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想入职 AI 巨头吗?这里有一份武林秘籍。
这几天,Meta 研究员 Lucas Beyer 在 X 平台发起了一个投票,询问在 Google、Meta、xAI 等大厂有没有遇到过最酷的面试。
没想到这个帖子一下子就火了,许多 AI 圈人士也纷纷借着这个由头,分享了自己的面试经历。

比如 ResNeXt 一作谢赛宁也表示自己有过多段面试经历,并且还强调这些都是线下面对面的,所以压根就没有所谓 LLM 作弊的机会。
在他看来,当年的 DeepMind 面试非常「硬核」,像考试一样——两个小时的马拉松,要回答上百个数学、统计和机器学习概念题。

「Meta FAIR 更像是学术面试,夹杂一点编程,最大的亮点是和 Piotr、Ross、Kaiming 聊计算机视觉研究。Google Brain/Research 的风格也类似。」
而要谈到最酷的体验,莫过于 2018 年的 OpenAI 那场面试。
「白板写代码、一场研究分享,还有一整段接近 5 个小时的环节,在一个小房间里解决一个强化学习问题(交叉熵方法里的方差坍缩)。我当时对强化学习几乎一无所知,但这正是考察点。
他们会给你一份 @johnschulman2 手写的完整问题描述,然后要求你自学、查资料、动手解题、在笔记本里写下思路,最后再做汇报。」

谢赛宁的分享也「召唤」出了 OpenAI 联合创始人 John Schulman,来了波回忆杀。

值得一提的是,几周前,纽约大学神经科学博士 Bas van Opheusden 成功斩获 OpenAI 技术岗位 offer,随后他将整个面试流程、心得体会和实用建议整理成详细文档,慷慨分享到 X 平台。

花在求职面试准备上的时间,可能是你人生中回报最高的投入。我真希望自己当初能更早开始。准备面试还有额外好处:你会学到新技能、阅读论文、或重温一些经典知识。通过模拟面试,你还能得到坦诚的反馈,并从更高的角度审视问题。
招聘人员可能会邀请你和用人经理聊聊,或者和团队一起吃午餐/晚餐,并称这些聊天是「非正式的」。但这通常只是说没有严格的打分标准。
面试,尤其是编程面试,会很尴尬。你可能会在一个陌生人盯着你、还期待你边做边讲的情况下,调试一个下标偏移 1 的错误。而且你还不能用 Codex、Copilot 或任何 LLM 工具,这和你日常的工作流程完全不同。
面试流程的目的,是评估你的能力和是否适合公司,从某种程度上说,你要么达到标准,要么没有。不过,你仍然可以通过一些小细节来增加成功的概率——而这些细节本身,也能传递出你的用心和职业态度。
如果你已经知道用人经理是谁,可以在 Google Scholar 查找他们的论文,阅读他们的研究,看看他们的 Twitter,观看他们的演讲或报告。这样你能更好地了解他们的兴趣和动力,而人们通常会欣赏你对他们内容的关注。
我也不喜欢别人跟我说「做你自己」,但我想强调真诚的重要性。如果你在面试中扮演一个「理想化的自己」,面试官会立刻察觉。人类很擅长捕捉这种细微差别。
如果这种表达对你来说不自然,那就不要硬说,找一个适合自己的方式去表达。
这很难。你需要在展示能力、介绍自己过往优秀工作成果(因为你认为这些能让对方对你有好印象)和避免显得过于自信之间找到平衡。
这一点我怎么强调都不为过。
3 for i in range(n-1):
4 for j in range(n-i-1):
5 if arr[j] < arr[j+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