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从理图到PCB?老板疯了吧!"
老张盯着电脑屏幕,揉了揉发酸的眼睛,心里骂了一万遍。这已经是这个月第三次接到这种离谱需求——客户临时改方案,老板拍胸脯保证"三天搞定",然后压力全砸到工程师头上。

"能咋办?画不完啊,只能找个旧项目抄了。"老张熟练地打开硬盘里存着的"祖传PCB",开始修修改改。电阻电容随便摆,线能连上就行,DRC报错?先不管了,反正板厂会帮忙检查……
这不是老张一个人的困境,而是整个行业的常态。
1. "天下设计一大抄"
在电子行业,"复制粘贴"早就是公开的秘密。老板要快,客户要便宜,工程师只能牺牲质量。
- 原理图?
直接翻以前的项目,改改参数。 - PCB布局?
找个类似的板子,调整下尺寸。 - 调试?
先贴片再说,有问题再改版。
"原创设计?不存在的,时间根本不够。"某硬件工程师苦笑,"老板觉得画板子就像拼积木,随便搞搞就能用。"
2. "三天出奇迹"的背后,是无数个通宵和背锅
老板的"三天"怎么来的?——拍脑袋定的。
- 第一天:
需求还没完全确定,客户还在纠结某个接口要不要改。 - 第二天:
终于定稿了,但老板突然说"能不能再加个功能?" - 第三天:
通宵赶工,DRC一堆错误,硬着头皮发板厂。
最后板子回来,发现信号干扰大、发热严重、甚至某些功能压根不工作。这时候,老板不会承认是自己压缩了时间,只会甩锅:"你们工程师怎么设计的?这么简单的东西都搞不定?"
3. "快就是省?最后全是坑"
表面上,压缩时间省了成本,实际上:
- 改版费用更高
——一版不行,再来一版,反复投板花的钱比正常设计还多。 - 量产风险大
——抄来的设计没经过充分验证,量产时各种莫名其妙的问题。 - 工程师 burnout( burnout)
——天天加班赶工,水平没提升,脾气倒是越来越差。
"以前做项目还能学点东西,现在全是机械劳动,跟流水线工人没区别。"一位从业十年的工程师无奈道。
4. 出路在哪?
改变这种现状,不能只靠工程师硬扛,需要整个行业调整心态:
- 老板别瞎承诺
——三天画出来的板子,大概率要花三周调试。 - 客户别老改需求
——越晚改,成本越高。 - 工程师敢说"不"
——不合理的时间,就该拒绝,否则背锅的还是自己。
当然,现实很骨感——老板要接单,客户要省钱,工程师要吃饭。所以,"复制粘贴"短期内不会消失,但至少,我们可以少点自我感动,认清现实:这不是高效,这是透支行业未来。
下次老板再喊"三天搞定",或许可以回一句:
"三天?行啊,要么加钱,要么接受板子可能是个废品。"
END


往期精选:

请点下【♡】给小编加鸡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