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I时代,教育的变与不变
本文根据顾远在2025年7月
“第二届ETS大会教育论坛”上的主旨演讲整理
作者:顾远
我分享的这个主题叫《AI时代,教育的变与不变》。
这么宏观的一个主题,很难在15分钟之内讲完。于是,我做了一件可能在如今这个时代很多人都会做的事——我就去问了AI。
ChatGPT给我的思路非常多,涉及人性挑战、技术教育、教育使命、共生关系等。而DeepSeek 给的建议则加了一些情绪性的、比较花哨的东西, 例如制作PPT时每页保留三分之一的留白以制造呼吸感等。
这些都不能令我满意,我相信也不会令诸位满意。
我问了自己一个问题:大家为什么要花时间来听一个人分享那些能在AI上搜索到的内容呢?其实,当我们听一个人分享时,真正应该听的,是经由这个人具身的、真实的、发生过的个体经验而生成的思考与沉淀。
我梳理了过去十年自己对于AI和教育结合的思考过程。有意思的是,在梳理中我发现,当今讨论的很多AI话题、思考等,其实在过去一直被探讨,甚至很多关于AI的想法和警惕,早就有过阐述。

2014年

我第一次提到AI与教育的结合是在 2014年,当时受邀参加在卡塔尔举行的 WISE世界教育创新峰会。那一年峰会的主题是 “将创造力置于教育的核心”。
会上提到,在技术极大发展的时代,教育已不能再像过去那样以 “知识为本”,更重要的是关注 “人”。
—— 正如前面杨东平老师提到的 “做事还是做人,首先强调的是做人”。而 “人” 的一大特色是具有创造力,这是机器无法替代的。

当时有一场辩论的主题是:“当AI技术与教育结合时,带来的究竟是高度个性化学习(individualized learning),还是标准化、流程化和高效化的泰勒式学习(taylorized learning)?”
那时我们就在探讨,技术与教育的结合,究竟是让人的个性极大发挥、教育更定制化,还是让人更适应原有的学习过程和内容 —— 因为AI可以把学习 “切” 得更细、投喂得更精准。
这场辩论很有意思。其中一派认为,AI技术与教育结合肯定会带来更个性化的学习,因为它能根据你前面答题的情况,精准推送适合弥补不足的习题供你加强练习。
但另一方回应有力:机器或许能看到你的考试成绩不好并推送相应习题,却不知道你成绩不好可能是因为早上没吃饱,或是刚在学校受到了霸凌。
当然,前一派也不放弃,认为随着AI的发展,这些信息AI也能掌握。可见,关于AI的讨论早在2014年就已存在。

2016年

2016年4月,阿尔法狗诞生。它在围棋这项被人类视为最能体现智能的比赛中,战胜了当时最顶尖的韩国棋手李世石,引发了人们对AI的极大恐慌,同时也激起了对AI与教育结合的浓厚兴趣。
当时我受邀在北京大学做了一场分享,主题是 “人工智能时代,我们应该如何学习”。
在那次分享中,我第一次提出了 “社会化学习” 的概念,简而言之就是三句话:“学习在窗外,他人即老师,世界是教材。” 十年后的今天,这三句话在中国的创新教育界已是朗朗上口,很多人都能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但它们远不像字面上那么简单。
学习在窗外:指的是打破教学的时空场域 —— 不再只有在规定时间和地点发生的教育才叫学习,教育可以弥散在整个生活中,打破时空场域,无时无刻不在发生。
他人即老师:打破了 “教” 与 “学” 的二元对立 —— “教” 不再是教师的专属固定角色,学生也不只是学习者,双方角色是流动的、可相互替代的。如此,我们便有了更多教育资源,学生之间也能相互学习。
世界是教材:过去,教材就是学习者的整个世界;未来,整个世界都可以是学习者的教材。
2016年7月,我又在北京做了一场分享,面向全国300多位年轻的一线教育者,主题是 “面向未来的教师,应该思考的五个问题”
提问一:未来5年你认为教育领域会发生哪些变化?
提问二:未来5年你认为技术的发展会带来教育的哪些变化?
提问三:关于教师的隐喻?未来5年内,教师的角色会发生哪些变化?
提问四:过去四年里你学到的最重要的知识技能是什么?为什么认为重要?如何学到的?
提问五:为了应对和推动教育的变化,今天的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其中三个问题都关乎技术进步对教育的影响,以及教师应如何应对。

