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丘吉尔的浴缸与AI的未来
我(杰里米·尤特利)一直很羡慕温斯顿·丘吉尔。有一个广为流传的说法:
“创新的历史,就是一部关于“床榻、巴士和浴缸”的历史。
伟大的想法,似乎总是在我们并非刻意思考工作、甚至心有旁骛的时刻悄然降临。 想象一下丘吉尔的经典场景:他悠然坐在浴缸里,向隔壁房间的助手口授一篇国家演讲稿。

当助手念出“尊敬的女士们,先生们……”时,他会立刻打断:“别用尊敬的,他们不配!” 当助手又念“亲爱的女士们、先生们,我们齐聚于此……”时,他又会咆哮:“直接说重点!”
每当看到这一幕,我都会想,如果我能拥有这样一位助手,该是何等奢侈——一个能深刻理解我的语境、我的风格、我的意图,让我在浴缸里就能完成演讲稿的助手。
而今天,这个曾经只有温斯顿·丘吉尔才能享有的特权,已经变得触手可及。哪怕是帕洛阿尔托最普通的一位居民,都可以拥有一个掌握了你的语境、风格和意图的AI助手。 当你身处浴缸时,你同样可以口述你的讲稿。这在今天的技术上,已是完全可行。
我叫杰里米·尤特利,是斯坦福大学一名教授创意与人工智能的客座教授。 过去15年来,我一直致力于创意、创新、创业与人工智能交叉领域的研究与教学。 我当前最关注的课题,是帮助非技术背景的专业人士,学习如何与生成式AI进行高效协作。
就在两年前,我和我的搭档佩里·克莱班写了一本名为《创意流》的书,它系统性地阐述了创意的生成与原型设计。 这本书是我在斯坦福领导高管项目、领导力项目和创业项目十余年经验的结晶。 然而,就在我们这本书出版一个月后,ChatGPT横空出世。

我感觉自己就像在互联网革命前夜,写出了一本关于零售业的权威著作。 AI作为一种能够极大增强和放大我们创造力的工具, 我在写书时对它的了解其实并不多。 因此,在新书出版一个月后,我没有开启全球巡回签售,而是选择放下身段,像个学生一样重新坐回课堂前排,全身心投入去学习这项颠覆性的新技术。 我开始上课,进行研究,与企业内部的团队合作,深入探究一个核心问题:生成式AI究竟如何影响个人、团队乃至整个组织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一章:反客为主——让AI向你提问
我们与AI互动时,通常会直接抛出问题,比如:“我该如何回答这个问题?”
但我们其实可以换一种方式,向AI提问:“我想知道如何回答某个问题,你认为我该如何向你(AI)提问才能得到最佳答案?”
你发现其中的精妙之处了吗?我让AI来指导我如何更好地向AI提问。 你可以用AI来学习如何使用AI——这是前所未有的。Excel无法教你如何使用Excel,PPT也无法教你如何制作PPT。 但奇妙的是,只要你懂得开口,AI就能教会你如何使用它自己。
这里有一个非常简单但极具启发性的实践方法。打开你常用的任何一个大语言模型,然后输入以下指令:
““你好,请你扮演一位AI专家。我希望与你进行一次咨询,帮助我发现AI在我生活中的最佳应用场景。 作为一名AI专家,请你一次只问我一个问题,直到你对我目前的工作流程、职责、关键绩效指标和目标有了足够深入的了解。 然后,请为我提供两个显而易见的和两个意想不到的建议,告诉我如何利用AI来赋能我的工作。”
当你这样做之后,你会发现自己将体验到一场前所未有、极富启发性的对话。 这一切都源于AI能够评估其自身工作的独特能力。
我亲眼见证了许多非技术背景的员工,通过这种方式取得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成就。 举一个例子,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局曾邀请我为一群偏远地区的护林员举办培训。 在一次线上的培训课上,一位名叫亚当·莱默的先生分享了他的困扰。
我当时建议大家,可以从自己最厌烦、最不想做的工作入手。 亚当说,他最头疼的就是每次为公园旅馆更换地毯时,都需要填写大量繁琐的文书工作,有时仅仅为了换一块地毯,就要花费两到三天时间在文书上。 于是他想,AI能否帮他完成这些文书呢?
结果,他只用了45分钟,就通过自然语言构建了一个小工具,为他节省了整整两天的工作量。 后来,这个工具被分享到了其他公园。 美国国家公园系统估计,这个由亚当在45分钟内创建的工具,将在今年为整个系统节省下7000个人天的劳动时间。
这就是普通专业人士所能带来的巨大影响力——即便没有任何技术背景,只要接受了最基础的AI协作培训,他们就能创造出惊人的价值。

