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高工机器人专业行业群,加微信:18565829548,出示名片,仅限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产业链相关企业。
2025(第四届)高工焊接机器人技术与应用峰会
焊启智能新局,应用领航变革
主办单位:高工机器人、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GGII)
协办单位:蕴硕物联
专场冠名:麦格米特、法奥机器人、钱江机器人
峰会时间:2025年8月27日
峰会地点:上海新华联索菲特大酒店
峰会规模:500人
报名参会&商务合作:毛先生13590381326(同微信)

扫码即可报名参会
从融资规模来看,亿元级人民币融资案例共计17起;千万元级融资案例共计46起;百万元级融资案例共计2起;未披露融资金额的案例共计23起。
上半年单笔规模超过亿元级的融资事件有17起,包括非夕科技、艾利特机器人、铁近机电、钛虎机器人、杉川谐波、长坂科技、灵心巧手、帕西尼、康诺思腾、华创智企、蓝芯科技、芯明、思创激光、嘉强智能等企业。其中,非夕科技凭借亿元级美元C轮融资,成为工业机器人领域2025上半年最吸金的单笔投资事件。
从上半年获投企业所在的细分领域来看,主要集中在核心零部件(18家)、传感器(15家)、工业机器人(15家)领域,其中有18家核心零部件企业完成新一轮融资,获投企业业务类型涵盖了减速器、一体化关节模组、人形机器人用丝杠、伺服驱动器、微型电机等领域,占整体获投企业数量的1/5。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随着对机器人精细化操作能力需求的提升,上半年投资界对灵巧手企业的关注度大大提升,斩获亿级大额融资的灵巧手企业不在少数。
从融资轮次来看,上半年企业融资情况从种子轮到Pre-IPO轮均有涉及,A轮系列有29起,数量最多;天使轮系列有16起,位居第二位;B轮、Pre-A轮系列分别有13起,D轮、E轮和Pre-IPO轮的成熟阶段融资各有1起。整体来看,大多数机器人产业链企业仍然处于资本运作的早期。

工业机器人:偏好细分领域
多家协作厂商斩获亿元融资
工业机器人历经十余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汽车、3C电子、新能源领域的基本盘,但通用工业等细分领域的机器人和自动化装备渗透率依然较低。
从上半年获得融资的工业机器人企业来看,研发专用机器人产品,以及开发细分场景AI应用的机器人厂商正在获得更多资本的青睐。
如顶配机器人瞄准螺丝拧紧锁付这一细分市场,推出了一套硬件、一套软件的锁付机器人工作站,将整机价格压缩至市面同类产品价格的60%,产品打入比亚迪、科沃斯、欣旺达等产线应用中。素珀电子则是专注在半导体领域,研发了多款洁净型半导体搬运机器人,建立了晶圆半导体高速稳定传输的技术壁垒,吸引了国投创业、中金资本等多家国资的青睐。
万宇科技专注在搅拌摩擦点焊、缝焊机器人、焊接智能装备领域的创新;艾豚科技则面向纺织业、汽车制造业的AI视觉检测机器人,在纺织领域的检测效率达到人工验布速度的3倍。
此外,伴随着海内外制造业产线的柔性生产、灵活部署需求增长,加上具身智能热潮推动机器人与AI技术融合加速,为协作机器人本体厂商的新一轮融资带来契机。
公开资料显示,2025上半年有4家协作机器人企业获得了融资,其中里工实业、法奥机器人、艾利特机器人均获得了包括地方国资的增资,金额在数千万元至亿元规模不等;而非夕科技以“自适应机器人”的品类创新,以及力控精细化操作能力作为核心技术壁垒,拿下了多家美元风投基金的亿级美元融资。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里工实业还在协作机器人、复合机器人的基础上进行了人形机器人产品的研发与迭代,其人形产品“里掂D1”可用于模具制造、3C电子装配、科研教育等用途,成为广州白云金控这一地方国资平台首个投资的人形机器人项目。
整体而言,在工业机器人国产化率进一步提升、通用型工业机器人领域市场集中度增加的新周期下,工业机器人在细分场景和自动化率渗透较低的制造业领域的应用创新,会是资本目光聚焦的热点与后进入者“抢占话语权"和“弯道超车”的机会。

