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尽管大语言模型的采用率在美国员工中飙升了 45.9%,但宏观经济的生产力数据并未同步增长。

美国政府数据显示,继 2025 年第一季度生产率下降 1.8% 后,第二季度也仅仅回升了 2.4%。这更像是一次反弹,远非根本性的变革。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 2025 年 7 月也指出,生成式 AI 的影响力在各国的生产力统计中尚未显现。
如果这项技术真的让员工效率提升了10倍,那么到 2025 年中,我们应该能看到一个远比现在清晰的宏观信号。
两大核心原因:为何高采用率未带来高增长
1. 使用广泛,但认知肤浅
目前,AI 的多数应用场景仍停留在辅助性工作,比如起草邮件、总结文档和编写代码,并未触及企业的核心业务流程。
许多团队尚未重新设计工作流或调整岗位职责,来真正发挥 AI 的潜力。
微软的一项跨行业随机对照试验揭示:AI 对个人能独立完成的任务,如处理邮件,影响最显著;而涉及大量协调的团队合作,则几乎没有改变,这自然限制了整体产出的提升。
2. 技术所长,并非员工所需
员工最希望被自动化的繁琐任务,与当前 AI 技术真正擅长的领域,两者并未完全对齐。
斯坦福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在很多场景下,AI 要么是技术还无法胜任员工的需求,要么是员工根本不希望这些环节被 AI 取代。
这种供需错配,大大削弱了 AI 部署后实际的投资回报率。
未来的路径:超越聊天框的深度变革
目前来看,生成式 AI 是一种典型的通用技术。它的巨大成功,不能单单依靠一个聊天窗口。
真正的回报,来源于一系列的补充性投资:
工作流程的彻底再造 数据基础设施的建设 以及建立值得信赖的AI自主系统
一键三连「点赞」「转发」「小心心」
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