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头条事件:全国首个低空经济共保体落子重庆,6115万保障撬动万亿赛道
2025年8月31日,全国首个低空经济共保体在重庆宣告成立,由重庆市发改委、重庆金融监管局和人保财险牵头组建,19家保险公司签署合作协议,并与航天时代低空公司、宗申航发等16家产业链企业完成项目签约,累计提供6115万元风险保障。这一机制通过"风险共担、合作共赢"模式,破解了低空经济领域新型风险保障不足的核心痛点:

- 专属产品矩阵
首发"渝低空保"系列产品,覆盖无人机第三者责任、航空产品责任、科技研发成果转化、网络安全四大领域,构建全产业链风险防护网。例如,无人机责任险针对"黑飞"事故提供兜底赔偿,科技转化险则保障研发失败导致的数千万损失。 - 机制创新
共保体整合19家险企资源(包括人保、太保、平安),解决单一机构承保能力有限、不敢保新兴风险的问题。国信证券数据显示,我国无人机专利申请量占全球70%,是全球最大民用无人机出口国或地区,但此前风险敞口高达产业规模的15%,共保体将这一比例压缩至5%以下。
深度分析:为何重庆成为保险革命试验田?
重庆的低空经济爆发式增长是共保体落地的关键驱动力。2025年上半年,全市低空飞行达115.7万架次、总时长19万小时,同比激增67.3% 和 109.2%,增速领跑全国。这得益于三大优势:

产业影响:共保体不仅是保险创新,更是低空经济安全发展的基础设施。它推动"强制责任险制度"落地,未来3年将覆盖全国80%低空企业,释放万亿市场潜力。正如重庆金融监管局王树锋所言:"共保体将制定统一标准,终结保险孤岛时代"。
02 风险革命:低空装备产业规模首度曝光,406万台设备激活制造链
2025年8月31日,工信部在新疆石河子低空产业创新发展大会上披露关键数据:全国低空装备登记企业达881家,备案产品2822种,在役装备总量突破406万台!更值得关注的是技术突破——16款民用无人机获适航批准,在研吨级无人机近30款、eVTOL机型近70种。这组数据揭示三大产业跃迁:
- 制造能力质变
eVTOL研发数量全球占比40%(欧盟仅25款),吨级无人机技术覆盖高原物流、森林消防等极端场景; - 适航审批破冰
2025年适航认证数量同比激增220%,亿航EH216-S、峰飞V2000CG等明星机型加速商业化; - 区域制造集群成型
珠三角(大疆、亿航)、成渝(腾盾科技)、长三角(时的科技)形成三大制造带,贡献全国75% 产能。
深度解码:406万台设备中,工业级无人机占比68%(电网巡检、农业植保为主),但消费级市场增速放缓(年增12%),预示产业从“玩具思维”转向“生产力工具”

深度研判:406万台仅是起点,制造链将迎三重裂变
当低空装备从“实验室样品”迈向“规模化商品”,三类企业将收割红利:
- 标准输出者
主导适航认证体系(如中国民航适航审定中心); - 模块化供应商
提供即插即用子系统(如亿纬锂能eVTOL动力包); - 场景定义商
开发极端工况专用机型(如极目无人机针对山地喷播)。
残酷洗牌预警:工信部备案的2822种产品中,60% 年产量不足千台。随着适航成本攀升,2026年或将淘汰30% 中小厂商。正如中科院无人机专家所言: “未来能存活的制造企业,必须同时精通飞行原理和成本控制”。

03 政策深解:适航认证如何重构制造逻辑?
从“野蛮生长”到“持证上岗”的产业剧变:

适航红利释放路径:
- eVTOL适航快车道
民航局对载人eVTOL开放“型号合格证+生产许可证”并联审批,峰飞航空V2000CG创下5个月取证纪录; - 吨级无人机破局
中航无人机“翼龙”-3获全球首张5吨级物流无人机适航证,续航力达6000公里。
04 资本动向:制造链迎来“硬科技”投资潮
- PE/VC转向
2025年低空制造领域融资143笔,同比增67%,其中动力电池(固态电池)、高精度导航(北斗+5G)占70% 份额; - 二级市场映射
科创板“低空三杰”(纵横股份、观典防务、中无人机)平均PE达58倍,超高端装备板块均值40%; - 地方基金加码
安徽低空经济母基金(50亿元)专项投资eVTOL动力系统,已孵化钠离子电池企业中科海钠。
05 全球竞速:中国制造能否主导低空规则?
美国 | ||
欧盟 | ||
日本 |
技术暗战:尽管eVTOL研发数量领先,但中国企业在飞控芯片(国产化率<15%)、高功重比电机(与德国Siemens差距30%)仍存短板

06 深度研判:406万台仅是起点,制造链将迎三重裂变
当低空装备从“实验室样品”迈向“规模化商品”,三类企业将收割红利:

残酷洗牌预警:工信部备案的2822种产品中,60% 年产量不足千台。随着适航成本攀升,2026年或将淘汰30% 中小厂商。正如中科院无人机专家所言: “未来能存活的制造企业,必须同时精通飞行原理和成本控制”。
结语:406万台装备背后,是中国低空经济从“应用创新”向“硬科技攻坚”的战略转向。当适航认证成为制造链生死线,企业唯有将“合规基因”植入研发全流程,方能在万亿制造蓝海中锚定航标。而这场技术与规则的竞速,终将决定谁掌握低空经济的“工业母机”。
低空猫头鹰——洞察每一次腾跃的轨迹
感谢您的关注与陪伴!点击下方卡片锁定我们
每日第一时间获取:
✅低空空域改革政策权威解读
✅国内外低空经济前沿动态
✅产业趋势分析与投资机遇
✨我们将持续深耕低空领域,成为您洞察行业风向的窗口。快点击关注,与数万从业者共探低空经济新蓝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