据高工机器人观察,2025上半年有19家核心零部件企业获得了融资,其中杉川谐波、铁近机电、钛虎机器人、长坂科技、华创智企所披露的融资金额位居前列,均超过1亿元人民币。
具体来看,上半年有7家以一体化关节模组为主业的核心零部件企业获得融资,包括泉智博科技、未来动力、意优科技、国华智能、因克斯、天太机器人等。机电一体的高度集成化已成为机器人行业技术演进的必然,关节作为机器人的核心硬件组成部分,在机器人的BOM成本占比超过50%,直接决定了机器人的运动能力、负载能力、动作精度、协调性、稳定性等关键性能。
不论是协作机器人还是人形机器人,对于关节的轻量化、高扭矩密度、高刚性、高效率、低成本有着迫切的需求,这同样意味着,机器人本体企业对减速器、伺服驱动、电机等零部件的小型化、精密化、集成化等技术突破同样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此机遇之下,上半年杉川谐波、同川精密、马赫智造、西恩科技、长坂科技、仪坤动力、华创智企、铁近机电等企业获得了从千万元到数亿元不等的新一轮融资,其中不少企业透露了其产品在人形机器人板块的研发投入和布局。
以减速器领域为例,上半年,汽车、锂电、船舶、通用制造业的自动化需求保持稳定增长,我国工业机器人及机器人减速器产量不断增加,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1-2月、4月、5月份减速器产量分别同比增长95.8%、81.5%、100%,加上减速器国产化率的持续攀升、人形机器人的未来放量,增强了投资者的信心。
如同川精密在今年5月获得了来自江门国资、毅达资本等机构的超千万元融资,其自主研发的3D曲面共轭双圆弧齿廓实现技术突破,进一步提升谐波减速器服役寿命、传动精度、一致性、振动噪音等性能和品质。随着资本关注度的提高,未来谐波减速器行业在技术突破、市场销量增加、资金反哺上有望形成更加强劲的正向循环。
值得一提的是,在核心零部件领域,人形机器人的直线关节所需精密部件丝杠,吸引了不少机器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布局,部分企业已经实现了C5级精度的稳定批量量产,在产品工艺质量取得突破,为国际知名人形机器人厂商送样供货。
展望未来,在人形机器人丝杠这一细分领域,国产企业或许有望实现全球的技术领跑。
机器视觉:行业驶入深水区
3D视觉成核心攻坚堡垒
上半年,机器视觉领域有11家企业获得融资,包括梅卡曼德、蓝芯科技、汇萃智能、唯琴科技、惟景三维、芯明、博视达科技、玻尔智造、深眸科技、微亿智造、留形科技等企业。
经过多年的发展,机器视觉行业已经驶入深水区,投资机构主体从风投基金转向了产业资本和国资,从上半年机器视觉领域融资的投资方背景来看,国资背景投资机构占据了7成。如梅卡曼德机器人在上半年完成了E轮后期融资,投资方包括河北省国企改革发展基金,筹划于2026年前后启动IPO。
作为老牌移动机器人和机器视觉企业,蓝芯科技也已经进入了C+轮融资,投资方为贵州省贵安新区旗下鲲鹏基金,募集资金将用于深化3D视觉技术和人形机器人的AI感知技术。
从募资用途来看,大部分企业将资金用在3D视觉核心技术的研发、产品迭代及市场拓展上,不少企业重点提出了面向海外市场的拓展。如汇萃智能在今年6月完成了数千万元B+轮融资,融资资金将主要用于机器视觉核心技术的深入研发、市场拓展和商业化进程。
汇萃智能提出以“1+N”发展模式穿越行业发展周期,坚持打造“通用智能高速机器视觉基础技术底座",构建了覆盖2D、3D、红外与AI算法的全栈技术体系,深度赋能包括半导体、食品包装、电子、汽车、机器人、医疗器械、五金注塑等数十个行业。
尽管行业面临周期波动,但3D视觉技术在3C电子、半导体、汽车、新能源等领域的渗透率将持续攀升,人形机器人的感知需求也有望为3D视觉产品带来放量空间。
GGII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机器视觉市场规模181.47亿元(该数据未包含自动化集成设备规模),同比下滑1.97%。其中,2D 视觉市场规模约为153.32亿元,同比下滑5.07%,3D 视觉市场约为28.15亿元,同比增长19.18%。GGII预计,2025年3D工业相机市场仍将延续增长态势,未来3年年复合增长率约为20%。

今年上半年,随着具身智能概念的火热和产品实验性落地,机器人产业链对多模态感知的需求增加,传感器的多个细分领域迎来了更高的关注度,据不完全统计,上半年有15家传感器企业获得融资。
比如在精密力控领域,坤维科技、鑫精诚传感器、华力创科学等企业分别获得了包括小米产投、汇川产投、深创投、铂力特等产业资本的融资加持,推动企业进一步实现在六维力传感器领域的量产能力和技术创新突破。
又比如在触觉传感器领域,触觉传感器作为机器人的核心部件,能提供更细腻的感知能力,如同人类皮肤,可感知压力、纹理、温度等多维信息,实现对物体形状、材质的精准识别。
在2025上半年,纬钛机器人、千觉机器人、那图智能、帕西尼、矩侨工业、猿声科技等触觉传感器企业获得新一轮融资。其中千觉机器人的触觉感知方案已应用在与智元机器人的整机,纬钛机器人与优必选等企业达成合作,在精密装配、柔性抓取等领域初步完成商业化验证。
高工机器人认为,区别于传统工业机器人对速度、重复定位精度的极致追求,未来不论是人形机器人还是协作机器人,对精细化操作能力,以及多模态感知能力的需求将会持续增加,预测下半年在传感器领域,尤其是电子皮肤领域的融资热度还将持续。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