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融资超一亿美金核聚变技术初创企业汇总| 区势·新能源

科技区角 2025-09-02 07:07
智能制造新资讯平台:全球融资超一亿美金核聚变技术初创企业汇总
智能制造新资讯平台
智能制造新资讯平台:Zap Energy未采用高温超导磁体或高能激光约束等离子体
智能制造新资讯平台:核聚变技术
9月2日科技区角智能制造新资讯平台报道,在过往几年,核聚变技术已从不被看好转变为一种日益具体且令人振奋的技术,成功吸引了此前观望的部分投资者入场。
尽管当前掌握该技术仍充满挑战且建设成本高昂,但核聚变有望通过模拟太阳的核反应,在地球上产生近乎无限的清洁能源。若初创企业能建成具有商业可行性的核聚变发电厂,便有可能颠覆万亿美元规模的全球能源市场。
推动该行业蓬勃发展的浪潮,主要源于三大技术突破:更强大的计算机芯片、更先进的AI算法,以及先进的高温超导磁体。这些技术共同催生了更精密的反应堆设计、更优化的模拟系统,以及更复杂的控制方案。
目前全球已涌现一批产业独角兽,这些公司借助全球新能源浪潮正在加速推进私营核聚变产业发展。

Commonwealth Fusion Systems(CFS)

CFS已筹集了迄今为止聚变领域私营企业融资总额的约三分之一。根据此前报道,公司在不久前的8月底完成了B2轮接近8.63亿美元的融资,使公司总融资额接近30亿美元。
此次B2轮融资距其18亿美元的B轮融资已过去四年,后者曾推动CFS跃居行业领先地位。自那以后,这家初创企业持续在马萨诸塞州推进其首座示范电厂Sparc的建设,目标实现具备商业应用价值的发电水平。

TAE Technologies

TAE Technologies(前身为Tri Alpha Energy)成立于1998年,由诺曼·罗斯托克从加州大学欧文分校分拆创立。该公司采用场反位形技术,并对技术进行了优化,即在反应堆中部两个等离子体团碰撞后,通过粒子束轰击等离子体,使其保持雪茄状旋转。这一设计提升了等离子体稳定性,延长了聚变反应时间并提高热量提取效率,从而驱动涡轮发电。
2025年6月,TAE从包括谷歌、雪佛龙等在内的现有投资者处完成1.5亿美元融资。根据PitchBook数据,该公司累计融资额已达17.9亿美元。

Helion

在所有核聚变初创企业中,Helion的推进时间表最为激进。该公司计划于2028年通过反应堆发电,其首位客户为微软。

总部位于华盛顿州埃弗雷特的Helion采用一种名为场反转构型的反应堆设计。在这种装置中,磁铁环绕着一个形似沙漏的反应腔——沙漏两端膨大处为聚变反应区。
在沙漏两端,等离子体被压缩成甜甜圈状,并以每小时超过100万英里的速度相向喷射。当两股等离子体在中心碰撞时,额外磁铁会进一步压缩并引发聚变反应。聚变释放的能量会增强等离子体自身的磁场,从而在反应堆的磁线圈中直接感应出电流,实现电能的直接捕获。
2025年1月,Helion完成4.25亿美元融资,同期其第七代原型机Polaris启动运行。根据PitchBook数据,该公司累计融资额已达10.3亿美元,投资方包括Sam Altman、Reid Hoffman、KKR、黑石集团、Peter Thiel的Mithril Capital Management以及Capricorn Investment Group等。

Pacific Fusion

Pacific Fusion作为含着金汤匙出生的企业,成立不久就以9亿美元的A轮融资震惊业界,这一金额即使在资金充裕的核聚变初创企业中也属罕见。该公司采用惯性约束技术实现聚变,但区别于传统激光压缩燃料的方式,其核心是通过协调的电磁脉冲实现燃料压缩。关键在于精准的时序控制:156个阻抗匹配马克思发生器需在100纳秒内同步产生2太瓦的脉冲,并精确聚焦于目标区域。
公司由领导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科学家埃里克·兰德尔担任首席执行官,总裁为威尔·里根。尽管融资规模庞大,但资金并非一次性到位——投资者将根据公司达成的阶段性里程碑分批释放资金,这种模式与生物科技领域的融资策略相似。