2017年

时间来到2017年4月,我写了一篇文章,叫开放数字徽章:促进一场 “社会化学习” 的变革。“开放数字徽章” 即 “open digital badge”。
在今天,教育不再由单一学校实施,而是需要 “社会化学习”—— 社会上的各类机构都能提供学习场景:可以在机构实习、在博物馆参加研学项目、在艺术节上演出等,这些实践都是学习体验。
但这些学习如何被证明和认可?如何构成一个人可追溯的长期学习路径?“开放数字徽章技术” 就是为解决这个问题而生的。

每个能提供教学学习场景和体验的机构,都可以颁发自己独有的 “数字徽章”。徽章会记录学习者的身份、学习情况、参与的项目、过程中的重要痕迹及学习结果,且所有人都可查看。
它不再是纸质文凭,而是网上可查、无法更改的源数据。这些徽章合在一起,便构成了一个人的成长学习路径。
德鲁克在上世纪曾说:“当人类进入知识社会时,要警惕大学成为垄断性权力机构,因为它垄断了文凭的发放。”
而 “开放数字徽章” 这类技术和制度创新的出现,打破了学校对文凭的垄断和对学习本身的控制,进一步推动学习走向 “社会化”。
这篇文章可能是国内较早探讨 “开放数字徽章” 的文章,至今仍有参考价值。
2017年7月,我去伦敦参加 “欧洲教育科技大会”,回来后写了一篇文章《人工智能离教育有多远 —— 来自伦敦的声音》。
2017年人们探讨AI与教育时,关注的是 “如何借助AI实现教育的民主化”—— 如果AI技术发展不能带来教育公平,反而会加剧社会分裂和阶层差异,那这样的技术发展危害极大。
其实,2016年12月我参加新加坡 “亚洲教育科技论坛” 时,就已看到很多AI技术(包括VR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比如职业教育中,戴上VR 眼镜,不用进车间就能有操作机器的实体感。
当时我在朋友圈写道:如果AI技术发展不与教育公平结合,社会可能会日渐分裂 —— 一部分人只能从事低认知、高流程性工作,另一部分人则从事高认知、高创造性工作。这样的社会,恐怕不是我们这些教育创变者乐于见到的。
在伦敦的这次会上,我也看到了AI与教育民主化的关联。例如,运用视频监测各类数据,不仅能监测人的面部表情、情绪,还能监测学习者的行动轨迹:一个学习者在教育空间里的动线、常去的区域、常翻阅的书籍、接触的材料,甚至常互动的同学及互动关系等,都能通过AI实时监测和分析。

这些数据监测会给教育带来巨大变化。在这样的场景中,传统教室被打破:我们常说大班额不利于教学,但借助AI做教学助理,能超越个体教师的局限,班额可能变得很大;教室里也不是只有一位老师上课,而是很多小组同时上课,借助AI形成多对多的关系。
AI时代教育的变化,不仅体现在教学内容、方式上,还涉及教学过程、实施的组织结构,甚至教育场域等方面。
2017年11月,我在暴风影音基金会举办的教育论坛上做了主旨演讲,题为《好的教育让我们踏入生活之河,面无惧色》。
这篇文章更强调,在AI 时代要回归教育本质 —— 培养一个 “活泼泼” 的人,让其能踏入生活之河而面无惧色。
如此,无论技术如何发展,教育方向都不会偏移;若忘掉这一点,技术发展不仅不会推动教育变革,甚至会强化原有的应试教育。
AI教育刚出现时,常有不同的人及商业机构让我评价AI与教育结合的效果。其中有人说,他们能用AI整体分析课本里的所有知识点,罗列成系统框架,再结合每个框架定制不同题目和教学素材推送给学生,甚至能针对《小王子》阅读出考题,问小王子来到地球之前去过哪些星球。
但若忘掉教育本质,这种结合究竟是带来教育改变,还是在强化现有应试教育?这是我2017 年就思考过的问题。
2017年11月,我参加全球教育科技GET大会时,做了 “教育的新范式” 演讲,第一次提出这个概念:

