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人们都在看!「甲子引力X2025科技产业投资大会」都透露了哪些新机会? | 甲子引力X

甲子光年 2025-08-22 19:20
资讯配图
资讯配图

时代的渡口从不缺乏船只。


8月21日,由中国科技产业智库「甲子光年」主办的「渡口——甲子引力X2025科技产业投资大会」在北京举行。


2025年是科技投资领域充满挑战与变革的一年。经历了“募资难、退出难”的退潮期,整个行业正站在“旧潮退去,新岸浮现”的关键渡口。投什么、怎么投?新周期下的机遇与挑战成为所有从业者面临的核心命题。


但渡口亦是新程的起点——港股市场回暖,AI Agent、具身智能等新赛道持续火热,产业资本与政府引导基金正成为市场的中坚力量,新的投资逻辑与产业范式正在重构。


大会现场,甲子光年创始人&CEO张一甲发表了《2025中国科技投资:痛点、趋势与展望》报告。“当前市场正处在‘止跌回暖、堵点仍存’的关键转折期,投资逻辑正从机会驱动转向价值驱动,这要求我们必须具备更强的产业认知与更长期的耐心。”张一甲总结道。


活动现场近40位一线投资人齐聚一堂,通过一场巅峰对话、三场主题演讲和五场圆桌对话,共同探讨在周期的转折点,中国科技投资如何辨析航向,共赴新岸。


资讯配图


一直以来,「甲子光年」深耕硬科技、智能制造以及数字化转型,跟踪产业发展最新动态,独立输出有价值的产业观点。在大会最后的颁奖典礼环节,「甲子光年」发布了涵盖6个子榜单的《2024-2025年度中国科技产业投资榜》,还发布了《2024-2025年度科技产业投资综合榜》和《2024-2025年度科技产业最具投资价值企业榜》,以表彰为科技产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投资机构和企业。




1.报告发布:中国科技投资的趋势与逻辑

资讯配图


大会开场,甲子光年创始人&CEO张一甲发布了「甲子光年」智库报告《2025中国科技投资:痛点、趋势与展望》


资讯配图


张一甲指出,过去几年,中国股权投资市场经历了“募资难、退出难、领投难”的漫长退潮,而今年市场正在出现转折。“所谓渡口,正是旧潮退去与新岸浮现的交汇点。”


募投退迎来四年来首次正增长。2025年上半年,股权投资市场募集资金7283亿元,同比增长12%,新募基金2172只,投资金额3389亿元,案例数5612个,均为四年来同期首次回升。退出方面,共有935笔,IPO 583起,同比增长近40%。张一甲指出:“如果用八个字概括当下,就是‘止跌回暖,堵点仍存’。”


尽管数据回升,市场堵点依然突出。其一,LP回款压力使GP趋向保守,出现“等不到IPO就得卖”的现象,牺牲长期价值换取流动性;其二,非市场化诉求削弱了投资本质,返投比例过高导致资金低效配置;其三,赛道高度同质化,90%以上的地方政府集中在AI、半导体、新能源三大领域。


在此基础上,张一甲讲解了「甲子光年」总结的七大趋势:



张一甲在解读报告时展示了一张象限图,这张图是评估中国科技产业投资赛道的“甲子星空坐标系”。


资讯配图


横轴X代表从低资本耐心度到高资本耐心度,纵轴Y代表低技术壁垒到高技术壁垒。这就分成了四个象限:


