节机器人“上海一号”的诞生,,在国产机器人产业的土壤里,埋下了“自主创新”的种子。
此后数十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完成了华丽蜕变。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从单点突破到集群发展,产业格局早已梯队分明:新松、埃斯顿、埃夫特、汇川技术等“第一梯队”,凭全产业链布局和技术积累,成为“主力军”;一批“新势力”也找准赛道发力,有的专做半导体精密机器人,有的深耕服务机器人落地,有的探索AI与机器人融合,为产业注入满满活力。
产业底气足了,市场表现自然亮眼。据MIR DATABANK最新数据,近期一个季度,中国工业机器人出货量超8.6万台,同比增19.9%,增速还在加快;近半年累计出货超16.3万台,同比增16%。即便全球制造业复苏放缓,中国市场依旧韧性拉满。
未来,随着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等前沿技术的突破,随着更多企业在细分赛道深耕细作,中国工业机器人还将书写怎样的新故事?答案,正在每一次技术迭代、每一条生产线的落地中,慢慢揭晓。
精彩推荐



联系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