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半导体这个江湖里,进来的人不容易,走出去的人也各有各的故事。有人转战新能源,成了资本市场的新宠;有人投身教育科研,把芯片梦变成下一代的课题;也有人干脆彻底转行,过上了诗与远方的生活。今天就带大家聊聊,那些离开半导体行业的大佬们,后来都怎么样了。先说一个大家最熟悉的——#张汝京。这位中芯国际的创始人,被称作“中国芯片教父”。2009年,因为公司治理的种种变故,他不得不从中芯离开。很多人以为他会从此淡出江湖,没想到他却跑去创办了“华力微电子”,后来还在上海张江积极推动半导体产业园的发展。可以说,他虽然“离开”了自己一手打造的中芯,但并没有离开这片产业,而是换了个角度继续做“布道者”。如今在业内提到张汝京,大家都还是会感慨一句:他是把一生都押在中国半导体的人。相比之下,#魏少军的“离开”就显得洒脱一些。魏教授是清华大学微电子所所长,曾经长期担任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副理事长,也是《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白皮书》的重要推动者。2021年,他卸任了一些协会职务,逐渐淡出前线工作。虽然他并没有彻底远离半导体,但更多转向学术和战略研究。对很多半导体从业者来说,他的声音从行业大会上少了,但在书籍、访谈里依旧能看到他在为行业建言。离开“台前”,不等于退出舞台。而如果把目光放到国际上,摩尔定律的提出者#戈登·摩尔就是一个典型例子。摩尔在上世纪末正式退休后,把精力几乎完全投入慈善事业。他和妻子成立了摩尔基金会,重点资助生物医学和环境保护研究。想象一下,这位半导体界的“定海神针”,晚年最大的项目居然是研究珊瑚礁保护和疾病治疗,跨度是不是很大?这也说明,离开半导体,并不代表激情就消失了,而是换个赛道继续折腾。还有一些人,则是选择了彻底转型。比如,英伟达的早期联合创始人之一 Chris Malachowsky,后来淡出了日常运营,把重心放在教育和公益领域;再比如台湾的蔡力行,曾经是台积电的总经理,后来转战鸿海(富士康),如今已成为集团副董事长,算是从半导体“技术圈”转向了“制造大集团”的经营管理层。有人调侃说,离开半导体行业的人,大多不是“隐退”,而是“换地图继续打怪”。当然,也有一些人离开后选择了“慢生活”。业内有不少早期创业者,经历了上世纪90年代的起伏,后来干脆投身投资、教育,或者回归家庭生活。比如曾经在EDA创业的几位老前辈,现在不少已经成了“半导体投资人”,一边打高尔夫,一边挑选年轻创业者去投。有人说,这类人是行业的“退役老兵”,他们不在一线打仗,却在资本市场和人才培养上默默发挥作用。如果再把时间拉近到最近几年,半导体行业的起起落落让很多人“进进出出”。2021-2022年的“缺芯潮”高峰,不少从业者一度风光无限,但随着周期下行,一些人选择转投新能源、人工智能,甚至跨界互联网。比如有的晶圆厂高管跑去做动力电池公司顾问,有的设计公司骨干转战AI芯片创业。半导体这个行业,周期像过山车,熬不下去的人离开,往往能在其他领域找到新舞台。毕竟,半导体的逻辑、系统思维,在任何技术赛道都吃香。回头看,那些离开半导体行业的人,大致分三类:一类是像张汝京、魏少军这样的,退居幕后,但依然守在产业身边;一类是像摩尔、蔡力行这样的,把事业转向公益或其他大公司领域;还有一类人,选择彻底转身,不再做芯片,却把半导体的经验带去了新的战场。所以问题来了:离开半导体行业的人,后来过得怎么样?答案大多是:不差。因为能在这个行业闯出名堂的人,本身就有远见、有韧劲,换个地方照样能发光。半导体是一个“苦行业”,周期长、风险大、技术壁垒高。很多人坚持不下来,觉得熬不住就走了。但对真正的“大佬们”来说,离开只是换了一种参与方式。他们有的成了慈善家,有的成了投资人,有的变成下一代的导师。换句话说,半导体就像一所“魔鬼训练营”,待过的人无论离开多久,身上那股“芯片味”永远不会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