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树人形机器人,转战厨房

高工人形机器人 2025-08-28 21:47

加入高工人形机器人行业群,加微信:13692257554,出示名片,仅限人形机器人及具身智能产业链相关企业


资讯配图


作为行业顶流,宇树的人形机器人正出现在一个意想不到的新场景:餐厅厨房


一家名为TechMagic的日本烹饪机器人公司计划在三年后推出餐饮人形机器人,创始人白木雄二正在招聘并寻找合作伙伴。第一步是与现有的人形机器人合作,例如在TechMagic开发实验室中与宇树合作的机器人。白木雄二甚至在Facebook上展示了宇树机器人的视频。



TechMagic对这款炒菜人形机器人做出了大致的设想,即人形机器人能够扩展出人类的“双手”和“判断力”。具体功能包括:自动执行餐厅中上菜、分类和运输食物等重复性任务;使用人工智能驱动的“手部技术”执行复杂烹饪任务的准备食材;以及与客户互动,其中人形机器人将利用情感和行为识别来优化服务和商店运营。


白木雄二补充道,“TechMagic正在将其在烹饪和服务机器人领域积累的技术提升到新的水平,并将其与人形机器人技术融合,开创未来饮食新方式。


不难看出,白木雄二对具身智能的能力充满了期待。实际上,厨房中切菜、烹饪、清洁等任务看似寻常,却构成了具身智能在真实环境中需应对的高维挑战,单凭理想和信念是无法实现的。


资讯配图

人形机器人走进的厨房的第一步是“岗位化”吗?


白木雄二将实现设想的时间期限定在三年后,彼时,人形机器人可以多大程度地在厨房实现自主化和泛化,不得而知。但是,国内有一款人形机器人已经在走进餐厅,执行烹饪任务,与白木雄二的想法不谋而合。


今年4月,擎朗智能就开始以“机器人岗位化”为商业化战略,将服务场景解构为标准化岗位单元,再将机器人定位为特定“岗位员工”,达到量变引起质变的效果。放在厨房场景中,即人形机器人重复做一个任务或者一种料理,最终通过多样的任务数据,实现人形机器人在厨房的泛化能力。


目前,擎朗智能为其人形机器人XMAN-R1规划了两类烹饪岗位:其一是汉堡制作岗,该岗位要求机器人精准控制面包烘烤时间、定量涂抹酱料(精确至克),并规范生菜摆放位置;其二是薯条炸制岗,涵盖油温精准调控、炸制时长把握以及炸篮摇晃频率的标准化执行。


这种原子级的任务拆解,使得每个“岗位机器人”都能在限定范围内将性能优化。数据显示,在汉堡制作这一单项任务上,经过岗位化训练的机器人效率可达人类员工的1.5倍,且出品一致性达到99.3%。


XMAN-R1走进厨房后的运作模式显然和TechMagic的设想具有很大的区别,甚至显得白木雄二的说法有些天真。


业内人士指出,厨房任务种类繁多、动作琐碎,从烹饪料理到清理厨余垃圾,人类可随手完成的动作,对人形机器人却意味着高昂的数据与训练成本。在此背景下,将机器人固定于特定岗位、专注单一任务类型,并通过持续优化实现规模化部署,正被视为通向未来泛化的一条务实路径。


从长远目标来看,TechMagic和擎朗智能都在尝试去实现人形机器人在厨房的泛化能力,而擎朗智能已然先行一步。


两者手握资源不同,却方向一致,这让谁先实现“人形机器人在厨房具有自主性”产生了悬念。


TechMagic以炒菜机器人发家,正好有着擎朗智能缺乏的数据和经验;而擎朗智能本身是专门做机器人的“科班生”,有着TechMagic不具备的本体优势。或许三年之后便可知,拥有垂直领域的数据积淀或者原生硬件技术底蕴,哪一方面的优势更有助力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7月,UC 伯克利、北京大学、Sharpa等机构的研究人员提出ViTacFormer,一个融合视觉与触觉信息,并引入未来触觉预测机制的统一框架,其演示视频就是人形机器人做汉堡。



虽然这并非一场专为人形机器人进军厨房打造的演示,但它切实验证了人形机器人具备连续完成多项烹饪任务的潜力。


资讯配图

不限于人形机器人,实现具身智能形态多样化


而放眼全球,将具身智能带进厨房的尝试并未仅限于上述2种。


在德国,有一项合作是自动烹饪设备厂商与人形机器人企业携手,试图将高度智能化的厨电产品与人形机器人深度结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家务协同与场景联动。