第一象限【硬核攻坚区】:高技术壁垒 + 高资本耐心度


这一象限代表未来国家战略和硬科技方向,技术门槛极高、研发周期长(5-10年),需要长期资本支持,但一旦成功具备压倒性优势,可重塑产业格局。


第二象限【赛道卡位区】:高技术壁垒 + 低资本耐心度


这一象限技术壁垒高,但往往概念先行、吸睛,资源快速集聚,形成虹吸效应,入场券不多,需要快速入围否则上不了牌桌,资本要求项目快速证明自己,快速给出里程碑事件。


第三象限【效率红海区】:低技术壁垒 + 低资本耐心度


这一象限技术门槛低、同质化严重,属于“内卷、无护城河”的阶段性热点,机会窗口期极短,会被快速模仿,快速迭代,涉及资本追求短期流量变现。


第四象限【长坡厚雪区】:低技术壁垒 + 高资本耐心度


这一象限代表“慢变量”生意,技术梯队不明显,但需求是长期的、刚性的,依赖场景深耕、数据积累、规模效应和持续运营优化,多为运营驱动型企业,复利效应强。


四大象限清晰地体现了当前中国科技投资市场中各类赛道的特点、生态位与投资逻辑。




2.巅峰对话:顶尖投资人的洞见与思考

资讯配图


本场大会另一个备受观众期待的环节就是张一甲与五位知名投资人的巅峰对话。


本次巅峰对话的主题是《技术奇点与产业拐点:资本如何押注颠覆性创新》。来自元禾原点、峰瑞资本、恒旭资本、祥峰投资与九合创投的五位投资人,共同探讨了市场趋势、颠覆式创新、人工智能以及全球化等话题,呈现出中国科技投资最前沿的思考。


资讯配图


元禾原点管理合伙人费建江指出,中国Biotech企业今年上半年License out金额首次超过美国,标志着本土创新药研发能力得到全球认可。峰瑞资本创始人李丰回顾了13年前投资的一家企业成长为全球消费电子领导者的历程,强调颠覆往往来自长期积累与个人努力的叠加。恒旭资本董事长陆永涛则看好自动驾驶与新能源赛道,认为“自动驾驶的普及与衍生出的具身智能,将带来新的产业机会”。


对于颠覆式创新,几位嘉宾不约而同强调了技术突破的核心地位。王啸直言:“颠覆意味着没有原来的路可循,必须有重大的技术改变。”夏志进则提出,中国企业完全可以通过效率提升与本土优势要素结合,在全球市场形成竞争力;李丰提醒所谓颠覆往往是长期、缓慢却巨大的变量积累。


关于AI发展的关键点,观点各有侧重。费建江看好垂直领域的Agent;李丰认为这是“量变而非质变的演进”;陆永涛关注具身智能在制造业与物流的应用;夏志进则期待年底前出现多个行业的Agent突破;而王啸判断AI的下一次爆发将出现在“闭环场景的端到端服务”。


几位投资人一致认为,中国企业的全球化已从“出海”升级为“全球做、全球卖”。王啸强调创业公司起点更高,“过去是先做中国再复制,现在是第一天就面向全球”。夏志进指出,中国产品正在撕掉“低价”标签,以品质和创新赢得溢价。李丰则提醒企业要在国内竞争中锤炼实力,再走向国际市场。


面对IPO渠道收窄,投资人们均认为应回归长期主义。费建江称早期投资本就依赖多元退出;李丰预测中国的退出结构将趋近美国,以并购和S基金为主;王啸则强调,“早期投资是用时间换倍数,关键在于找到耐心资本”。


在对创业者的寄语中,嘉宾们共同强调了信心与坚守。费建江说:“行业起伏不定,但机会总在。”李丰提醒要“选择正确而非容易的路”。陆永涛强调“坚持、坚持、再坚持”。夏志进建议保持学习能力,而王啸则鼓励创业者专注当下,不必过度担心市场。




3.三场演讲:创业与投资的新赛道

资讯配图


吴世春:2025是AI Agent元年,创业者要聚焦垂直细分


梅花创投创始合伙人吴世春在AI新时代的创业之道》中指出,一级市场整体低迷,但AI和具身智能正在引发新一轮热潮。他提醒创业者要重新评估项目,“是不是能上牌桌,关键看能否与AI关联”。