Shine Technologies

Shine Technologies采取谨慎并相对务实的策略推进聚变能源开发。由于通过聚变发电站售电仍需多年时间,该公司目前优先销售中子测试服务及医疗同位素。近期,其还开发了放射性废物回收技术。Shine尚未选定未来聚变反应堆的技术路线,仅表示正在积累必要技术能力。

根据PitchBook数据,该公司累计融资额达7.78亿美元,投资方包括Energy Ventures Group、Koch Disruptive Technologies、Nucleation Capital及威斯康星校友研究基金会等。

General Fusion

成立近三十年的General Fusion累计融资已达4.63亿美元。这家总部位于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里士满的企业由物理学家米歇尔·拉贝格于2002年创立,致力于验证一种名为磁化靶聚变的替代性技术路径。其投资者包括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索斯、淡马锡、BDC资本及Chrysalix风投等。
该公司的反应堆采用液态金属壁包裹等离子体注入腔室,通过环绕腔室的活塞阵列向内压缩等离子体以触发聚变反应。释放的中子将液态金属加热,经热交换器驱动蒸汽涡轮发电。
2025年春季,General Fusion陷入资金危机。彼时公司正建造第七代原型机LM26,该装置原计划于2026年实现能量盈亏平衡(Q=1)。但在取得关键技术进展数日后,公司即裁员25%以缩减开支。首席执行官格雷格·特温尼发布公开信,呼吁投资者追加资金支持。
同年8月,公司通过“付费参与式”融资艰难获得2200万美元注资,有投资方形容这是“维持运营所需的最低限度资金”。

Tokamak Energy

Tokamak Energy对传统环形托卡马克设计进行了革新,通过压缩装置纵横比,使其外轮廓趋近球形。与多数托卡马克技术企业类似,该公司采用稀土钡铜氧化物(REBCO)材质的高温超导磁体。得益于更紧凑的结构,其磁体用量减少,从而降低了成本。
这家总部位于英国牛津郡的初创企业,其ST40原型机(外观酷似蒸汽朋克风格的法贝热彩蛋)在2022年成功实现了1亿摄氏度超高温等离子体的生成。目前在建的新一代装置Demo 4,旨在验证磁体技术在“聚变发电厂相关场景”中的表现。2024年11月,Tokamak Energy完成1.25亿美元融资,用于推进反应堆设计与磁体业务扩展。
根据PitchBook数据,该公司累计融资额达3.36亿美元,投资方包括Future Planet Capital、In-Q-Tel、Midven以及卡利爽(Capri-Sun)创始人汉斯-彼得·维尔德(Hans-Peter Wild)等

Zap Energy

Zap Energy未采用高温超导磁体或高能激光约束等离子体,而是通过电脉冲直接压缩等离子体,即电流产生的磁场将等离子体压缩至约1毫米时触发聚变点火。聚变释放的中子轰击反应堆周围的液态金属包层,将其加热后循环至热交换器,驱动蒸汽涡轮发电。
与Helion类似,Zap Energy总部位于华盛顿州埃弗雷特市,根据PitchBook数据累计融资3.27亿美元,投资方包括比尔·盖茨的突破能源风投、DCVC、Lowercarbon Capital、Energy Impact Partners、雪佛龙技术风投以及比尔·盖茨个人天使投资。