1. 教育是一件错综复杂的事,而非简单的知识灌输 —— 如果只是信息灌输,从古登堡发明活字印刷术开始,教育这件事就该结束了。
2. 教与学的界限将变得越来越模糊,很难区分哪里是教、哪个动作是学,二者是融合发生的。
3. 教与学将以分布式的方式,在不同场景下发生。不再只在规定入学年龄、规定地点(所谓 “教室”“学校”)才能发生。
4. 好的教育是通向自由的教育。
从 “教育的范式转变” 中,可以看到教育从 “1.0—2.0—3.0” 的进化过程,以及社会化学习如何充分发生,并最终指向 “学会学习” 和 “自我导向” 的终身学习者。
这是我2017年11月提到的AI与教育的变化,而随着AI普及和技术发展,如今已有更多人开始尝试这种教育方式。

2019年

2019年,我第四次受邀参加WISE世界教育创新峰会,回来后写了一篇文章《AI 促使我们反思 “何为人”,教育帮助我们 “成为人”》,再次提到要回归教育本质,思考什么是真正的 “人”。
那次论坛上,全球多位教育专家提到三点:
第一,AI 背景下,教育应尤其重视孩子的自由玩耍(free play);
第二,关注社会情感发展;
第三,推行整合式学习(holistic learning),不再是单一的学科式或知识性学习,而应是各学科融合的学习。

2021年

2021年,我探讨过:在这个时代,我们还需要人文教育吗?AI 时代,技术发展能解决人类一切问题吗?大学不断削减人文学科,人文教育还有必要吗?当时我写道:
归根结底,我们难以想象没有艺术滋养的心灵如何被激励,没有批判性思维的头脑如何创新,没有哲学修养的对话如何促进知识提升,乃至没有人性的人类还有何存在意义?
技术、医药研发可能让我们活得更长,但人文学科让我们意识到:我们为什么要活得这么长?

2023年

2023年,人工智能因2月ChatGPT 的横空出世再次引发热潮,我立刻写了一篇文章《将ChatGPT应用于教学时的两个陷阱(也许是三个)》,指出两个常见问题:
第一,人们把ChatGPT 当成问答机,抛出问题得到回答就以为学习发生了 —— 其实不然,学习、教学远非如此。
第二,ChatGPT未能提供真实有效的互动。我们以为在与它对话,但人工智能目前还不能进行真正基于对方(活生生且具体的人)的提问,而只是基于标准知识的提问。这是教学设计中需要警惕的。
我在那篇文章的结尾提到了:“应该如何有效地应用ChatGPT”,我给了这样五个策略:

其中我还讲到:“无论有没有ChatGPT,作为真正的教育者,做好教育的前提都是对人的看见,以及相伴的提问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共情能力和创造力。学习和教育终究是与人有关的事,它有温度、有情绪、有感知、有价值、有关系。”

2025年

2025年,人工智能因2月DeepSeek的出现再次引发恐慌。这一年我写了很多关于人工智能的文章,表达自己的思考,甚至有两篇科幻小说:《提问者 —— 一篇关于AI的…… 文本》和《欢迎来到未来学校》。
在这些文章里,我提到:今天的一些场景真的是在应用AI吗?比如用AI进行数字分身教学,这与传统 “两块屏” 教学、名师录像带教学有本质区别吗?它真的能带来教学改变吗?
因此,我们对AI的应用应既期待又警惕,始终要回到教育本质的问题:教育究竟是干什么的?
我还写了《为什么AI时代我们更需要批判性思维? 》《AI 时代,为什么我们仍(更)需要写作》等一系列文章。
这十年关于AI与教育的思考,已于去年集结成《群岛客》第五期。《群岛客》是群岛推出的一本杂志书,面向全国教育创变者免费发放。

