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展望 | 脑机接口:过去、现在与未来

脑机接口社区 2025-08-29 09:43







资讯配图


本文为吴劲松教授专题演讲“脑机接口:过去、现在与未来”重点概要。作为兼具医生与科研工作者双重身份的专家,吴教授系统梳理了脑机接口的发展脉络、临床应用场景、核心技术突破及政策支持动态,并对脑机融合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本期嘉宾

吴劲松教授上海市东方英才领军人才,现任上海市脑机接口临床试验与转化重点实验室主任、复旦大学神经外科研究所副所长、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生物样本库主任、国家神经疾病医学中心脑胶质瘤专业组长,同时兼任中国神经科学学会脑机接口与交互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神经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脑胶质瘤学组组长、ASNO科学委员会主席、Brain Research 副主编,以及上海市政协委员(科技界别)等重要职务。


作为国内脑肿瘤外科的领军人物之一,他三十年来专注于精准神经外科与脑肿瘤临床转化研究,在脑功能区手术中将致残率降低逾90%,并带领团队建成亚洲最大的神经肿瘤“医、教、研”中心之一。近年来,他将丰富的临床经验与脑机接口研究深度结合,推动我国在该领域的临床试验与转化应用取得突破性进展


01

 脑机初探 

一个完整的脑机接口系统包括信号采集解码转化外设控制闭环反馈四个环节,其中电极技术是决定系统性能的核心。


无创电极如头皮脑电(Electroencephalogram,EEG)电极因安全便捷成为早期研究主力,但受限于信号精度。


微创电极如皮质脑电图(Electrocorticography,ECoG)电极和血管内电极,在空间分辨率和信号质量上优于EEG,但仍需在临床可行性与应用风险之间寻求平衡。


有创电极如微电极阵列、立体脑电图(Stereoelectroencephalography,SEEG)电极及柔丝电极,可实现最高分辨率和信号质量,但长期稳定性和生物相容性仍是瓶颈。


近年来,从国际企业Neuralink到国内的脑虎、阶梯、博睿康等,全球企业正通过创新探索,加速推进电极向高通道数柔性材料化长期稳定化的方向发展。



02

 应用蓝图 

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脑机接口的应用蓝图也逐渐清晰。


在医疗领域,它正成为功能重建的重要工具,帮助瘫痪、失语等患者恢复运动控制和语言交流。我国目前约有1200万瘫痪患者和580万失语症患者,临床需求迫切,为脑机接口的发展提供了强大驱动力。


在消费领域,智能睡眠辅助产品已经进入市场,未来还可能延伸至教育、冥想、驾驶等场景,改善人类的认知体验与生活品质。


在科研领域,脑机接口作为探索大脑机制的重要工具,不仅推动脑科学研究,也为神经疾病的治疗带来新思路。


03

 技术演进 

脑机接口自20世纪70年代提出概念以来,经历了探索突破临床转化产业化四个阶段。


探索期:1970年代,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Jacques Vidal首次提出脑机接口概念,为领域奠定理论基础。


突破期:到2000年前后,灵长类实验实现基于神经元活动的实时运动预测,完成 “理论到实验” 跨越;2000-2014 年,语音构音神经机制揭示、运动意图解码与触觉反馈技术突破,为闭环控制铺路。


临床转化期:2014年至今,全球成果频出——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实现上千词汇的实时语音解码,洛桑联邦理工学院脑脊髓接口助截瘫患者自然行走,Neuralink推出1024通道柔性微丝电极,Synchron推动血管内电极进入临床。


在此阶段,中国团队亦贡献多项原创突破:复旦大学“三合一”脑脊接口实现全球首例完全截瘫患者站立行走,北京大学F-TAC Hand系统达成高分辨率触觉覆盖,清华大学与浙江大学团队在无线电极、机械臂控制领域取得进展。尤其在语言脑机接口方向,我国科研团队从音节、声调到句子级解码逐步实现实时落地,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方案”。