资讯配图


他判断,2025年将成为AI Agent的元年。Agent由“大模型+记忆+工具调用+自主规划”构成,正从算法竞赛走向交付商业成果。未来,AI Agent可能成为客服、销售甚至“智能体经济”的基本单元。


在应用层面,他认为AI正在驱动物理世界“重做一遍”,无人机、机器人、家电等领域都迎来新机会,尤其具身智能因中国供应链和成本优势具备全球竞争力。


对创业者,他提出三点建议:


  1. 聚焦垂直细分领域,快速实现产品落地;

  2. 善用大模型能力,避免重复造轮子;

  3. 主动武装自己,用AI提升效率与决策,避免陷入大厂竞争的火力覆盖。


吴世春将AI的进程比作互联网2002年、移动互联网2011年——基础格局已定,真正的应用浪潮才刚刚开启。


张煜:数据资产将成最大财富,AI Agent进入实用爆发期


清智资本创始合伙人张煜在AI创新与投资:范式跃迁与价值重构》中分享了对AI投资的思考。依托清华大学智能产业研究院,清智资本已孵化40余家企业。张煜强调,创投不仅是资金,更要深入科研与产业链条。


资讯配图


他认为,未来十年数据资产将成为社会最大的财富。“数据资产可能占到社会总资产的70%,超过地产和其他实体资产。没有数据结构化能力,大模型公司将毫无价值。”


在技术演进上,张煜同样认为2025年是AI Agent爆发的一年。基座模型能力的提升,使Agent真正走入千行百业,推动AI门槛降低、应用普及。他指出,AI应用正成为新的流量入口,任何一个应用都有可能成长为超级入口。


他总结三类值得关注的赛道:


  1. 具身智能、生命科学、健康医疗率先实现盈利;

  2. 行业模型、AI Agent与AI硬件落地加速;

  3. 基础学科与大工程创业如火箭、可控核聚变、量子计算因AI加速发展。


同时,他特别强调娱乐和情绪价值的重要性,“未来超过一半的机器人,可能并不是工业用途,而是用于表演和陪伴”。


在投资环境上,他指出,2025年AI赛道的融资金额显著上升,市场信心回暖,但创业门槛也随之提高,团队需要兼具技术、管理和协调能力。


邵天兰:具身智能要找到生态位,标准化与规模化是关键


梅卡曼德机器人创始人兼CEO邵天兰在《具身智能的技术进步、实用落地与可规模化的商业模式》演讲中,用视频展示了梅卡曼德机器人在柔性物体操作、海量物体抓取分类、以及语言指令执行方面的进展。


资讯配图


他介绍,梅卡曼德已服务超过110家世界500强客户,连续五年保持中国市场份额第一,并在全球范围同样领先。核心优势在于“眼脑手”标准化组件,可适配40多个品牌、上千型号机器人,推动通用化与规模化应用。


邵天兰提出了机器人迭代的十级路径(L0–L10),并提醒行业需警惕“L2–L3”“L5–L6”等陷阱阶段。“没有任何公司能扛得住三次方级别的资源消耗增长。”邵天兰说。


他指出,智能机器人必须面对人工与专用设备的双重竞争,真正的价值在于填补复杂、碎片化的长尾场景。梅卡曼德选择以标准化产品+合作伙伴生态模式应对挑战,实现健康发展。




4.五场圆桌:资本视角下的科技产业新机遇

资讯配图


在全球科技和产业格局深度调整的背景下,中国的新能源、芯片、智能制造、精准医疗与人工智能五大领域正成为资本和产业界最受瞩目的焦点。本次大会精心设置五场圆桌,邀请多位资深投资人从市场周期、投资逻辑、产业落地和创业建议等角度展开分享。


人工智能


在生成式AI、具身智能和大模型快速演进的当下,人工智能投资正进入新阶段。在《共谋新局:AI投资的新赛道与新逻辑》圆桌对话上,多位投资人探讨了AI领域的最新布局、投资逻辑及未来趋势。