最后,如果大家只能记住一句话,我希望是:
“AI促使我们反思何为人,而教育帮助我们成为人。”
来源:顾岛大学
☟☟☟
☞人工智能产业链联盟筹备组征集公告☜
☝
精选报告推荐:
11份清华大学的DeepSeek教程,全都给你打包好了,直接领取:
【清华第四版】DeepSeek+DeepResearch让科研像聊天一样简单?
【清华第七版】文科生零基础AI编程:快速提升想象力和实操能力
【清华第十一版】2025AI赋能教育:高考志愿填报工具使用指南
10份北京大学的DeepSeek教程
【北京大学第五版】Deepseek应用场景中需要关注的十个安全问题和防范措施
【北京大学第九版】AI+Agent与Agentic+AI的原理和应用洞察与未来展望
【北京大学第十版】DeepSeek在教育和学术领域的应用场景与案例(上中下合集)
8份浙江大学的DeepSeek专题系列教程
浙江大学DeepSeek专题系列一--吴飞:DeepSeek-回望AI三大主义与加强通识教育
浙江大学DeepSeek专题系列二--陈文智:Chatting or Acting-DeepSeek的突破边界与浙大先生的未来图景
浙江大学DeepSeek专题系列三--孙凌云:DeepSeek:智能时代的全面到来和人机协作的新常态
浙江大学DeepSeek专题系列四--王则可:DeepSeek模型优势:算力、成本角度解读
浙江大学DeepSeek专题系列五--陈静远:语言解码双生花:人类经验与AI算法的镜像之旅
浙江大学DeepSeek专题系列六--吴超:走向数字社会:从Deepseek到群体智慧
浙江大学DeepSeek专题系列七--朱朝阳:DeepSeek之火,可以燎原
浙江大学DeepSeek专题系列八--陈建海:DeepSeek的本地化部署与AI通识教育之未来
4份51CTO的《DeepSeek入门宝典》
51CTO:《DeepSeek入门宝典》:第1册-技术解析篇
51CTO:《DeepSeek入门宝典》:第2册-开发实战篇
51CTO:《DeepSeek入门宝典》:第3册-行业应用篇
51CTO:《DeepSeek入门宝典》:第4册-个人使用篇
5份厦门大学的DeepSeek教程
【厦门大学第一版】DeepSeek大模型概念、技术与应用实践
【厦门大学第五版】DeepSeek等大模型工具使用手册-实战篇
10份浙江大学的DeepSeek公开课第二季专题系列教程
【精选报告】浙江大学公开课第二季:《DeepSeek技术溯源及前沿探索》(附PDF下载)
【精选报告】浙江大学公开课第二季:2025从大模型、智能体到复杂AI应用系统的构建——以产业大脑为例(附PDF下载)
【精选报告】浙江大学公开课第二季:智能金融——AI驱动的金融变革(附PDF下载)
【精选报告】浙江大学公开课第二季:人工智能重塑科学与工程研究(附PDF下载)
【精选报告】浙江大学公开课第二季: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智慧司法及相关思考(附PDF下载)
【精选报告】浙江大学公开课第二季:AI大模型如何破局传统医疗(附PDF下载)
【精选报告】浙江大学公开课第二季:2025年大模型:从单词接龙到行业落地报告(附PDF下载)
【精选报告】浙江大学公开课第二季:2025大小模型端云协同赋能人机交互报告(附PDF下载)
【精选报告】浙江大学公开课第二季:DeepSeek时代:让AI更懂中国文化的美与善(附PDF下载)
【精选报告】浙江大学公开课第二季:智能音乐生成:理解·反馈·融合(附PDF下载)
6份浙江大学的DeepSeek公开课第三季专题系列教程
【精选报告】浙江大学公开课第三季:走进海洋人工智能的未来(附PDF下载)
【精选报告】浙江大学公开课第三季:当艺术遇见AI:科艺融合的新探索(附PDF下载)
【精选报告】浙江大学公开课第三季:AI+BME,迈向智慧医疗健康——浙大的探索与实践(附PDF下载)
【精选报告】浙江大学公开课第三季:心理学与人工智能(附PDF下载)
【AI加油站】第八部:《模式识别(第四版)-模式识别与机器学习》(附下载)
人工智能产业链联盟高端社区

【中国风动漫】《雾山五行》大火,却很少人知道它的前身《岁城璃心》一个拿着十米大刀的男主夭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