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料 AI 大厂面试全流程,顶级大佬秘籍亲测有效,建议直接收藏

APPSO 2025-08-31 11:57

朋友,想入职 AI 巨头吗?这里有一份武林秘籍。


这几天,Meta 研究员 Lucas Beyer 在 X 平台发起了一个投票,询问在 Google、Meta、xAI 等大厂有没有遇到过最酷的面试。


没想到这个帖子一下子就火了,许多 AI 圈人士也纷纷借着这个由头,分享了自己的面试经历。


资讯配图


比如 ResNeXt 一作谢赛宁也表示自己有过多段面试经历,并且还强调这些都是线下面对面的,所以压根就没有所谓 LLM 作弊的机会。


在他看来,当年的 DeepMind 面试非常「硬核」,像考试一样——两个小时的马拉松,要回答上百个数学、统计和机器学习概念题。


资讯配图


「Meta FAIR 更像是学术面试,夹杂一点编程,最大的亮点是和 Piotr、Ross、Kaiming 聊计算机视觉研究。Google Brain/Research 的风格也类似。」


而要谈到最酷的体验,莫过于 2018 年的 OpenAI 那场面试。


「白板写代码、一场研究分享,还有一整段接近 5 个小时的环节,在一个小房间里解决一个强化学习问题(交叉熵方法里的方差坍缩)。我当时对强化学习几乎一无所知,但这正是考察点。


他们会给你一份 @johnschulman2 手写的完整问题描述,然后要求你自学、查资料、动手解题、在笔记本里写下思路,最后再做汇报。」


资讯配图


谢赛宁的分享也「召唤」出了 OpenAI 联合创始人 John Schulman,来了波回忆杀。


资讯配图


值得一提的是,几周前,纽约大学神经科学博士 Bas van Opheusden 成功斩获 OpenAI 技术岗位 offer,随后他将整个面试流程、心得体会和实用建议整理成详细文档,慷慨分享到 X 平台。


如果你正在寻求 AI 研究职位,那么这份宝贵的面经或许能给你提供参考。
附上文档地址:
https://docs.google.com/document/d/1ZV73D2vgaj2yu_tjN3TVOP6QVLWVPXJB2rrqSZQxYtI/edit?pli=1&tab=t.0

