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光学与精密制造巨头尼康公司(Nikon Corporation)今日正式宣布,将于2025年9月30日永久关闭其位于横滨市的制造工厂。这座拥有58年历史的生产基地,自1967年成立以来,曾是日本半导体产业崛起的象征之一,如今的关闭不仅标志着尼康作为全球光刻设备先驱的辉煌时代走向终结,也折射出日本高端制造业在全球技术变革与地缘竞争下的深刻转型。
根据公告,横滨工厂的人员与生产运营将逐步迁移至尼康位于岩手县和宫城县的现代化生产基地。公司表示,此举旨在“优化资源配置、提升生产效率、应对市场环境变化”,是其长期战略调整的一部分。

一、辉煌58年:从光学巨头到半导体核心供应商
尼康横滨工厂成立于1967年,是该公司在东京总部之外设立的首个生产基地,最初以生产显微镜、投影仪镜头为主,后逐步转型为半导体光刻设备的核心制造基地。
在上世纪80至90年代,尼康与佳能共同主导了全球中端光刻机市场,凭借高精度光学系统和稳定的设备性能,成为IBM、德州仪器、东芝、NEC等国际大厂的关键供应商。2000年代初,尼康在i-line和KrF深紫外光刻机领域占据重要份额,一度与荷兰ASML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即便在ASML凭借EUV技术实现垄断后,尼康仍在成熟制程(90nm及以上)市场保有强大竞争力,其设备广泛应用于功率器件、显示驱动芯片、MCU、传感器等产品制造,尤其在中国大陆、东南亚的晶圆厂中仍有大量部署。
二、关闭背后:多重压力下的战略收缩
尼康此次关厂决策,是多重内外因素长期叠加的结果:
市场需求持续疲软
全球半导体行业进入库存调整周期,尤其是中低端光刻设备需求萎缩。显示器市场同样面临增长瓶颈,导致尼康精密设备部门收入连续多年下滑。核心客户困境加剧
尼康长期依赖英特尔作为关键客户。然而,英特尔近年来在先进制程推进上遭遇技术瓶颈,资本支出收缩,新厂建设放缓,直接影响尼康设备订单。2024年,英特尔宣布推迟至少两条产线投产,进一步冲击尼康营收预期。地缘政治与贸易壁垒
美国对华半导体出口管制政策不断加码,日本被纳入“Chip 4”联盟,尼康设备对华出口面临更严格的审查。尽管未被全面禁售,但合规成本上升、交付周期延长,削弱了其在关键市场的竞争力。本土经济与人口结构压力
日本长期面临经济停滞、老龄化与劳动力短缺问题。维持横滨这样一座传统制造基地的高成本运营已难以为继。相比之下,东北地区工厂自动化程度更高、人力成本更低,更符合未来智能制造趋势。
三、财务影响与业务调整
尼康预计,关闭横滨工厂将对其2025财年业绩产生显著影响:
- 精密设备业务收入预计同比下降8.4%
,全年收入预估为1850亿日元(约合89.78亿元人民币); 关闭成本(包括员工安置、设备迁移、资产减值等)将在本财年内一次性计提; 公司强调,此举将提升长期运营效率,预计未来三年内降低整体制造成本约12%。
尼康表示,未来将更加聚焦于高附加值领域,包括:
- 先进封装光刻设备
(如FO-WLP、Chiplet应用); - 车载光学与激光雷达
(LiDAR)组件; - 生命科学仪器
(如共聚焦显微镜、细胞分析系统); - 空间探测与天文观测设备
(延续其在NASA项目中的技术优势)。
四、时代象征:日本半导体“黄金时代”的退场
横滨工厂的关闭,不仅是尼康一家企业的战略调整,更被视为日本半导体产业整体式微的象征性事件。
上世纪80年代,日本曾占据全球半导体市场近50%份额,尼康、佳能、东芝、日立、尔必达等企业群星闪耀。然而,随着美国打压、韩国与台湾地区崛起、以及自身在产业生态构建上的滞后,日本逐渐失去领先地位。
如今,全球先进制程几乎由台积电、三星和英特尔主导,EUV光刻机仅ASML一家独大。尼康虽仍在成熟制程市场“坚守阵地”,但已无法撼动格局。
有分析指出,日本正从“全面竞争”转向“利基市场深耕”——在材料(信越化学、SUMCO)、设备(东京电子、SCREEN)、传感器(索尼)等领域保持全球领先地位,但在系统级制造与生态构建上趋于保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