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芯片超人花姐,入行20年,有50W+芯片行业粉丝。有很多不方便公开发公众号的,关于芯片买卖、关于资源链接等,我会分享在朋友圈。
扫码加我本人微信👇

这几天,有多人询问TI是否再次涨价,来问的还有金融圈的人。与6月份涨价传闻的情况类似,当时也是先由圈外人士传出消息,随后我们向芯片分销圈的朋友求证,并联系了原厂代理确认信息。
需要强调的是,这次涨价传闻与6月份的那次并非同一事件。
6月份的传闻是TI计划上调约3,300多个型号的价格;而这次传闻的规模则大幅扩大,称将上涨约66,000个型号,而TI 本身有85,000个型号,可见涨价的覆盖面极广。
6月份传闻的涨幅为5%–35%不等,而此次据称的涨幅在10%–25%左右。部分型号与上次传闻的名单有重合。本次还有部分渠道流出了疑似TI向代理商发送的邮件截图,显示几乎所有型号都会受到影响。
结合TI近几年的业绩走势和财务数据,这一动作的逻辑并不难理解。
TI自2022年四季度起业绩持续下滑,直到2025年一季度才迎来同比增长——当季营收同比增长11%。到了二季度同比增长更多,达到16%,其中工业市场、个人电子产品、企业系统、通信设备分别同比增长20%、25%、40%、50%,只有汽车领域增幅仍在个位数,复苏的劲头还是比较猛烈的。
TI 在财报中提到,汽车市场的复苏可能会比工业市场滞后一年的时间,而汽车业务在 TI 整体销售中占比可不低,达到 35%,预计要到 2025 年下半年才会逐步回暖。
TI的工业+汽车市场占比约70%,其他应用领域在 TI 的营收占比虽然不高,如个人电子产品占比约 20 %,企业系统约 5 %,通信设备约 4 %,但企业系统和通信设备的增幅都相当惊人,这些属于相对新兴的市场。
所以大家不妨看看自己客户分布在哪些赛道,或者考虑开拓哪些新领域的客户。毕竟,现在市场机会是局部性的、结构性的,你可能会觉得“别人都在飞,我怎么还在地上走”,很可能就是因为你所在的领域暂时没轮到风口而已。
然而,TI在库存周转方面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好。今年二季度TI的库存周转天数依然高达231天,虽然比上个季度降低了9天,但与2021-2022年100多天的水平仍有显著差距,说明库存仍在消化中。这意味着分销和贸易环节的朋友短期内未必能感知明显缺货,真正的需求传导或需要至少3-6个月才能感知到。
既然不缺货,那TI为什么要涨价?更直接的动因在于毛利率修复。
TI的毛利率在2022年三季度一度高达69%,但最近2025年一季度毛利率在56.84%,二季度回升至57.89%,57%左右的毛利率相较之前的高峰差了12%。相比之下,同为模拟芯片大厂的ADI在2025年二季度的毛利率依然高达69.4%,跟TI最高峰时候69%的毛利率差不多。这种情况下TI自然想把利润拉回来,好在财报上给华尔街一个漂亮的数字。
产能方面,尽管TI在美国本土的产能利用率相对较好,但位于日本(2座)、德国、成都的四座晶圆厂产能利用率仍不理想,这也意味着短期内不存在实质性的缺货问题,但不缺不影响它涨价,对于一家老牌、以财务精算著称的美股上市公司而言,回补利润,推动毛利率回升本身就是强有力的涨价理由。
另外资本支出可能是一个更深层次的原因。毕竟TI已经拿了漂亮国政府几百亿美金的补贴,TI这四个季度还有几十亿美金的资本开支,而且据说TI新建工厂产能的整体资本投入要到300亿美金。
这波TI涨价,虽然眼下市场的感知还不算强烈,但后续的连锁反应已经有了苗头。有分销商朋友透露,最近部分TI到货型号价格已经上调;还有一些人早在上一轮涨价风声刚起时就先行囤货。
从趋势来看,这事对国产模拟芯片肯定是个利好。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两次涨价的消息一出,最先冲过来打听的都是金融圈那边的人——毕竟离资金最近,一旦TI提价,最快能在国产厂商的业绩和股价上看到反应。
目前国产替代的进展是——消费类能替的基本都替完了,工业和汽车里的硬骨头还啃不动。TI在2023年还试过打价格战抢市场,但收效甚微,如今干脆不再死守能被替代的型号,把精力放在那些客户短期内换不掉的核心产品上。能替的早就被替掉,替不掉的就提价多赚一些,这是它现在的玩法。这样一来,国产替代有更多切入机会,而囤了TI的货的人,也容易等到价格窗口出手获利。
对库存压力大的芯片经销商来说,这波涨价也未必是坏事。上一轮缺芯潮里压在手里的TI货,也许会因为新的价格体系而慢慢流动起来。与此同时,订货价格上涨可能倒逼一些客户出来找现货或其他替代方案。
此外,还有人盯着川普关税政策的下一步动向。此前有人选择把货先放在香港,等订单敲定了再报关,留个后手以防万一。
总的来看,这次TI涨价的可信度很高,背后的逻辑也不复杂,虽然它在美国之外的产能利用率还不足,库存周转也不算理想,但这不妨碍它先把利润补起来。只是,这波涨价的“热度”可能要3-6个月后才会在现货市场真正显现,所以眼下急也没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