资讯配图
AI 研究面试
Bas van Opheusden
几周前,我加入了 OpenAI 开始新的工作。这篇文章记录了我的面试过程、一些经验教训,以及我想给你的建议。
如果你正在读这篇文章,我猜测你可能正在找工作,或是考虑职业转型,并且至少对生成式 AI 和大型语言模型有一定兴趣。
即使不是这样,我也建议你去看看 openai.com,了解一下我们最新的研究。我听说,GPT-5 还挺不错的 ;)
保护好你的身心健康:
面试过程压力很大, stakes 很高,有时候短短 30 分钟的谈话就可能让你的人生发生巨大转折——可能变得更好,也可能更糟。
等你走到最后,手里有一个甚至多个 offer 时,你会觉得一切都值得,但过程中肯定会有艰难的时刻。一定要有朋友和家人的支持网络,不要低估精神压力加上熬夜对身体的影响。
所有人都希望你通过面试并签下 offer:
在面试过程中,你有时会觉得这是对立的、令人沮丧的、甚至不公平的。不过请记住,所有相关的人——推荐你的人、招聘人员、面试官、用人经理等等——其实目标一致:希望你能通过并接受 offer。通常公司会尽力帮你成功,任何其他结果对所有人来说都是损失。虽然我们扮演的角色不同,但这其实是一场团队协作的比赛。
失败也是一种选择:
在我面试结束时,我收到了几封拒信和 3 个 offer。如果是 2 个或 1 个,我依然会很兴奋;如果一个都没有,我会很难过,可能会情绪崩溃,甚至一段时间都不想再申请其他公司。
但我终究会调整好状态,而且肯定会在大约一年后重新申请 OpenAI。我们的职业都是在不断成长的轨迹上前进的,只要你在任何公司通过过哪怕一个面试环节,他们通常都愿意在 1 到 2 年后再联系你。
我自己就有这样的经历,也认识很多人有同样的情况。这一年并不是我第一次申请 OpenAI。
享受过程!
虽然在这种高风险的情况下很难做到,但面试本身也有乐趣。你会接触到很多有趣的新创公司,有机会和你所在研究领域的世界级专家一对一交流,还能学到一堆新技能。编程面试某种程度上也挺好玩的——那是一种「二类乐趣」的方式。
一些通用建议
尽早准备
花在求职面试准备上的时间,可能是你人生中回报最高的投入。我真希望自己当初能更早开始。准备面试还有额外好处:你会学到新技能、阅读论文、或重温一些经典知识。通过模拟面试,你还能得到坦诚的反馈,并从更高的角度审视问题。
我发现自己在前一份工作中,也因为面试准备而变得更优秀。以一个数量级来建议的话,我推荐大约投入 100 小时做 LeetCode 练习,再花差不多的时间读论文、复习知识(可以用 Deep Research!)、以及和朋友交流。
没有所谓的「非正式交流」
招聘人员可能会邀请你和用人经理聊聊,或者和团队一起吃午餐/晚餐,并称这些聊天是「非正式的」。但这通常只是说没有严格的打分标准。
你与任何公司或其代表的每一次互动,都是展现你性格、能力和热情的机会(无论是积极还是消极的表现),从第一次聊天到你签署 offer 的那一天,这一点始终成立。
和朋友一起练习
面试,尤其是编程面试,会很尴尬。你可能会在一个陌生人盯着你、还期待你边做边讲的情况下,调试一个下标偏移 1 的错误。而且你还不能用 Codex、Copilot 或任何 LLM 工具,这和你日常的工作流程完全不同。
你不希望第一次经历这种情况就是在一次高风险的面试中。尽量多和朋友练习,在时间压力下写代码,故意选一些让人烦的题目,让朋友假装不认识你。这会很尴尬——但这正是目的。学会适应这种尴尬感。
一些简单的小技巧
面试流程的目的,是评估你的能力和是否适合公司,从某种程度上说,你要么达到标准,要么没有。不过,你仍然可以通过一些小细节来增加成功的概率——而这些细节本身,也能传递出你的用心和职业态度。

投资一个好的设备。我买了 Yeti Nano 麦克风和 C922 Pro 摄像头。我使用双屏幕设置,这样通话时可以一边记笔记,一边把视频通话窗口移动到屏幕位置,看起来像是在进行眼神交流。我的房间光线充足,如果音频出现问题,我会随手拿起耳机。在每次面试前,我都会清理桌面,并准备好纸笔。虽然只用过一次,但我几乎可以肯定,如果那次没有它们,我可能会挂掉那场面试。

照顾好自己的基本需求。面试前一天要早点睡。根据需要开空气净化器、空调或取暖器。面试前 30 分钟,可以出去散步或者和猫咪玩一会儿。确保自己吃饱、上过厕所,并把水准备好(我会同时摆上水、咖啡、冰茶和康普茶)。如果你有颈椎或背部问题,提前吃点止痛药并做拉伸。

提前到场。如果面试是下午 2 点,建议 1:55 就加入通话。面试官可能会在 2:03 左右出现,如果 2:05 还没来,就发封事先写好的邮件给招聘人员,他们一般会在 2:07 左右出现。这很正常。

熟悉视频会议平台。不同公司可能用 Zoom、Google Meet、Microsoft Teams、Amazon Chime 等,确保你会使用屏幕共享、聊天等功能。同样,对于编程面试,要提前熟悉所用的工具。如果是 Coderpad 或 Google Colab,你可能会有语法补全和高亮功能,但有些公司用纯文本环境,甚至不允许运行代码。据说 Meta 会转向允许使用 AI 工具的面试。

用同一台电脑进行练习和面试。如果你的工作需要写代码,而且你习惯了工作笔记本的设置和布局,你可能会想用它来练习面试,但这会适得其反——真正面试用的是个人电脑时,你会不适应。
如何获得面试机会
想要进入大型科技公司并不容易。它们的招聘页面上虽然有职位空缺,但通常投递的人非常多,单纯在线申请成功率很低。我更多的成功来自被动邀约或内推。

