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枣阳市-年产 2.5GWh 储能锂离子电池制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思瀚产业研究院 2025-08-11 12:00

资讯配图

(一)投资项目必要性分析

1、扩充产品线、提高规模化生产能力来响应市场需求并抢占市场份额

(1)电力储能领域下游需求旺盛

在发电侧,储能电池是各类发电单位用来促进电力系统安全平稳运行的配套设施,在电网侧,储能电池的应用主要是实现调峰、调频、快速调压等功能,助力电网稳定运行。火电发电配储能够保障发电单位具有一定的调频调峰能力,而新能源发电配储则能够有效提升光伏、风力等可再生能源的电能质量和并网效率,降低弃电率,提升新能源发电的消纳能力。

从累计装机容量来看,目前抽水蓄能占据电力储能市场的最大份额,但电化学储能基于其响应速度快、布点灵活等优点,近年来成为电力储能的主要应用方式。根据TrendForce 数据,2030 年全球电化学储能装机容量预计可达 1,160GWh,其中来自电力系统(发电侧)的需求高达七成,是最主要支持电化学储能装机量快速增长的动力来源。

国内方面,我国是全球发电量与用电量最大的国家,2022 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发电量 8.4 万亿千瓦时,全社会用电量 8.64 万亿千瓦时,电力储能需求旺盛,市场前景良好。根据 IRENA 国际可再生能源署的路线图,至 2050 年,新能源的发电量将达55,000TWh/年,总装机量将达 20,000GW。

伴随着新能源发电占比的持续增长,其发电的不稳定性使得电网输配容量、电频波动控制方面的需求增加,而储能系统可有效提升可再生能源的电能质量及并网效率,我国目前已通过政策引导等方式积极推进可再生能源发电配储规模。截至 2022 年 12 月,全国已有近 30 个省份出台了“十四五”新型储能规划或新能源配置储能文件,对集中式光伏、分布式光伏以及风电的配套建设储能都提出了明确要求。

在电网侧,国家能源局发布《2022 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落实“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健全分时电价、峰谷电价,优化完善电网主网架,在关键节点布局电网侧储能,提升省间电力互补互济水平,未来移峰填谷的市场刚性需求将带动电网侧储能发展。

综上所述,电力系统领域配储政策的日趋明晰,将推动国内发电侧、电网侧储能电池市场快速增长。由于电力储能装机容量较大,使用的电池以大容量方形铝壳电池为主,280Ah 及以上大容量电芯的体积能量密度更高,零部件使用量更少,可有效降低储能系统成本,并降低集成难度,逐渐成为了电力储能市场的主流电芯。因此,本次项目拟新增 280Ah 及以上大容量电芯产能,有利于公司抓住电力储能领域旺盛的需求,抢占市场份额,具有必要性。

(2)公司亟需丰富产品线、扩大生产规模来把握行业市场机遇

公司作为国内知名的储能电池产品(系统)制造商,近年来基于发电侧等电力储能需求增长,相关业务规模持续增长。但目前受制于生产线限制,公司电力储能业务主要自外部供应商采购电芯。虽然公司对此类供应商在工艺流程和产品检验有着严格要求,但很难做到对生产环节的全过程监控。

此外,大型电力储能项目通常对于交付时间要求严格,外部采购存在一定的交货周期风险。本次项目拟通过购置先进生产设备、辅助设备及软件系统建设智能化生产线,新增电力储能用电芯生产线,通过丰富锂离子储能电池产品类型、提高规模化生产能力,本次项目将进一步优化公司业务产品结构,有利于满足公司日益增长的业务需求,巩固及提升公司的市场地位,也为公司未来加大市场拓展力度奠定坚实的基础,具有必要性。

2、改善研发环境,增强研发效率,促进储能产品和技术的迭代升级

公司高度重视自身技术领先地位的保持,聚集培育了一支在储能电池领域具有丰富经验的核心技术团队,并针对储能电池各领域方向建立了专业且先进的研发平台。伴随电池产业技术的进步和消费需求的改变,各技术路径持续突破、新型电池种类不断出现,电池技术更新迭代显著加快,行业竞争愈加激烈。

