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芯国际收购中芯北方49%股权,华虹整合华力微核心资产

全球半导体观察 2025-09-01 13:12


8月底,中国大陆晶圆代工双雄——中芯国际与华虹半导体,不约而同地公布了最新的半年度财务报告,并披露了重磅资产整合计划。中芯国际拟收购其控股子公司中芯北方的剩余49%股权,而华虹则计划将兄弟公司华力微纳入麾下,收购其97.4988%的股权


中芯国际与华虹半导体近日同步祭出重磅资本运作,正是两家公司在独特的宏观与产业环境下,为巩固长期竞争力而采取的主动布局。2025年上半年,全球半导体市场延续了年初以来的增长态势,由技术创新和部分终端需求回暖共同驱动。


01

中芯国际:以整合优化财务,为规模扩张“输血”


中芯国际2025年上半年的财务报告呈现了强劲的复苏态势。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23.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3.1%;毛利率达到21.9%,同比大幅提升8.0个百分点。


资讯配图


这一业绩的核心驱动力在于产能利用率的显著回升。据悉,中芯国际整体产能利用率从2024年底约78%的水平,回升至今年上半年平均91%以上。其中8英寸产线利用率超过95%,12英寸产线也恢复至90%。


从财报数据可以看出,中芯国际收入增长来源于其对市场复苏的精准捕捉。今年上半年其智能手机和物联网(IoT)应用领域的收入同比增幅分别超过30%和25%,反映出下游消费电子市场的需求回升。


但值得注意的是,在中芯国际靓丽的财报背后,其承载着巨大财务压力,这也是促使中芯国际开展此次并购的重要原因之一。


从近两年财报数据可知,中芯国际正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高资本投入周期。2024年,该公司资本开支高达73.3亿美元,2025年的指引有所上升(76亿美元)。此外,高资本开支的直接后果便是折旧额的飞速增长,继2024年折旧同比增长20.8%之后,公司预计2025年仍将维持约20%的增速。


中芯国际的战略本质上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公司管理层已明确表示,扩产计划不会因短期市场波动而改变。行业人士表示,在持续保持较高资本开支和折旧增长压力下,企业面临着较大的产能和市场需求压力。


在此背景下,中芯国际宣布拟通过发行A股的方式,收购其控股子公司中芯北方剩余49%的股权,此举并非一次简单的资产整合,而是一次深思熟虑的战术布局。据悉,中芯北方是公司位于北京的重要12英寸生产基地,专注于65nm至24nm的成熟工艺平台,是一块成熟且具备盈利能力的优质资产。


从表面看,此举的财务效益立竿见影。交易完成后,中芯北方的净利润将100%并入上市公司报表,直接增厚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和每股收益。


而从整体来看,简而言之,中芯国际正在用成熟资产“输血”成长中的资产,以一种更稳健的财务姿态,支撑其宏大的产能扩张蓝图,并向资本市场传递更为积极的盈利信号。同时,实现全资控股也简化了管理架构,使得集团层面对北京的多个晶圆厂项目(中芯北京、中芯北方、中芯京城)能够进行统一的资源调配和技术规划,从而提升整体运营效率。


据悉,中芯国际的扩张步伐并未停止,该公司的其他12英寸项目如专注于28nm及以上线宽显示驱动芯片和电源管理芯片的深圳项目,仍在稳步推进中。管理层在业绩说明会上展望,预计2025年第三季度渠道备货、补库情况将持续,整体产能供不应求的局面将支持高产能利用率的维持,全年目标是实现超越同业平均值的收入增幅。


02

华虹半导体:短期利润承压,深耕“特色+”生态


华虹半导体的财务数据略显“矛盾”。根据最新的财务报告,华虹半导体在2025年上半年实现了11.07亿美元的销售收入,相较于2024年同期的9.385亿美元,同比增长了18.0%。同期,公司的销售成本为9.954亿美元,同比增长15.9%。在利润归属方面,最终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为1170万美元,与2024年同期的3849万美元相比,同比下降了69.6%。


资讯配图


这一落差的根源在于公司内部不同生产线的运营状况差异。据悉,该公司成熟的8英寸生产线专注于功率器件、MCU等高毛利特色工艺,持续保持在98%以上的超高产能利用率,是公司稳定的利润来源。


具体来看,受益于新能源及部分消费电子产品的需求增长,华虹公司的深沟槽式超级结MOSFET平台销售收入同样取得了显著增长。另外,55nm eFlash MCU产品已进入规模量产阶段,广泛服务于物联网、安防和汽车电子等高增长领域。48nm NOR Flash产品也已实现大规模量产。


