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独
家
观
点
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于2024年12月正式推出首份刊物《WAIC UP!》,这是一部「AI时代进化指南」。我们邀请全球AI及跨领域的先锋力量,借由他们的独特视角,针对AI争议问题,带来一些反直觉、非共识的思辨观点。
本期,我们有幸邀请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袁振国,与我们一同探寻AI时代教学方式的深刻变革。
袁振国
袁振国,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教育学部主任,兼任国务院学科评审委员会教育学组召集人等;曾任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主任,教育部师范司副司长、社科司副司长,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秘书长等职。长期从事教育学理论、教育政策研究。
以下为袁振国独家观点的部分摘录:
要跟人工智能“交朋友”,
而非当作一个智能工具

“我认为AI可以成为学习的‘同行者’,‘同行者’就像一起‘上台阶’的伙伴一样,我们相互支持、相互搀扶、相互鼓励。当然,关键还在于避免简单抄袭,要实现真正的深度学习与互动。”
/ 01
在大模型日益普及的背景下,我认为应该采取这样的态度:首先,要以积极的姿态拥抱新技术,避免在没有根据的情况下过度担忧甚至排斥。其次,更重要的是要跟人工智能“交朋友”,不要把它仅仅当成是一种工具,它其实是我们的伙伴。人工智能如果运用得当,这将不同于传统工具的使用,而是一种双向互动、共同成长的学习模式。
有人将人工智能比作“教练”,其实我不赞成这个说法。我认为AI可以成为学习的“同行者”,“同行者”就像一起“上台阶”的伙伴一样,我们相互支持、相互搀扶、相互鼓励。当然,关键还在于避免简单抄袭,要实现真正的深度学习与互动。我相信随着实践经验的积累,大模型在教育领域的积极作用将得到越来越充分的展现,而其潜在弊端则会得到有效控制。
实现教育个性化,要把
“统一教材”变成“个人课表”

“当人工智能介入教育领域并经过精心设计后,它可以根据不同的学习者设置不同的阶梯。”
/ 02
现在的课堂教育,为保证教学进度,教师不得不面向大多数学生开展教学。这种模式难以为每个人设定不同的阶梯,它可能是三个台阶,也可能是五个台阶。对于水平高、学习快的人来说,五个台阶的设定会让他感到进度太慢,所以他就“吃不饱”;而对于水平低的人来说,即便是三个台阶也显得过高,他也跨不上去,所以就“跟不上”。然而,当人工智能介入教育领域并经过精心设计后,它可以根据不同的学习者设置不同的阶梯。对某些人来说,50公分的高度只需要两个台阶就可以解决;而对另一些人,则可能需要设置三到四个台阶。通过这种阶梯设置,创造力的培养和创造性学习就不再是一句空话,而变成一个切实可行的过程。
当AI学会人的喜怒哀乐,
谁将主导未来?

“人工智能会有‘感情’,也会有‘意识’,但它不是人的感情和意识。”
/ 03
这些问题的背后,其实隐含着人类对“拟人化AI”的期待——希望它像人一样有感情、有意识。我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人工智能会有“感情”,也会有“意识”,但它不是人的感情和意识。
这种感情和意识究竟意味着什么呢?它能够展现出丰富的情感表达,它会表现得开心,也会表现得不开心,也可能是在讨好你,也可能会批评你,甚至可能会跟你互怼。但是它没有真实的情感体验。我们人是有情感体验的,当我高兴的时候会分泌多巴胺,当我生气的时候会生成另外一种激素,甚至会伤害我的身体。
关于人类能否控制自己生产的智能产品这一点,我是不担心的。我坚信,在人工智能不断成长的过程中,人类自身也在不断成长。最终,人类对人工智能的主动权,一定是在人类自己手上。
可在微信小店购买纸刊
也可扫码在线阅读

扫码进入#03期《WAIC UP!》
解锁9篇AI时代最实用的解决方案
Hello:
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推出首份刊物《WAIC UP!》,一部「AI时代进化指南」。
WAIC UP! WAKE UP MORE!
我们邀请全球AI及跨领域的先锋力量,共同释放思考的力量与智慧的主张,旨在唤醒更多人,探究关乎技术跃迁、自我边界和未来文明的无限可能。
准备好!释放你的思考,觉醒你的行动,与我们一同探究那些尚未显现的可能性,勾勒以人为中心的未来智慧文明全景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