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机器人技术的飞速发展中,有一个核心组件始终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它就是被形象地称为机器人“小脑”的MCU(Microcontroller Unit,微控制器)。从最初的简单逻辑控制到如今支撑AI推理与多模态感知的智能芯片,MCU的发展轨迹不仅映射了机器人产业的技术跃迁,更是机器人实现复杂动作、环境交互与自主决策的基石。
MCU:机器人的“小脑”
MCU是一种集成了处理器核心、内存、外设接口及定时/计数器等功能模块于单一芯片上的微型计算机,在机器人系统中,其与上层大脑(如CPU/GPU/NPU)共同形成了“大小脑分层协同”的计算架构。
上层大脑负责高层次的感知建图、路径规划与大模型推理等复杂任务,MCU作为“小脑”存在,负责处理“近身”“低层”的任务,专注于底层的运动控制、传感器数据处理及通信协调,通过接收来自上层大脑的指令,执行具体的动作控制,确保机器人能够迅速响应环境变化,实现稳定运行。
MCU的历史演变
MCU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最早的8位MCU如Intel 8048主要用于家电和工业控制领域。这些早期MCU功能有限,主要处理简单的逻辑控制任务。随着制程工艺的进步,MCU逐步演化为16位、32位架构,性能显著提升。
90年代,随着机器人技术的兴起,MCU开始进入机器人控制领域,承担运动控制、传感器数据处理等关键任务。进入21世纪,ARM Cortex-M系列MCU成为主流架构,以其高性能与低功耗的特点,进一步推动了MCU在机器人中的应用。目前,MCU已经成为人形机器人、协作机械臂、服务机器人等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
控制关节运动:MCU通过生成PWM(脉冲宽度调制)信号,精确驱动伺服电机,实现机器人关节的精确姿态控制。这一功能对于人形机器人、协作机械臂等需要高精度动作控制的系统至关重要。
传感器数据处理:MCU负责采集来自IMU(惯性测量单元)、编码器、力传感器等多种传感器的数据,并进行滤波、融合等处理,以提供准确的环境感知信息。这些数据是机器人进行自主决策和避障的基础。
通信协调:在多MCU系统中,MCU通过CAN(控制器局域网)、EtherCAT等总线协议实现实时通信,协调各模块的工作,确保机器人系统的整体协同性。
安全与容错:MCU还负责执行故障检测、冗余控制逻辑等安全任务,确保机器人在出现故障时能够安全停止或切换至备用系统,保障运行稳定。这对于需要与人类共享工作空间的协作机器人尤为重要。
MCU面临的技术挑战
随着机器人向人形化、具身智能方向发展,加之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机器人中MCU的作用已从基础功能控制升级为支撑环境感知、动态决策的关键硬件平台,其性能差异直接影响机器人的功能边界,因此MCU也面临着很多新的技术挑战:
实时性需求:机器人控制系统对实时性要求极高,尤其是在多轴伺服控制、路径规划和传感器融合等任务中,MCU必须在微秒级时间内完成运算,以保证机器人能够迅速响应环境变化。然而,随着机器人关节节点和MCU数量的增加,一个机器人可能有几十个关节节点和几十个MCU,总线延迟问题日益突出,对MCU的实时性能提出了更高要求。
算力限制:传统工业机械臂功能单一,传统的MCU即使主频较低也可满足需求,但人形机器人等复杂系统对算力要求极高,一个灵巧手就需要处理多个关节、力觉和视觉SLAM等任务,瞬时算力需求巨大,加上AI处理的需求,传统MCU架构已难以应对。
功耗与散热:人形机器人等长续航需求对功耗控制提出了严格要求。以特斯拉的擎天柱机器人为例,其搭载了2.3kWh锂电池续航5h左右,如果在电池技术无法突破的情况下,想让续航达到20h,整机功耗就要控制住115W以下,而典型的人形机器人MCU活动功耗普遍在1W左右,一个机器人即使只有30个MCU也需要占据30%左右的功耗,这还是没有考虑损耗和散热的理想情况。如何在保证性能的同时降低功耗,成为MCU设计的重要挑战。
安全性:作为联网设备,机器人也面临数据泄露和远程攻击的风险。MCU需集成硬件加密模块和可信启动机制,以确保数据传输和存储的安全性,同时,对于需要与人类共享工作空间的机器人,MCU还需满足更高的功能安全标准。
机器人MCU的未来
2025年被视为人形机器人商业化量产元年,GGII在《2025 年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蓝皮书》中预测,2025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销量有望达到1.24万台,市场规模63.39亿元;到2030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销量将接近34万台,市场规模将超过640亿元;到2035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销量将超过500万台,市场规模将超过4000亿元。
作为机器人的“小脑”, MCU在机器人技术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面对未来机器人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市场需求的持续增长,MCU将继续朝着高性能、低功耗、高安全性和多元化应用的方向演进:
高性能与低功耗的平衡:随着制程工艺的不断提升,未来的MCU将更加注重在高性能与低功耗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通过采用先进的制程技术和低功耗设计策略,MCU将能够在保证强大算力的同时,显著降低功耗,满足人形机器人等长续航需求。
集成AI加速单元:为了应对日益增长的AI处理需求,未来的MCU将集成专门的AI加速单元,如NPU(神经网络处理单元),以提升在边缘端的AI推理能力。这将使得机器人能够在本地完成更复杂的AI任务,减少对云端计算的依赖,提高实时性和隐私保护。
增强安全性与可靠性:随着机器人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安全性与可靠性将成为MCU设计的关键考虑因素。未来的MCU将集成更强大的硬件加密模块、安全启动机制和故障检测与容错能力,以确保机器人在各种复杂环境下的稳定运行和数据安全。
多核与异构计算:为了应对机器人系统中日益复杂的计算任务,未来的MCU将采用多核与异构计算架构,通过集成不同类型和性能的处理器核心,实现计算资源的灵活分配和高效利用。这将有助于提升机器人的整体性能和能效比。
责编:Ricard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