嘉宾包括光速光合合伙人蔡伟、普华资本管理合伙人蒋纯、清智资本创始合伙人张煜、峰瑞资本投资合伙人陈石、BV百度风投董事总经理温永腾、心资本合伙人吴炳见,对话由甲子光年首席内容官王博主持。


资讯配图


在投资逻辑上,嘉宾们普遍认为AI正在进入应用落地阶段。蔡伟强调软硬件结合的重要性,认为基础设施硬件是长期受益方,并点名光通信、GPU和具身智能的潜力。蒋纯则提出开源化是AI走向民主化的关键,并表示未来会更多关注Agent体系及工程化落地。张煜回顾行业从投科学家、Demo到投应用的演进,指出具身智能和生命科学已进入产业化并具备盈利能力。陈石认为AI应用正处探索期,类似移动互联网初期,未来需搭好商业模式脚手架以等待技术成熟。温永腾坚持“应用收入必将超过芯片”,并看好AI出海机会。吴炳见则强调找到PMF的重要性,但提醒过早固定方向可能错失更大机会。他指出,大模型能力维度的成长速度,将决定未来的创业方向。


对于具身智能的融资热潮,蔡伟认为市场预期巨大,但终局不会收敛于少数企业,而是多样化场景共存。他看好中国企业的领先优势。蒋纯则提出“物理AI”将成为AI发展的下一个阶段,在先进制造与AI for Science领域尤具潜力。张煜补充道,行业模型具备更高壁垒和清晰盈利路径,是值得关注的投资方向。


在谈到非共识投资时,陈石强调,真正有潜力的创业往往源于非共识判断,关键在于创始人的直觉与“秘密”。温永腾则回顾BV在多模态领域的长期投入,认为这是一个曾被低估但逐渐验证的赛道。


「甲子光年」注意到,AI投资正处在技术快速迭代与商业模式探索的关键期。耐心与敏捷并重,非共识与长期主义并存,将成为投资人与创业者共谋新局的重要逻辑。


新能源与新材料


2025年,全球新能源装机量首次超过化石能源,新能源汽车、储能及具身智能产业快速发展。在《绿色基石:新材料与新能源产业的投资新风》圆桌对话上,多位投资人分享了对行业趋势的观察与投资逻辑。


参与嘉宾包括弘毅投资董事总经理彭博、CMC资本合伙人顾晓立、众行资本合伙人张革军、德联资本合伙人方宏,对话由中启资本管理合伙人张栋主持。


资讯配图


嘉宾们普遍认为,今年上半年新能源和新材料投资回暖。彭博表示,行业信心正逐步恢复,氢能与锂电材料仍是重点。顾晓立指出,AI发展推高能源需求,带动具身智能等应用,但贸易摩擦和关税问题值得警惕。张革军提醒,投资要关注材料与零部件在大工业的通用价值,避免陷入单一周期。方宏则强调能源科技的长期确定性,团队保持每年稳定投资节奏。


在案例分享中,方宏提到甲烷裂解装备投资,实现碳与氢的经济性利用;张革军介绍奕斯伟材料,认为投资与创业者的共鸣至关重要;顾晓立谈及惠生清洁能源在深海天然气液化上的突破;彭博则强调产业深度与团队成长性。


在国际化方面,顾晓立认为跨国资源是中国企业突破“去全球化”的关键。张革军则关注AI在制造端的落地,认为仍有巨大空白。方宏提出“三化”战略:供给侧装备化、消费侧电气化、电力系统智能化。


关于风险与退出,嘉宾们提醒关注技术迭代过快与国际环境变化。方宏强调并购与产业协同的重要性;顾晓立认为港股和现金流资产提供多元渠道;张革军介绍“独立合伙人”机制降低判断偏差;彭博则倡导多元化退出。