因此,为保持公司技术领先地位,公司亟需通过本次研发中心建设项目,购置先进研发设备、新建研发场地吸引更多研发人才,改善公司研发环境,进一步提升产品研发效率并加快研发成果的转化速度。依托于研发中心建设项目,公司拟在储能产品降本增效和前沿储能技术开发方面展开研究:

(1)促进储能产品降本提效,提升盈利能力和竞争优势

目前,锂离子电池在储能领域的大规模应用受限于循环寿命较短、锂资源稀缺等问题。一方面,锂离子电池的循环寿命较短,若频繁更替、拆解电池需投入大量人力和费用成本,导致大型电站等领域储能投入成本高,全生命周期内投资回报率不足。

另一方面,全球锂资源储量有限,提取难度较高且分布不均,我国锂资源仅占全球储量的 6%,而近年来锂价在高位震荡,锂离子储能电池价格受其影响较大。开展储能电池电极材料的再生利用有利于缓解我国锂资源稀缺的问题并降低原料的对外依赖程度,再生利用前景良好。因此,为提高公司锂离子电池产品的市场竞争优势,持续探索提升锂离子电池循环寿命、电极材料再生利用等研发方向是公司未来发展的必然需求。

本次项目计划开展长寿命储能电芯方向的技术研发,补充电池在循环过程中活性锂的消耗,目标实现前期循环容量不衰减来延长电芯的循环寿命,有利于促进其多场景的应用和推广。同时,公司计划开展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的再生利用研究,降低公司关键原材料成本,伴随着锂离子电池应用需求的持续扩大,将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2)促进储能技术更新换代,巩固公司技术领先地位

近年来,愈加复杂的应用场景对储能电池的能量密度、安全性等相关参数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电池技术正处于迭代的关键时期,技术路径呈多元化革新趋势,迭代周期持续缩短,大数据、云服务等新技术与储能电池的融合也已成为必然趋势。作为行业内的领先企业,在当前电池技术革新持续加速的趋势下,公司有必要持续开展新材料、新技术和新产品的研发,主动把握行业发展机遇,在储能电池行业做好前瞻性布局。

本次项目将在固态电池和钠离子电池领域进行前瞻性技术研究,目标开发高安全性、长寿命、低成本、高能量效率的先进电池储能技术。固态电池可避免液态锂离子电池电解液的安全隐患,在能量密度、循环性能、适用温度范围上更具优势。

目前,固态电池已被公认为下一代电池技术路线的发展方向,欧美日韩等各国均大力开展全固态电池的研发布局。本次项目拟进行固态电解质优化设计与宏量制备,提升固态电池的长效循环性能,针对大容量固态电芯规模生产的技术难题提出解决方案。钠离子电池与锂离子电池工作原理相同、制造工艺相似,但钠资源更加丰富、成本更低,且无过放电特性,在安全性能方面更具优势,因此逐渐成为储能电池行业的重要备选路线。

本次项目拟对钠离子电池低成本正负极材料设计及量产技术进行研究,开发高性价比、可规模化生产、高安全性、长寿命的钠离子电池。此外,本次项目还将开发云边端一体化储能运维管理平台,将大数据分析技术与储能系统深度融合,集可视化维护、精细化管理、数据分析于一体,为大规模储能系统提供安全、规范的监控运维服务。公司研发体系和技术实力将进一步完善和增强,为公司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持。

综上所述,在储能电池下游需求持续增加的背景下,本次项目实施后,公司研发体系和技术实力将进一步完善和增强,有利于公司跟进电池行业技术发展趋势。高安全、长寿命、低成本的新型储能电池和智能运维系统的开发将为公司在储能行业的发展提供持续驱动力,稳固公司竞争优势和行业地位,具有必要性。

3、全球政策向储能产业持续倾斜,电力储能产品有望成为公司境外业务增长新引擎

伴随着全球电力需求的持续增长,全球发电量持续攀升,根据《世界能源统计年鉴2023》发布的数据,2022 年全球总发电量合计为 291,651 亿千瓦时,同比增长 2.3%。此外,在当前全球加速能源结构转型背景下,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占比持续提高,而储能系统作为保障电力稳定输出的关键配套设备,其重要性正不断凸显,各国也纷纷出台相关政策支持电力储能发展。