做好工作,并让成果被看到。把你的成果发布出来,并在会议上展示;在 GitHub 发布带有演示和说明文档的项目;参加社交活动和招聘会,在演讲中提好问题,主动提出合作并落实;争取学术引用、GitHub Star,参与开源项目,赢得黑客马拉松等等。很多公司都有专门的招聘人员和人才发掘者,他们的工作就是寻找杰出人才。如果你一直在做出色的工作,他们会注意到你——而你能让他们更容易发现你,就更好。

争取内推。最有效的「敲门砖」就是内部推荐。考虑到 Google、Meta、Apple、Amazon 等公司员工众多,你很可能有朋友在那里。向朋友或熟人请求内推是完全正常的。即使他们不能帮你(很多公司内部对可发的推荐名额有限制),我敢保证你会因此重新联系上一些老朋友,还能认识朋友的朋友,他们会很乐意了解你并提供建议。科技圈里有很强的「传递善意」文化。顺便说一句,如果你是我的朋友,我的私信随时欢迎你。如果我们唯一的交集是 8 年前在佛蒙特滑雪,然后就再没联系过——你依然是我的朋友。来聊聊吧!OpenAI 正在招人 ;)

准备好优秀的 LinkedIn、简历和个人主页。我其实没有全部都做,但保持一个更新的 LinkedIn 资料非常有用。如果你把职位写成「AI 研究科学家 - 大型语言模型」,你就会收到各种主动联系,包括一些你从没听说过的很酷的初创公司。比如我面试过的 Lila,就非常厉害,我强烈推荐大家去了解一下。
招聘人员的初步电话沟通
在大多数公司,面试流程的第一步通常是与招聘人员进行一次简短的「非正式」通话。他们会向你介绍面试流程,告诉你你的用人经理是谁、所在的团队是做什么的;如果是初创公司,还会介绍公司的使命和战略。
他们可能还会问你对薪酬的期望。在这次通话中,一定要记笔记!我当时没做,后来很后悔。这可能是最后一次有人会向你详细解释组织架构和团队分工。我有过这样的经历——在 2-3 周后的编程面试中,有人问我申请的职位是什么,我居然答不上来。
与用人经理的交流
几乎每家公司都会在流程初期安排一次与用人经理的筛选通话。
在这次交流后,用人经理需要确信你有能力胜任他们正在招聘的岗位,并且愿意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和你紧密合作。
这一步没有所谓的「秘籍」或「捷径」。用人经理通常比你经验更丰富,判断力更好,还掌握你所不了解的内部信息(例如岗位的确切细节)。
不过,你还是可以做几件事来增加成功率:
提前做功课
如果你已经知道用人经理是谁,可以在 Google Scholar 查找他们的论文,阅读他们的研究,看看他们的 Twitter,观看他们的演讲或报告。这样你能更好地了解他们的兴趣和动力,而人们通常会欣赏你对他们内容的关注。
这并不是「社交工程」技巧,而是真诚地投入时间去了解对方,是展示你热情的好方法。如果你有一天和我面试,提到这篇博客,我会开心得飞起来!
保持真诚
我也不喜欢别人跟我说「做你自己」,但我想强调真诚的重要性。如果你在面试中扮演一个「理想化的自己」,面试官会立刻察觉。人类很擅长捕捉这种细微差别。
我很幸运,自己在性格上,个人特质和职业特质比较互补(有点像 Mr. Peanutbutter 和 Eeyore 的混合体),所以我可以真心地说:「我想加入 OpenAI,因为 OpenAI 是世界上最酷的公司」,而且我是真的这样想的。
如果这种表达对你来说不自然,那就不要硬说,找一个适合自己的方式去表达。
保持谦逊
这很难。你需要在展示能力、介绍自己过往优秀工作成果(因为你认为这些能让对方对你有好印象)和避免显得过于自信之间找到平衡。
特别是,用人经理可能掌握一些不能透露的机密信息,而像「基于你的研究,你觉得扩展方案 A 还是 B 更好」这样的问题,他们可能比你更清楚答案。
保持热情
这一点我怎么强调都不为过。
如果你和我面试,我很可能会问:「介绍一下你自己,为什么想来 OpenAI,这个岗位最让你兴奋的是什么?」
你必须预料到这个问题,提前准备一个有说服力、且真诚的答案。这可能有点难,因为你可能同时在申请很多公司,而只有一家可以是「世界上最酷的公司」。
但只要认真思考,你总能在每家公司找到让你真心热爱的理由。举例来说,这些对我来说都是真的:「2018 年我在 Facebook Reality Labs 实习的那段时间,是我人生中最快乐的时光,我很想重现那种体验」;
还有,「我现在正用 Google Chrome 写一份 Google 文档,网络是用 Google Pixel 手机的热点共享的。我从 12 岁起就想去 Google 工作。」
你在推介自己的同时,也在推介现任公司
让我意外的是,面试中别人很常问我关于 Imbue 的问题——从我们的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到公司的使命、商业计划、盈利模式等等。我不太清楚为什么会这样,尤其是我并不能透露这些信息。
不过我的感觉是,有些面试官纯粹出于好奇,而另一些面试官可能会把你解释公司使命的能力,视作你个人能力的体现;而你选择目前雇主的决定,也可能被看作是你判断力好坏的信号。
不管怎样,一定要提前练习好对公司的介绍,并能把自己日常的技术工作,和公司整体目标联系起来。我猜,这能体现出你的领导力。
行为面试
大多数大型科技公司都会有某种形式的领导力面试。Amazon 的 Bar Raiser 面试和 Google 的 Googleyness 面试就很有名。通过准备和练习——大约 10 小时可能就够了——你是可以拿高分的。网上有很多相关文章和视频可以参考,我能补充的不多。
准备好带主题的故事。例如,「谈谈你和经理意见不一致的经历」和「谈谈你在并非直接负责时展现领导力的经历」,可能都可以用同一个故事来回答。
当我开始准备这些题时,才发现自己其实比想象中有更多故事可讲。可以用 STAR(I) 模型来组织回答,并尽量让故事有一个「救赎」情节、而你是故事的主角:「我没能按时完成任务,因为我们低估了工作量。我及时与客户沟通,加班通宵,最后交付了双倍的价值!」
在我看来,这些面试多少有点表演成分,不过有一点建议特别重要——一定要准备好回答「说说你失败过的一次经历」。因为如果你回答「我从来没失败过」,要么会被当成自大,要么会被认为你没真正尝试过什么有挑战的事。
编程面试
编程面试会占据你大部分的面试时间,也是成败的关键环节。一个非常重要的理念是——理解编程面试的心理学,并利用它来帮助你成功。
面试的目标并不是写出优美的代码、通过所有测试,或者精确计算复杂度,而是让面试官觉得你会是一个值得合作的未来同事。我曾有过几乎没写什么代码也能通过的面试经历。