Proxima Fusion

尽管多数投资者青睐专注于托卡马克或惯性约束等大型聚变初创企业,但仿星器已在科学实验中展现出巨大潜力,例如德国的Wendelstein 7-X(W7-X)反应堆。然而,Proxima Fusion却逆势而行,其最新完成的1.3亿欧元A轮融资吸引了Balderton Capital和Cherry Ventures等知名机构。
仿星器与托卡马克类似,均通过强磁场将等离子体约束在环形装置内,但其核心创新在于,通过磁场扭曲与空间形变主动适应等离子体的物理特性,而非强行将等离子体压入预设轨道。这种设计可使等离子体保持更长时间的稳定状态,从而显著提升触发可控核聚变反应的概率。

Marvel Fusion

Marvel Fusion采用惯性约束聚变技术路径,与美国国家点火装置(NIF)验证可控核聚变能量增益的原理一致。该公司通过高能激光轰击嵌入硅纳米结构的靶材,利用激光能量逐层压缩燃料至点火临界点。由于靶材基于硅基材料制造,其生产工艺可借鉴半导体行业数十年积累的成熟技术。
这家总部位于慕尼黑的初创企业正与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合作建设示范设施,计划于2027年投入运行。根据PitchBook数据,Marvel Fusion累计融资额达1.61亿美元,投资方包括b2venture、德国电信、Earlybird、HV Capital,以及天使投资人Taavet Hinrikus和Albert Wenger等。
First Light
First Light Fusion于2025年3月放弃了对聚变能源的直接研发,转而成为聚变初创企业及其他行业公司的技术供应商。该公司此前采用惯性约束聚变技术路径,即通过压缩聚变燃料颗粒直至其达到点火条件。
这家总部位于英国牛津郡的企业,根据PitchBook数据累计融资1.4亿美元,投资方包括Invesco、IP Group等机构。其技术核心是通过高能弹丸撞击燃料靶丸,利用冲击波压缩并加热等离子体以实现可控核聚变。战略调整后,公司计划通过向其他惯性约束聚变企业(如采用激光或粒子束驱动方案的公司)授权其放大器技术实现商业化,同时探索与NASA等机构在太空材料测试等非聚变领域的合作。

Xcimer

尽管可控核聚变领域的技术复杂度极高,但Xcimer Energy采取了一条相对直接的路径,遵循美国国家点火装置(NIF)实现净能量增益突破背后的基础科学原理,并从零开始重新设计其底层技术。这家总部位于科罗拉多州的初创企业计划开发一套10兆焦耳级激光系统,其能量强度是NIF历史性实验装置的五倍。反应室外围包裹的熔盐防护层可吸收瞬时高温,保护首道实体壁免受热冲击损伤。
Xcimer Energy成立于2022年1月,根据PitchBook数据,其已累计融资1.09亿美元,投资方包括赫多索菲亚、突破能源风投、Emerson Collective、Gigascale Capital以及Lowercarbon Capital等机构。
 
智能制造新资讯平台:Xcimer Energy

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仅代表作者观点,如有内容违规问题,请联系处理。 
能源
more
中国新能源商用车在海外照样吃得开
辽宁理工学院与奇瑞汽车共建智车技术现代产业学院 以产教融合培育新能源汽车领域应用型人才
8月新能源车销量盘点:比亚迪约37.4万,零跑5.7万,蔚来3.1万赶超理想
告诉大家一个真相!这两三年,如果年收入没有30万,尽量不要买新能源车,因为3个理由,新能源车并不省钱
数据洞察2025:中国汽车产业布局重构中的主流阵营、新能源赛道与海外突破
远程新能源商用车研究院副院长确认演讲 | 盖世汽车2025第五届智能商用车创新大会
国内光伏产业的未来之“光”在哪? | 区势·新能源
华润微2025年二季度归母净利润环比一季度增长207.12%,泛新能源赛道领跑与高端制造提效成增长双引擎
厚积薄发  链启新篇  四川创新出台风光氢储等新能源产业协同发展专项规划
中国储能全球占比超40%,独立储能占比46%首超新能源
Copyright © 2025 成都区角科技有限公司
蜀ICP备2025143415号-1
  
川公网安备51015602001305号