今年6月,德国Vorwerk集团宣布和人形创企Neura Robotics开启一项合作,Neura Robotics的人形机器人将使用Vorwerk的Thermomix自动烹饪机和Kobold吸尘器来执行日常家务。


Neura Robotics首席执行官David Reger表示,优化人形机器人以使其能够与Vorwerk的烹饪和清洁设备协同工作,是朝着构建由类人机器人驱动的居家养老平台迈出的一步。


显然,Vorwerk与Neura Robotics合作这并非简单的功能叠加,而是旨在构建一种“环境智能”与“具身智能”的高效协作范式,让固定的智能设备与可移动的机器人代理协同工作,共同完成复杂的家庭任务


当智能家电的功能日益繁杂,而设计却难以实现极简操作时,对于老年人及行动不便群体而言,人形机器人可有效降低其学习与操作成本,代替人类完成对智能设备的控制。这不仅减轻了用户使用负担,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家电产品对用户认知与适应能力的设计依赖,为功能创新释放了更多空间。


对于自动烹饪机研发商而言,与人形机器人开展合作,意味着他们无需再将所有功能高度集成于单一厨电设备中,也无需过度纠结于用户界面的“极简化”。这种协作模式将功能执行与交互控制分离,为产品架构设计与功能创新提供了更大的自由度与更广阔的想象空间


不仅如此,Vorwerk还在6月宣布与英伟达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公告称:“Vorwerk正在对NVIDIA Isaac GR00T N1(一款开放式机器人基础模型)进行后训练,以支持家庭生活,无论是希望保持独立生活的老年人,还是需要额外人手的忙碌家庭。为了对模型进行后训练,Vorwerk利用Isaac GR00T-Mimic数据管道生成大量多样化的合成运动数据,使机器人能够执行烹饪、清洁等常见家务。”



Vorwerk的产品基于NVIDIA Isaac GR00T N1进行的泛化训练,无疑是跳出了形态依赖,更侧重于具身智能在任务层面的理解、决策与执行能力,其承载实体可以是多样化的专用设备或非人形机器人。


Vorwerk的2种方向并行,表明具身智能的未来并非注定归于统一的“人形”,还有可能走向一个多形态互补、能力优先的生态系统,最终以实现场景需求与通用能力为根本目标。


资讯配图

小结


当大众在探讨人形机器人走进家庭的可能性的时候,不妨先聚焦于家庭中的具体场景。就厨房而言,无论是直接由人形机器人执行烹饪任务,还是通过操作智能厨具间接完成,都还需要一段时间才可能真正走进家庭和生活。


正是在这种看似遥不可及的愿景驱动下,全球有众多具身智能企业在未知中探索,持续研发和反复试验优化。


TechMagic、Vorwerk与擎朗智能正各自依托现有数据经验和硬件技术,以截然不同的路径探索具身智能完成烹饪任务的方案。


这些公司带来的价值不仅在于未来某款产品的成熟,更在于这些跨路径、多形态的尝试正共同拓宽着人形机器为人类服务的可能形态。真正的突破,或许正来自这些看似分叉、实则互补的努力之中。


END



资讯配图


资讯配图
第一批AI玩具用户,略感失望
算力狂飙7000倍,黄仁勋只用了10年
亿元融资!哈工大系集体攻入人形,直逼清华半壁江山
智元、小米联手押注仿生人脸;第五家估值超百亿的具身智能企业诞生;智元宇树争先推出新品
“人形机器人不是非要用英伟达芯片,但国内没有更好的”
又一家估值过百亿的具身智能公司出现了
资讯配图

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仅代表作者观点,如有内容违规问题,请联系处理。 
机器人
more
10万台下线!越疆机器人再破行业记录
报告:2025机器人技术产业化研究
营业、净利润双双下滑!这家工业机器人龙头半年报公布
波士顿动力Spot四足机器人学会连续后空翻,意外让行走姿态更像真实动物
京东工业携手天创电子,共拓千亿机器人市场
【盖世快讯】扫地机器人公司追觅官宣造车;曝零跑欧洲本土化生产落地西班牙
议程更新!2025第三届全球手术机器人大会,观众报名火热进行中(含赠票)
安思疆:3D视觉重构具身机器人的“世界模型”
超65%企业增长!2025H1移动机器人行业生存现状分析
工艺为基 开眼强脑 | 卡诺普具身智能焊接机器人实践之路
Copyright © 2025 成都区角科技有限公司
蜀ICP备2025143415号-1
  
川公网安备510156020013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