目前,全球主要国家及地区均出台了针对储能领域的支持性政策,相关政策覆盖了储能产品生产、安装、储能系统运营以及电力交易等多个环节,部分地区通过发布电站及户用储能安装补贴政策积极推动当地储能的发展。在当前良好的市场背景下,公司亟需进行本次项目建设,通过扩大生产规模,紧抓境外市场的机遇,进一步增强电力储能锂离子电池产品的生产能力,抢占市场份额,巩固市场地位,为公司的快速发展奠定基础。

(二)投资项目可行性分析

1、项目建设符合国家产业政策

储能技术作为能源结构转型的关键支撑技术,是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支持手段,而项目计划在电力储能领域新增产能、开发前沿储能技术,均符合国家政策的指导方向。近年来,我国持续出台了多项支持政策,从人才培育、行业标准化、规模化发展、市场应用等多维度推动储能行业发展,为行业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电力储能产品可有效提升光伏、风力等可再生能源的电能质量和并网效率,平滑电力输出,是推动能源结构转型的关键支撑技术,属于国家政策倾斜领域。新型储能关键技术研发方面,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印发的《“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提出“电化学储能技术性能进一步提升,系统成本降低 30%”的目标,明确了推动钠离子电池、固态电池等多元化技术开发的方向,并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开展需求侧响应、云储能等领域关键技术研究。

综上所述,本项目将实现电力储能产品的规模化生产、前瞻储能技术研发创新,均属于国家大力支持的方向,是公司能够长远发展的重要举措,具有可行性。

2、储能锂离子电池市场前景广阔,关键细分市场贡献稳定增量,为新增产能消化提供保障

近年来,受到新能源转型以及各国支持性政策影响,全球储能行业发展迅猛,市场需求呈快速增长态势。国内储能锂离子电池市场近年来在政策与需求的共振下也实现高速增长,根据 GGII 数据显示,2022 年我国储能锂离子电池出货量已达到 130GWh,同比大幅增长 170.8%,预计 2025 年将达到 430GWh。

电力行业的转型升级将成为推动储能锂离子电池市场持续增长的重要动力。风、光发电成为全球实现低碳能源、低碳电力的重要手段,储能系统能够有效提升电能质量,是推动电力行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设施。根据全球风能理事会(GWEC)的数据显示,2022 年全球风电累计装机容量已经增至 906GW,2012-2022 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2.30%。预计 2023 年至 2027 年间全球风电将新增 680GW,复合年均增长率为 11.8%。

根据欧洲光伏产业协会发布的《全球光伏市场展望 2022-2026》报告显示,2021 年全球光伏新增并网装机容量达 167.8GW,同比增长 21%,据协会预测,未来全球光伏年均新增装机量将持续增长,乐观估计到 2026 年年均新增装机量将达到 458.8GW。

全球风、光发电装机容量的持续上升将进一步带动电力储能市场的发展,市场前景利好。综上所述,本次项目直接响应电力储能细分市场需求的持续增量需求,全球储能锂离子电池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将为公司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具有可行性。

3、充足的技术经验和专业的研发实力保障项目顺利实施

储能电池行业作为技术密集型产业,过往技术经验的积累和未来持续开发能力是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支撑点,也是本次项目顺利实施的保障。

此外,公司十分重视持续提升自身技术研发水平,完善的研发管理体系和丰富的人才储备为前沿技术开发保驾护航。公司已取得授权专利 300 项,其中发明专利 88 项,并形成了多项核心技术且构筑了完整的技术研发体系。

同时,公司积极与科研院所和高校开展常态化合作,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借助科研院所、高校等多方的研发力量,共同提升公司在电池领域的研发水平。综上所述,与本项目相关的技术、人员均储备充足,为本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有力支撑,为公司持续稳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具有可行性。

4、紧密的客户合作关系为项目成果的消化奠定了基础

公司作为国内最早从事储能产品生产的企业之一,近年来深耕微电网、规模储能系统集成的方案研究与实施,积累了一批国内外重点储能项目、多种应用场景的实践经验。在电力储能方面,公司参与了国内“风、光、储、输”和“光、储、充”等各类示范储能电站的建设,依托于产品性能及成本优势,多次中标国家电投、国家电网、中国电建等电力企业储能项目,参与了国家电网张北风光储输示范项目的管式胶体储能系统项目、海螺水泥柬埔寨 10MWh 锂电储能系统项目等多个国内外重点电力储能项目;