第二章:从工具到队友——重塑你与AI的关系
如今,许多组织都渴望了解如何利用AI实现业务转型,但他们往往缺乏与AI协作的基础“语言”。 因此,我的第一课总是从最基本的问题开始:你到底该如何与AI共事?
研究数据显示,AI能让人们的工作效率提升25%,产出增加12%,质量提高40%。 但矛盾的是,现实中只有不到10%的职场人士真正从与AI的协作中获得了显著的生产力提升。 这中间存在着巨大的“认知与现实的鸿沟”。
我们曾在欧洲和美国进行过一系列研究,结果令人惊讶:在大多数情况下,AI并没有让人们变得更有创造力,有时甚至会削弱他们的创造力。
通过深入分析表现优异者与表现不佳者的差异,我们发现了一个根本性的区别:
表现不佳者,将AI视为一个工具。 表现优异者,将AI视为一个队友。
当你将与AI的关系从“使用工具”转变为“搭档队友”时,你所能获得的成果将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一个简单的例子:当AI给出的结果不尽如人意时,你会怎么做? 如果你把它当成工具,你可能会尝试修改一下,或者干脆放弃,断定“它做不好这件事”。 但如果它是一位给你提供了平庸方案的队友呢?你会给他反馈、指导、甚至是悉心辅导,帮助他改进。
我们发现,那些将AI视为队友的人,会像对待真人一样去执教它,给予反馈,更重要的是,他们会引导AI向自己提问。
“传统的思维模式是“我提问,AI回答”。 但队友思维则会让你反过来问:“嘿,关于这个议题,你认为我应该思考哪十个问题?” 或者“为了给你最好的回应,你需要从我这里了解些什么?”
这种思维转变的应用场景非常广泛。例如,你可以利用大语言模型来进行高难度对话的模拟演练。 你可以让AI先采访你,了解你的谈话对象,然后为他构建一个心理画像,并扮演你的谈话对象与你进行角色扮演。演练结束后,它还能从对方的视角,为你提供关于沟通方式的宝贵反馈。 这些强大的功能,今天我们唾手可得。
灵感是一种纪律
每个人都能使用同一个ChatGPT,凭什么我能得到比你更好的输出? 答案在于我为这个模型带来了什么。 我带来的不仅是提问的技巧,更是我的经验、我的视角,以及我从世界万物中汲取的所有灵感。
我曾与格莱美奖得主、嘻哈艺术家Lecrae共同教授一门课程。 当我们要求学生们去外界寻找灵感时,商学院的学生们一脸茫然,仿佛在问:“灵感是什么?”
我转向Lecrae,这位房间里当之无愧的创意大师,问他对此有何看法。他用嘻哈歌手独有的方式,说出了一句充满哲理的金句:
““灵感是一种纪律。”
那一刻我恍然大悟。对于许多人来说,灵感甚至从未被纳入他们可以主动运用的工具箱,更不用说成为一种生活习惯了。 但我所认识的那些最具创造力的人,无一不是在有纪律地、系统性地管理着自己思想的输入,因为他们深知,输入的质量决定了输出的高度。
第三章:超越满意即可——在AI时代如何追求卓越创意
我最喜欢的一个关于创造力的定义,来自俄亥俄州的一名七年级学生。当老师问她什么是创造力时,她在一张便利贴上写道:
““创造力,就是不满足于你想到的第一个点子。”
这个定义之所以深刻,是因为它直面了人类一种根深蒂固的认知偏见,这种偏见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功能固着」或「定势效应」。 简单来说,人类倾向于固守于早期想到的解决方案,一旦达到“足够好”的程度,就会感到满足。 诺贝尔奖得主赫伯特·西蒙称之为“满意即可”的原则。
在AI时代,创造力的定义改变了吗?我认为没有。 事实上,借助AI,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容易获得足够好的答案。
但如果你的目标是世界级、是卓越非凡,那么你向AI索求的就不应仅仅是一个答案,而应该是海量的创意和多样的变化。 这需要时间去阅读、筛选和消化。 从根本上说,人类能否达到真正的创造性状态,不仅取决于技术本身,更取决于我们在与AI协作时,内心所设定的目标。
创作者们无需畏惧AI,你们应该做的,是全身心地拥抱它、深入地探索它。 一个前所未有的、创造力被极大释放的时代即将来临。
所以,当有人问你“你如何使用AI?”时,唯一正确的回答或许是:
“我不使用AI,我与它共事。”
当你开始真正与AI共事时,一切都将从此改变。

参考资料: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v779vmyPVY&ab_channel=EO
一键三连「点赞」「转发」「小心心」
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