“新能源与新材料虽处于周期波动,但长期价值明确”是与会嘉宾的共识,投资需坚持耐心资本,创业者则应在低迷期保持信心,寻找突破机遇。


芯片半导体


全球科技竞争加剧,芯片产业的周期波动与国产替代引发广泛关注。在AI终端驱动下的芯片产业:新周期的起点与方向》对话上,龙鼎投资创始人兼董事长吴叶楠、新鼎资本创始合伙人兼董事长张驰、华映资本管理合伙人章高男、松禾资本董事总经理陈颖峰、泰达科投合伙人张鹏、同创伟业董事总经理杨晓敏展开深入讨论,主持人为元禾璞华合伙人牛俊岭。


资讯配图


吴叶楠表示,AI是半导体领域最为消耗算力的赛道,也是全球半导体市值增长的重要推动力。国内公司在技术上相对跟随欧美,优势在于贴近客户,能够快速迭代产品以满足终端需求。他认为,国内半导体的发展应以技术为核心驱动,辅以商业创新,并强调生态建设的重要性,软件和硬件结合是形成护城河的关键。


张驰指出,中国AI芯片仍处于跟随阶段,国产替代是主要机会,但要实现创新突破,设计端必须与制造和装备端同步发展。他强调,GPU、存储和光芯片等领域存在可投资机会,同时自主可控市场也提供了独立生态建设的空间。


章高男认为,AI芯片的发展与算法和框架高度耦合,汽车和云端算力市场是增量最大的领域。端侧芯片的发展需要兼顾应用需求和技术难度,高速互联和系统架构优化将带来新的机会。


张鹏和陈颖峰均强调,AI时代的芯片生态不同于PC和移动互联网时代,软硬件耦合度高、迭代速度快,整个产业链正在经历价值重构。封装与异构集成为应对先进制程受限提供了新路径,同时带来设备和材料端的投资机会。总经理杨晓敏补充道,中美科技竞争为国内半导体企业提供了保护市场和试错空间,新技术迭代快速,为创业和投资创造了黄金机遇。对于投资策略,吴叶楠和杨晓敏均表示,既有早期赛道布局,也关注重点项目孵化,强调生态体系建设和深入研究。


在总结发言中,吴叶楠提出,通过软硬件结合、封装技术和高效互联,可实现中国芯片在自主可控条件下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张驰认为,AI芯片的最大投资机会期已过去,未来更多机会在下游应用与互联芯片领域。章高男、张鹏和陈颖峰则一致认为,AI时代的芯片投资仍有广阔空间,尤其在高速互联、系统架构优化以及先进工艺突破上,将孕育新一轮的产业机会。


智能制造


智能制造被视为推动工业升级的重要引擎,AI、机器人和材料技术的结合正在重塑产业格局。在《智能制造——工业革命的智能引擎》圆桌对话上,创东方投资合伙人周星、狮城资本合伙人刘振宇、创世伙伴创投合伙人聂冬辰、芯能创投管理合伙人裴婉辰展开讨论,主持人为华义创投业务合伙人陆海涛。


资讯配图


嘉宾们认为,智能制造需深度理解应用场景。周星指出,不同场景需定制化解决方案,关键在核心零部件与算法。聂冬辰强调降本增效和数据驱动是核心需求。刘振宇区分了创新型与传统制造企业,前者注重产品,后者更需数字化提效。裴婉辰举例视觉芯片在烟草筛选中的应用,展示了智能制造的价值。


除技术外,嘉宾们强调团队能力。裴婉辰看重创始人的专业与愿景;刘振宇提出“目标感、边界感、迭代能力”;聂冬辰强调产业经验和跨界学习;周星认为创始人还需具备精细化管理。


在产业前景上,周星看好低空经济、AI与机器人,尤其在执行器、传感器环节有突破潜力。刘振宇指出出海需注重本地化合作。聂冬辰强调工业软件和智能数据方案应帮助客户找到第二增长曲线。裴婉辰提醒,中国在工业软件和核心零部件上仍有“卡脖子”问题,需逐步突破。