2022 年公司中标国家电投西藏札达 20MWh 锂电储能项目,并实现 3 个月内项目的快速交付。公司电力储能丰富的项目经验以及良好的客户关系有助于本次新增产能的顺利消化,为本次项目顺利实施打下了坚实基础。

此外,紧密的客户关系有助于公司及时跟进下游市场动态并相应根据产品痛点、使用场景、行业趋势开发适应客户需求的技术和产品,有助于公司产品的推广和销售。公司始终坚持以市场及客户需求为导向,本次项目针对锂离子储能电池更换需求高、对锂价波动敏感、安全性能待提升、原材料相对稀缺、大型储能系统运维成本高而效率低等痛点,计划在长寿命储能电芯、材料再生利用、固态及钠离子电池和智能运维平台方面进行研发。

本次项目有望综合提升公司产品的性价比和市场竞争力,预计下游客户的接受度和需求量较高。综上所述,公司与稳定、优质客户展开紧密合作,并积攒了良好的口碑,为本次项目的新增产能和研发技术成果的消化奠定良好的基础,具有可行性。

(三)项目概况

1、项目基本情况

本项目拟投资 87,622.98 万元,新建锂电芯生产线及配套基础设施,并购置先进软硬件设备,形成年产 2.5GWh 储能锂离子电池的规模化生产能力,主要应用于电力储能市场,涵盖发电侧、电网侧。该项目地址选址于湖北枣阳,由公司全资子公司湖北双登储能科技有限公司建设实施。

本项目建成后将进一步扩大公司电力储能锂离子电池产能,满足不断增多的市场需求,把握行业发展机遇,为下游客户提供更优质、高效的产品和服务,是公司加强自身核心竞争力和提高盈利能力的重要举措。

2、项目实施方案

(1)项目实施主体

本项目由公司全资子公司湖北双登储能科技有限公司完成。(2)项目实施建设期项目整体设计的建设工期为 2 年。

(2)项目建设地

项目建设地为湖北省枣阳市福田路 666 号。

(3)项目建设进度时间安排

本项目建设共需资金 87,622.98 万元,其中第一年拟投入 37,194.05 万元,第二年拟投入 50,428.93 万元

3、项目备案情况

公司已于 2023 年 3 月 28 日获取湖北省枣阳市行政审批局出具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备案证(登记备案项目代码为 2301-420683-04-01-133945)。

4、项目环境影响

本项目不属于国家禁止和限制类产业,符合国家当前的产业政策和环保政策。公司已于 2023 年 5 月 17 日获取湖北省襄阳市生态环境局枣阳分局出具的环境影响报告表的批复(枣环审〔2023〕16 号)。

此报告为摘录公开部分。定制化编制政府立项审批备案、IPO募投可研、国资委备案、银行贷款、能评环评、产业基金融资、内部董事会投资决策等用途可研报告可咨询思瀚产业研究院。

资讯配图
资讯配图 关 于 我 们  资讯配图
思瀚产业研究院
 Chinasihan.com
中国产业研究领导者
添柴鹏城  未来之城  创新之都  励精图治

报告订购定制化联系方式:
 · 联系电话:4008087939    0755-28709360
· 客 服 微 信:g15361035605 
· 客 服 Q Q :454058156
· 邮箱:chinasihan@126.com

·官方网站: Chinasihan.com


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仅代表作者观点,如有内容违规问题,请联系处理。 
5G 储能 电池
more
2025年压缩空气储能产业链全景梳理及区域热力地图
市场占有率飙至90%,中国储能电池测试技术崛起之路
豪掷86亿,亿纬锂能马来西亚储能项目剑指全球市场
PCS大功率化,储能再跃迁
GGII:2025年7月储能系统中标排行榜
【直播预告】GGII:2025H中国储能行业总结及H2展望
储能BMS龙头高特电子创业板IPO受理
【报告】前沿洞察-2025中国新型储能应用蓝皮书(附PDF下载)
2025H1储能系统集成投资扩产复盘:市场行情高涨下,企业新产能投向哪?
2025年中国储能逆变器行业产业链图谱、政策、市场规模及未来趋势分析:储能行业快速发展,催生出储能逆变器旺盛需求[图]
Copyright © 2025 成都科技区角科技有限公司
蜀ICP备2025143415号-1
  
川公网安备510156020013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