面试官是希望你通过的因为面试官既出题又打分,你可能会觉得和他们是对立关系,但事实恰好相反:对面试官来说,最理想的情况是你表现很好,他们能写一份精彩的推荐意见;最糟糕的就是看着候选人一直卡着。通常他们会尽力帮你通过,你可以利用这一点。我甚至直接问过:「我想通过这次面试,我该怎么做?」——有一次就是靠这样的问题通过了,否则我很可能挂掉。

自我介绍要简短时间有限,寒暄闲聊就是在浪费时间。准备一个简短的介绍,比如:「我叫 Bas van Opheusden,目前在研究团队负责安全与对齐的评估工作。」

解完一道题就继续往下走很容易陷入在一道题上花太多时间的陷阱,但如果是多阶段面试,尽快进入下一题才是主要目标。收尾优化或聊天可以留到最后再做。

练习在压力下编码编码和调试的难点在于,你必须在脑中准确模拟机器的逻辑,而当有人盯着你、计时器在走、对方还在「帮你」时,这会更难。你应该在和真实面试相同的条件下练习——有时间压力、有心理压力。

准备白板编程面试有些公司会要求这种形式。我不知道为什么,但这是你需要提前准备的技能。练习在没有运行环境、没有语法高亮的情况下写代码。这是最糟糕的体验,但练过你会庆幸的。

练习 Python大多数科技公司都使用 Python 和 PyTorch。虽然有些公司面试不会强制要求 Python,但很可能你的面试官最熟悉的就是 Python,这样他们能更好地帮你。
需要准备的具体面试题型:

