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去WRC25逛了一圈,看到了各家具身机器人公司的产品和功能。说实话相比于去年,硬件和技术上真的是有较大提升。还看到了多家没去WAIC25现场的公司,总体结论是现阶段的本体已经基本能够满足一些场景的需求,反而是感知大脑,有点落后于硬件。
现场看到了很多相关的技术,特别是VLA模型。VLA作为新一代端到端视觉语言动作模型,是各家公司与研究机构重点关注的。不过在展示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个明显的问题,视觉虽然能提供丰富的环境信息,在涉及物理交互(如抓取、操作物体)时,无法精确感知物体的材质、硬度、摩擦力等属性。特别是在工业装配、医疗手术、家庭服务等场景中,机器人需要执行高精度任务,如果不小心用力过度将会产生不良的后果。
而触觉可以弥补这一缺陷,使机器人能够更准确地判断物体的物理特性,从而优化抓握力度和操作方式!触觉感知使机器人能够检测碰撞、调整动作,避免在与人协作时造成伤害。如果说端到端VLA是具身的终极形态,那么触觉感知必然是这个形态中的重要组成。VTLA(视觉-触觉-语言-动作)也被认为是下一代端到端模型的范式。
虽然触觉传感器如此重要,但还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比如分辨率不高,实时性保证不了、买过来没多久就坏了、质量不行等。然而,我们发现现场有一家触觉传感器硬件公司同时在分辨率、实时性、耐用性与成本平衡方面取得了最优,这家公司就是 “ 戴盟机器人 ”。
就在近几天,戴盟机器人也(Daimon Robotics)宣布完成亿元级天使++轮融资,由招商局创投领投,东方嘉富、架桥资本跟投。本轮融资完成后,戴盟的三轮融资总额达到数亿元,再次刷新全球触觉感知领域的天使轮融资纪录。新一轮资金将主要用于推动高分辨率视触觉感知技术和灵巧操作技术的产业化落地,加速其在全球市场的应用。
作为一家深港协同的具身智能企业,戴盟机器人致力于突破机器人技术的现有瓶颈,为机器人“赋予触觉”,从而推动机器人从简单的运动能力过渡到具备灵巧操作能力的新时代。近年来,随着人形机器人、服务机器人逐步进入市场,行业需求已经从“能动”转向“能干活”,但传统依赖视觉的机器人在柔性物体抓取、动态交互等任务中,仍然面临精度低和稳定性不足的挑战。而触觉传感器领域同样存在分辨率低、多维感知能力不足等技术瓶颈,使机器人难以适应复杂的应用场景。
戴盟机器人以技术创新为突破口,研发出基于单色光的新一代高分辨率视触觉感知技术。这项技术通过捕捉接触表面微小的光学变化,生成高密度的触觉“图像”,从而让机器人具备类人触觉感知能力。其核心产品 DM-Tac W 是全球首款多维高分辨率高频率视触觉传感器,每平方厘米覆盖4万个感知单元,远超人类手指的每平方厘米240个感知单元,甚至是传统阵列式触觉传感器的数百倍。DM-Tac W 能够精准捕捉物体的纹理、形貌、软硬度等多模态信息,为机器人执行末端(如机械手夹爪)赋予前所未有的触觉能力。

基于 DM-Tac W 的技术优势,戴盟还推出了多维触觉灵巧手 DM-Hand1。这款灵巧手将毫米级超薄视触觉传感器集成在手指尖,显著提升了手部的灵活性和感知能力。DM-Hand1 不仅在厚度上实现突破,还能精准控制抓握力,轻松完成易碎物品的柔顺操作和精密装配任务,为工业制造、医疗康复等领域提供了全新解决方案。

在刚刚落幕的世界机器人大会(WRC)上,戴盟机器人携多款核心产品亮相,并与京东联合展台展示了一系列真实应用场景。机器人 Sparky 1 在京东展台化身迎宾大使,为观众派发礼品;而 DM-Tac W 和 DM-Hand1 的超强触觉感知能力也吸引了大量观众驻足体验。无论是手指触摸、麻将按压,甚至羽毛轻拂,传感器都能精准捕捉这些微小的触觉信号,展现了戴盟技术的领先性和实际应用价值。
戴盟机器人的视触觉传感器不仅在技术指标上大幅领先,还在耐用性和量产能力上实现了突破。其产品通过了500万次按压测试,远超行业标准,并获得欧盟 CE 和美国 FCC 双认证,产品已实现千片级规模量产。这标志着戴盟成功从“样机时代”迈向“规模部署时代”,为推动触觉传感技术的商业化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基于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戴盟机器人攻克了触觉传感器在分辨率、实时性、耐用性与成本平衡方面的难题,正在改变行业长期受制于实验室样机阶段的现状。未来,戴盟将继续深耕高分辨率触觉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构建覆盖感知、操作、学习的完整产品生态,助力机器人行业进入触觉智能的新纪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