在寄语环节,嘉宾们鼓励创业者专注核心竞争力、结合AI与机器人、保持长期坚持,并深入工厂一线。他们一致认为,智能制造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资本与创业者协同,推动中国工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医疗健康


《精准医疗与AI融合:数据驱动下的个性化健康未来》圆桌对话上,投资人探讨了AI在医疗的应用与投资逻辑。参与嘉宾包括元生创投管理合伙人林艺、高榕创投董事总经理乐贝林、远毅资本董事总经理唐轶男、国科嘉和合伙人张伟,主持人为阳光融汇资本董事总经理李冰峰。


资讯配图


林艺指出,AI在药物研发和病理诊断中显著提升效率,能缓解医疗资源紧张。乐贝林认为,AI将加速创新药商业化。唐轶男看好“类器官+AI”组合,并提到其在心血管疾病管理中的应用。张伟则强调AI在影像、放疗和脑机接口上的探索,指出软硬结合的意义。


在投资逻辑上,林艺强调团队需真正理解行业并掌握关键数据。乐贝林提醒创业者用商业化语言赢得全球市场认可。唐轶男提出“触达、效率、支付”三大方向,认为数字化技术正在重构医疗。张伟指出,经过十年教育,资本与医疗市场已逐步接受AI。


关于产品特质,林艺看重“数据与软硬结合”,乐贝林强调“技术坚持与商业模式”,唐轶男关注“先发优势与迭代速度”,张伟则提出“自然化智能”是终极目标。未来应用畅想包括智能导诊机器人、去动物实验的临床试验、数字化齿科及全自动诊疗舱。


嘉宾们一致认为,AI将长期推动医疗变革。效率提升与数据驱动是核心方向,投资人需保持长期视角,创业者应在技术与商业模式间找到平衡,共同推进个性化健康未来。




5.颁奖典礼:致敬科技投资与创新先锋

资讯配图


在整场活动的最后,为表彰在中国科技投资界深耕多年的优秀机构,「甲子光年」在大会现场发布了涵盖6个子榜单的《2024-2025年度中国科技产业投资榜》,还发布了《2024-2025年度科技产业投资综合榜》和《2024-2025年度科技产业最具投资价值企业榜》,以表彰为科技产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投资机构和企业。


资讯配图


作为中国领先的科技产业智库,「甲子光年」将持续关注可以真正促进科技进步与产业发展的科技企业和投资机构。


资讯配图


时代的渡口从不缺乏船只,正如张一甲在报告结尾所说,中国投资机构正站在渡口,“舞台上仍有大量机会,但没有全局最优解。唯有政策为帆、技术为舟、资本为桨、产业为岸,才能驶向新岸。”


(封面图及文中配图来源:「渡口——甲子引力X2025科技产业投资大会」)




END.




资讯配图


资讯配图资讯配图

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仅代表作者观点,如有内容违规问题,请联系处理。 
投资
more
2025年中国陶瓷电路板行业产业链、重点企业分析及投资战略
总投资超400亿元!六大集成电路等领域项目,落地上海临港!
曝无人机企业在试用期结束和年终奖发放前集中裁员;个护公司品牌总监被投资人点名走人;某硬件公司内部斗争严重丨鲸犀情报局Vol.18
【投资湖南】2025年湖南省重点产业投资全景分析(附产业现状、产业布局、重点园区分布等)
2025年中国透明质酸原料行业产业链、重点企业分析及投资战略
2025年中国玄武岩纤维行业产业链、竞争格局、重点企业及投资风险
四川:重点项目加速落地 牵引投资稳定增长
涨价152万火速转卖,投资客豪赌广州「老破小」拆迁
2025年中国气体绝缘开关设备行业市场深度分析及投资战略咨询报告
英特尔被传正与其他大型投资者洽谈,以折扣价寻求资本注入
Copyright © 2025 成都区角科技有限公司
蜀ICP备2025143415号-1
  
川公网安备510156020013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