然而,华虹半导体位于无锡的12英寸新生产线尚处于产能爬坡和客户验证的关键阶段。据悉,目前,该产线约85%的平均利用率意味着目前的收入尚不能完全覆盖其庞大的固定成本,新生产线同时也带来了巨额的折旧费用和研发投入的显著增加。


正是较低的12英寸产线利用率,叠加高昂的折旧与研发这两大成本项,造成了华虹半导体的整体净利润的下降。华虹半导体的利润下滑并非经营恶化的信号,而是公司战略扩张周期中一个可预期的、阶段性的财务表现。市场目前也十分关注,无锡12英寸新产线的产能爬坡速度和盈利能力拐点何时到来。


行业人士均表示,2025年或将是该产线承受最大利润压力的“投资年”,而盈利能力的显著改善和关键的财务拐点预计将出现在2026年


尽管短期盈利承压,但华虹半导体的核心战略根基依然稳固。官方数据显示,公司在其核心的特色工艺平台上的收入增长依旧强劲,其中功率器件和MCU领域的收入同比增幅分别达到了28%和20%;模拟与电源管理平台更是实现了同比和环比的双位数增长。


华虹半导体计划通过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的方式,收购上海华力微电子97.4988%的股权。产业链人士表示,此举既是为了履行科创板上市时解决与兄弟公司存在业务重叠的承诺,同时背后也蕴含着构建一个“特色工艺+”超级平台的战略构想。


资讯配图


据悉,华虹半导体是特色工艺领域的专家,而华力微则拥有成熟的12英寸逻辑与存储工艺能力,尤其是在65/55nm和40nm技术节点上。这次整合远非简单的“1+1”。它旨在打造一个能为客户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的综合性平台。例如,一个物联网设备设计公司,以往可能需要向华虹采购内嵌了eFlash的MCU(特色工艺),再向中芯国际或其他厂商采购其无线连接芯片(逻辑工艺)。整合完成后,这家公司可以在华虹集团内部完成所有芯片的代工需求。


03

结语


中芯国际正走在一条以“规模”为核心、通过整合实现财务优化的道路上。其上半年业绩受益于产能利用率的显著回升,但持续高企的资本开支与折旧压力构成了严峻挑战。拟全资控股中芯北方,既是强化运营效率之举,更是一次精妙的财务运作,旨在通过并入成熟资产的利润来对冲新产能扩张带来的盈利压力。


与此同时,华虹半导体则坚定地深化其“特色工艺+”的差异化路线。尽管新产能爬坡导致短期利润承压,但其核心特色工艺业务依然增长强劲。计划将兄弟公司华力微电子纳入麾下,不仅是履行上市承诺,更是构建一个覆盖“特色工艺”与“成熟逻辑工艺”的综合性服务平台,旨在提升客户粘性并构筑更深的护城河。


#晶圆代工 #中芯国际 #华虹半导体


资讯配图
资讯配图


 关于我们

资讯配图

TrendForce集邦咨询是一家全球高科技产业研究机构,研究领域涵盖存储器、AI服务器、集成电路与半导体、晶圆代工、显示面板、LED、AR/VR、新能源(含太阳能光伏、储能和电池)、AI机器人及汽车科技等前沿科技领域。凭借多年深耕,集邦致力于为政企客户提供前瞻性的行业研究报告、产业分析、项目规划评估、企业战略咨询及品牌整合营销服务,是高科技领域值得信赖的决策伙伴。

上下滑动查看

资讯配图
资讯配图

发现“分享”“赞”了吗,戳我看看吧

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仅代表作者观点,如有内容违规问题,请联系处理。 
中芯国际 华虹
more
【一周热点】华虹半导体收购华虹五厂;华为投资控股增资至638.86亿;半导体大厂人事变动
华虹收购华力微,12英寸晶圆产能将显著提升
刚刚!华虹公司发布停牌公告
华虹半导体将收购华力微97.4988%股权
华虹披露华力微注入预案
华虹收购华力微
华虹拟收购华力微,股票停牌!
华虹半导体收购华力微
风云突变!华虹收购华力微
中芯国际收购中芯北方49%股权,华虹整合华力微核心资产
Copyright © 2025 成都区角科技有限公司
蜀ICP备2025143415号-1
  
川公网安备510156020013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