调试 Transformer:这是经典题型之一:你会拿到一个有问题的自注意力(self-attention)模块实现,然后需要调试它。一定要练习调试张量(tensor)的形状,并特别注意因果注意力掩码(causal attention mask)——这是最容易出错的地方。参考资料可以看看 nanoGPT。

Top-k / KNN:「选出前 k 个最大元素」这个问题在机器学习中经常出现,是一道不错的面试题,尤其是因为它的标准解法(堆,heap)不是你能现场凭空想出来的。一定要熟悉堆的概念和用法。

实现 BPE:分词器(tokenizer)是大语言模型中最麻烦的部分,而实现 BPE(Byte Pair Encoding)时不出错并不容易,这题在面试中还挺常见。

从零实现反向传播:实现一个最基本的自动微分(auto-diff)、链式法则(chain rule)等。这里有很多机会犯索引错误。

KV Cache:本质上就是构建一个矩阵,但如果你没见过,可能会写得非常复杂。

二分查找、回溯、Dijkstra 等
小技巧:
我在面试中学到的一个技巧是战略性地使用 「TODO」。比如你在写一个冒泡排序(bubble sort)算法,代码可能会是这样:
1 def bubble_sort(arr: list[int]) -> list[int]:   
2 n = len(arr)
3 for i in range(n-1):
4 for j in range(n-i-1):
5 if arr[j] < arr[j+1]:   
6 arr[j], arr[j+1] = arr[j+1], arr[j]
在实现代码时,你可能会开始疑惑(或者面试官会问你),这里到底应该是 n-i-1 还是其他的数字。
你可以当场模糊带过,也可以边写边分析,但我更喜欢的办法是直接在代码里加 TODO。比如,第 4 行写:#todo: check indexing,第 5 行写:#todo: < or >?。这样,当你最后运行代码发现它错了(比如排序结果是降序),你就能把一次「失败」转化成一次「亮点」——你可以说:「啊,这正是我刚才担心的地方,应该是 > 而不是 <,这样就对了。好,我把这个 TODO 删掉。」
留下 TODO 的一个缺点是,它可能会更明显地暴露你忽略了某些东西。比如,我有一次面试要实现论文里的一个方法,开头写了:X = torch.zeros([N,N]) #todo: check if initialized at 0?
然后我就忘了这回事。结果,那次面试没通过……
如果你「确定」某一行代码里的某个变量应该是排好序的,可以写:assert all(x<=y for x,y in zip(arr, arr[1:])) #arr is sorted

这样既能帮你记住这个事实,也能在某些边界情况不符合预期时,或者你在上游代码里打错字时,及时发现问题。最后你可以把这些断言注释掉或删除。

考虑重构问题:我遇到过一道题,要求在一个「按时间从最近到最早排序」的日志里找到某个事件,我一直搞混方向。其实完全可以在代码一开始就写:arr = arr[::-1] # now arr is ascending 这样就变成升序,后面处理会更顺畅。
机器学习领域面试(ML Domain Interviews)
你可能会被安排一次「领域面试」,或者名字差不多的环节。这种面试的内容差异很大——可能是考试式的问答、讨论你写过的论文,或者单纯问你「最近在做什么」。
准备考试类问题时,基础一定要会!面试可能一上来就问:「监督学习和无监督学习有什么区别?」或者「什么是线性回归?」你必须能简洁、准确地回答。同时也要了解最新进展和前沿成果,比如:

如何训练上下文长度为 1000 万的模型?GSPO 和 GRPO/PPO 有什么区别?