04

 政策助推 

国家层面对脑机接口高度重视。2025年7月,七部门联合发文,提出到2027年突破关键技术、建立产业与标准体系,到2030年形成全球竞争力并培育行业领军企业


我国已形成多点布局: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所、天津脑机交互与人机共融海河实验室、浙江大学脑机智能全国重点实验室,以及上海的脑机接口临床试验与转化重点实验室。


其中,上海市脑机接口临床试验与转化重点实验室依托闵行“脑智天地”集聚区,聚焦临床试验与转化,已汇聚50余位科学家和临床专家,累计开展19项植入式临床试验(其中5项GCP,14项IIT)和多项非植入式研究。2025年,上海完成国内首例侵入式脑机接口人体试验,使我国继美国之后成为全球第二个进入临床试验阶段的国家,并登上Nature头条


05

 未来图景 

未来,脑机接口的研发将沿四个维度加速:


1. 更精密的信号采集:研发高精度、大面积采集系统,搭配新型生物相容性材料以提升长期植入稳定性,同时实现无线充电与数据传输功能;


2. 更微创的植入方式:攻关毫米级颅骨开孔技术,优化精准定位与组织损伤最小化方案,并结合手术机器人辅助系统降低植入创伤;


3. 更智能的信号处理:构建融合深度学习的解码算法,开发自适应神经信号处理系统,实现实时多模态信号分析,提升信号解读效率;


4. 更高效的信息交互:突破感觉反馈与前馈的精细运动控制技术,完善多通道并行处理能力,打造自然无障碍的控制接口,优化人机交互体验。


未来,脑机接口将突破功能重建与交互优化的局限:通过融合 AI 实现解码算法的自适应与自我优化,依托无线传输、设备微型模块化打破物理限制并接入智能家居、自动驾驶等场景,更将结合类脑计算推动认知增强 —— 扩展记忆、实现知识速传,甚至探索意识本质与 “人机共生”,最终从工具升级为人类进化新起点,推动人类向 “增强智能体” 跨越,深刻影响未来社会与文明进程。


脑机接口不仅是一项技术,更是人类进化的新起点。它正切实推动医学突破、产业创新与社会进步。要让脑机接口走向更广阔的未来,离不开科研、临床、产业、政策四大领域的紧密协作与同向发力。最后,吴教授特别向各方致以诚挚感谢:感谢上海市政府领导的关心关怀,感谢上海市科委、闵行区人民政府、复旦大学的指导,感谢司南孵化器、上海市颠覆性技术创新中心、新虹桥医学园区的支持,感谢各位专家、企业的信任!期待与大家共创脑机接口的新时代!

仅用于学术分享,若侵权请留言,即时删侵!


欢迎加入脑机接口AI星球

获取更多脑机接口+AI等领域的知识和资源。


资讯配图


加群交流、商业合作请添加微信:RoseBCI【备注:姓名+行业/专业】。



   欢迎来稿   

1.欢迎来稿。投稿咨询,请联系微信:RoseBCI

点击投稿:脑机接口社区学术新闻投稿指南

2.加入社区成为兼职创作者,请联系微信:RoseBCI

资讯配图
资讯配图

一键三连「分享」、「点赞」和「在看」

不错过每一条脑机前沿进展

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仅代表作者观点,如有内容违规问题,请联系处理。 
接口 脑机
more
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意见,涉及脑机接口等技术
U-BCI 面向规模化行业应用的脑机接口单元系统
第四届智慧医疗与康复大会暨第七届脑机接口论坛会议通知
文献速递 | 监管下一代可植入脑机接口: 伦理开发与实施的建议
揭秘 USB 接口的 PCB 设计:从 2.0 到 Type-C,这些细节决定传输速度
“软硬兼施”培育脑机接口产业
前沿 | 脑卒中康复中的脑机接口
第二届脑机接口(技术)开发者大会圆满结束!
临港实验室牵头脑机接口核心攻关项目联合团队斩获全国最高奖,彰显体系化科研与协同育人优势
河南首例脑机接口植入术成功实施
Copyright © 2025 成都区角科技有限公司
蜀ICP备2025143415号-1
  
川公网安备510156020013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