什么是(有害的)persona 向量?一些面试官喜欢考历史类问题,比如:「说出 Vaswani 2017 提出的架构与 GPT-OSS-120B 架构之间的三大主要质的区别。」

用 ChatGPT 做准备:如果你一定要,也可以用 Claude 或 Gemini,但我从 o3,尤其是 Deep Research,拿到过非常有用的学习指南、论文链接和摘要。如果你大致知道自己要找什么,这些工具会非常有帮助。

准备一个演讲:有些公司会要求你做一次演讲,即使不要求,也可能让你介绍之前的工作。用幻灯片讲解会比单纯口述好很多。

准备好讨论你当前的工作:面试官可能会问你现在的项目,你需要能够解释目标、方法、进展、下一步计划,以及你认为它最终会如何融入产品。这有时会有点尴尬,因为他们可能会问你目前还没有答案的问题(比如结果是经验性的,你还没拿到数据),或者他们的直觉和你不同;甚至他们可能已经知道你的方法行不通,但这是机密,所以不能告诉你……
谈判(Negotiation)
刚开始投递时,我的想法是:完成面试后,大概会有 50%-75% 的公司拒绝你,然后你会拿到一些 Offer,做个对比,谈谈条件,再做决定。
可惜,现实并不是这样。
当你通过所有正式面试,并接到招聘人员的祝贺电话后,第二轮面试才刚刚开始。
此时,公司已经确认你技术达标、文化契合,但他们还不知道:他们有多想要你、你有多想去他们公司、他们该给你多少薪酬。
我以前完全不知道还有这么一套流程,而且到现在接触也不多,但它几乎同样重要。我的建议有限,不过有几点:

别只盯着薪资:作为机器学习研究员,我们看到一个「数字越大越好」的指标时,本能就是往上爬,你当然可以这么做。但不要让这个数字分散你对其他生活质量关键因素的关注:团队、使命、地点、公司文化、伙食(是的,真的很重要)。钱确实不错,但如果为了钱牺牲幸福感,就违背了它的意义。

有些招聘方会用「脏招」:我遇到过公司给极短的回复期限、撤回 Offer、完全消失、或者「意外地」拖到另一个 Offer 过期后才发出邀请。尽量把所有约定落实到书面上(这本身可能也需要谈判),并且别以为自己谈判能力一定比对方强。你一生可能只会做几次这样的谈判,而他们每天都在做。

用好你的用人经理:他们是想招你的人,可以在内部帮你争取。你可以请求再聊一次、认识团队其他成员,或者在没有面试压力的情况下再去办公室走一趟。但要记住——没有所谓的「非正式」面谈!
做决定
总会有那么一个时刻,你必须决定自己的人生下一步该怎么走。如果 OpenAI 给了你 Offer,那就收下吧,这里真的非常棒 ;)
如果没有,那就去那家能让你每天推开办公室大门都露出笑容的公司工作。
最后的想法
面试过程既艰难又让人紧张,但它也是一门可以掌握的技能。希望上面的内容能在你的求职路上帮到你,也希望有机会和你一起共事。
如果你对我的一些工作、生成式 AI 领域,或者 OpenAI 这家公司感兴趣,欢迎联系我。
祝你好运!
资讯配图
欢迎加入 APPSO AI 社群,一起畅聊 AI 产品,获取#AI有用功,解锁更多 AI 新知👇
资讯配图
我们正在招募伙伴
📮 简历投递邮箱hr@ifanr.com
✉️ 邮件标题「姓名+岗位名称」(请随简历附上项目/作品或相关链接)
更多岗位信息请点击这里🔗
资讯配图

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仅代表作者观点,如有内容违规问题,请联系处理。 
AI
more
R-Zero 深度解析:无需人类数据,AI 如何实现自我进化?
马斯克亲口证实xAI代码库被盗!涉案前员工被起诉,已跳槽OpenAI
硅谷炸雷!xAI创始老哥携机密叛逃OpenAI,马斯克:他上传了整个代码库
报告丨2025年中国AI算力基础设施发展趋势洞察
23岁被OpenAI开除天才逆袭募资15亿/威尔·史密斯被指用AI「造假」粉丝/马斯克起诉前员工跳槽窃密|Hunt Good周报
边缘 AI 动态电流测试痛点:这场研讨会给你答案
AI 研发提效进行到哪儿,谁来守住质量底线?
上海日记|时代少年团、商船会馆与AI100
96GB+1TB!AMD锐龙AI MAX+ 395主机官宣:9月1日,正式开售!
【AI】AI已迷失方向?强化学习教父Sutton最新发布OaK架构,挑战当前AI范式,提出超级智能新构想
Copyright © 2025 成都区角科技有限公司
蜀ICP备2025143415号-1
  
川公网安备510156020013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